張鳳梅 郭玉靜
(唐山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
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探析
張鳳梅 郭玉靜
(唐山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
目前,在教學型高等院校,封閉式教學模式仍然是較為常見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明顯不足就是容易造成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單向流動成為課堂信息傳遞的唯一形式。近年來,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提出并積極實踐了開放式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方式上,取得了一定效果。采用開放式課堂教學,應不拘泥于授課形式,其重點應放在教學方案與師生關系的開放性設計上,全方位、立體化開展教學,以最高效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教學型高校;開放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案;師生關系
為達到良好教學效果,許多教師都積極開展了教學改革嘗試,普遍采用了啟發式、問題式、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1,2,3,4,5],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真正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融會貫通,學會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筆者認為采取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積極進行教學方案和師生關系的“開放式”創新,是具有創新意義又能大幅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又一新模式。
1.學生方面,學生學習能力存在明顯不足
相對于研究型重點高校而言,教學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其學習能力不足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這種現實存在與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生的初級階段是最重要的,最需要教育家、大師的心靈培育,急需良師益友,但我國人才教育的觀念與現實與此有著極大的本末倒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師資力量明顯不同,對“以人為本”的理解也有些膚淺,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這一特殊時期沒有足夠重視和正確引導,因此,長期以來,在教學上,學生“被培養”,成了無思想者;實施題海戰術,老師不講課就做題,主張標準答案,使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高等教育階段恰恰需要的是學生能獨立思考、質疑、創新,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是由于慣性,我們的學生是來“聽課”的,只帶來了耳朵,擱置了頭腦,不動口,不動手,自然也不能將知識全身貫通,自學能力自然不足。
2.教師方面,教師自身成長不夠成熟
教師雖然明確了專業培養目標,但與前后課程的具體聯系不甚關注,只顧埋頭上課,與專業設置的其他課程銜接不夠,缺乏理論聯系實際,書上有什么講什么,教學重點不突出,課件不精,不能過目不忘,與學生缺乏互動。教學不僅要采取適宜的形式,更多是教學切入點及思路、方法更能引人入勝,課后使人有記憶、有聯想、有思考空間,特別是能使學生觸類旁通,會解決問題,俗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良好的課堂效果應是:學生積極互動,教師“斬獲”成功,雙方上課時覺得時間過得飛快,精神上輕松愉悅,共同期待著對下一個專題的探討與辨析。
3.教材方面,教師沒有足夠選擇空間
我們國內有行業編委、教育部規劃教材,且一定的評價指標給予了教師有益的幫助。但有的院校選教材與“教學事故”對接是不恰當的。教學應以專業大綱為指導,教學材料的選擇應尊重教師的意愿,沒有條條框框,更不需要“檢查”。教學過程是動態多元的,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可以多角度探究,教案是教師撰寫的,素材的選擇是廣泛的,不是書上有什么就必須講什么,可以刪選、補充,學生教材只是教師指定的參考書目,教師也會在課上提供其它的參考文獻要求學生閱讀、提高。
4.管理體制方面,學評教、教評教質量有待提升
學評教是大學的普遍做法,但質疑聲此起彼伏,有學生問題,也有教師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涂卡不負責任、課程評價結果差別不明顯、反映問題沒有針對性,為獲取“優秀”,教師“討好”學生,甚至在教學要求上讓步。教評教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形式主義。另外,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合理性也有待商榷。
為解決教學活動中的難題,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加大改革力度,都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舉措。針對封閉式課堂教學,教師們提出開放式課堂教學[6]。但是這些改進主要體現在對教學方式的開放性上面,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材的個性化處理,使教學方法體現出靈活多樣的特點,并且在教學方法中運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獲取知識。“開放式”課堂教學,其整個過程都是開放的。作者認為采用開放式課堂教學,應不拘泥于授課形式,其重點應放在教學方案與師生關系的開放性設計上,全方位、立體化開展教學,以最高效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1.課程體系的開放性
按專業培養目標要求,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設置的每門課程都具有其價值地位與作用,無論其考核方式如何,都屬必修課。在安排教學進度時,宜突破章節順序圍困,理順密切相關知識群,建立教學目標輻射圖,交代清楚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與層級關系,幫助學生弄清每節課的學習任務與目的,使學生有事想、有活干,做到心中有數,實現課程知識體系的開放,盤活教學內容,活躍學生的學習思路,先使學生的腦子動起來。
2.教學手段的開放性
每個知識點、每個知識群都是一個重要的知識節點,承上啟下,不可或缺,應采取開放式教學方式,可以板書,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圖文并茂,可以做實驗,也可以討論,可以案例引入,教具、模型在現代化教育教學發展的今天仍應堅持使用,對觸手可及的工件等實物,學生是有興趣和存在感的,圖畫盡管三維立體感很強,但仍然是圖片。對于工科專業,更應突出現場教學與實際應用,重視生產實習等實踐環節的價值意義。
3.時空的開放性
學生學習過程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是連續不間斷的,不應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因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可能局限于課堂里幾十分鐘,所以除了我們平時提供的開放性實驗外,理論教學也應開放網上答疑,實現實時的動態聯系,結合平時集中答疑、課間答疑和課上提問,必將解決學生的疑惑,不累積問題,實現高質量教學效果。
4.教學藝術的開放性
教學需要藝術。課堂不是法庭,不需要營造莊嚴的氛圍。學習環境的輕松愉快,會激發興趣與智慧,會愉悅身心,會促使人投入更多精力與熱情深入鉆研知識。語言,尤其是肢體語言的運用往往會有神奇的效果。講臺是舞臺,那么課堂教學這場“大戲”如何演得生動,參演人員角色分工、表演方式、臺詞等都需要深思,因此,對于學生來講,也要積極挖掘自身角色潛質,要爭當主角,要“出彩”;而教師作為掌控全局的總設計師,要掌握一定的課堂教學藝術,精髓是保證課堂教學要“活”。
5.考核方式的開放性
一門課、一節課上得好不好,不能只局限于單一考試模式作為評價方式。研究、設計一種靈活的、適宜課程特征的學生管理與評價方法,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時作業、階段性測驗、期末考試、課堂提問、小論文、綜合作業等都是很好的方法,采取基于章節知識內容特點的考核辦法不失為提高教學效果的良策。
教學活動是一個復雜綜合的過程,不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還要幫助學生實現課程學習目標,教授良好的學習方法,對文化與科技的總結、傳承及創新也有著歷史意義的擔當,而與心靈最接近的教學藝術更是重要載體,深入挖掘教學理念與內涵,積極探索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1]楊麗,溫恒福.啟發式教學與對話式教學辨析[J].教育探索,2011(2):51-53.
[2]李月華,張彥云,金臣.新課改背景下高師教育學“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2):88-91.
[3]胡坤,龔玉石,畢水蓮,等.案例式教學法在食品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2012,1(8):88-91.
[4]張蓉,左曉園.試論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61-163.
[5]朱楓.國內項目教學法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9):54-56.
[6]厲以寧.封閉式教學還是開放式教學?[J].教學與研究,1985(2):28-29.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open class
Zhang Feng-mei, Guo Yu-jing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At present, in the teach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losed type teaching mode is still more common mode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this model is easy to caus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o teachers, students as a supplement, one-way flow into classroom information only form of transfer.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teachers put forward and actively practice in the open teaching mode, mainly reflect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btains the certain result. The open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form of teaching, th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plan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openness, omnidirectional,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in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university of teaching; ope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pla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G642
A
1000-9795(2014)06-0182-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11
張鳳梅(1968-),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從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方向的研究。
郭玉靜(1981-),女,河北唐山人,講師,從事機電控制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