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平英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1483)
基于協同創新“多方共建”實踐育人模式的思考
揭平英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1483)
解決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需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為例,基于協同創新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戰略聯盟,通過校內協同、校外協同、國際協同的方式,建立“多方共建”實踐育人模式。
協同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多方共建”
教育部最近相繼出臺《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和《“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等文件,其中高?!皡f同創新”是“2011計劃”核心內容。為了滿足社會對高職學生高素質、高技能的客觀要求和主觀需要,解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需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本文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為例,作為“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應突破傳統模式的藩籬,基于協同創新構筑大學生社會實踐戰略聯盟。分析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協同創新的“多方共建”及其基本原則,通過校內協同、校外協同、國際協同的方式,建立并實施“多方共建”實踐育人模式。
盡管大學生社會實踐已經成為高校的一項穩定工作職能和一項富有特色的工作品牌,但目前在社會、學校、學生三方面認識上仍然對社會實踐存在分歧,社會實踐活動與教學工作還處于分離狀態,現有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有其局限性等問題。
(一)學校、學生、社會三方面認識上存在偏差
首先,不少的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沒有深刻的認識,認為社會實踐活動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對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作用不大。其次,多數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位,因其涉世不深、急功近利,本著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天真幼稚并存,在實踐中往往表現卻是眼高手低;再次,由于各種客觀和主觀原因,高職院校與社會聯系不夠緊密,溝通不暢,企業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缺乏了解和認同,并擔心大學的社會實踐會影響生產效益[1]。因此,必要的實踐活動往往得不到社會的廣泛理解和大力支持。
(二)社會實踐活動與教學工作處于分離狀態
由于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在高職院校師生的思想觀念上,認為社會實踐就是學校學生工作部門、團委的一項基本工作,只需輔導員參與和關注即可,與專業教學和教學部門關聯不大;無形之中,將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有意或無意地割裂開來,在一定程度上僅將社會實踐是作為課堂教學之外可有可無的補充,沒有納入到教學計劃內來進行[1],活動沒能較好地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缺少專業特色,學生在活動中收獲的只是對社會的初步認知;缺乏專業性指導,實踐效果差強人意,其素質和能力提升較慢,同時也挫傷了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三)現有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有其局限性
“主題式”社會實踐是各高校較普遍采用的模式。所謂“主題式”是指由上級相關部門每年確定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題,并要求各地區、各高校當年的社會實踐圍繞該主題進行[2]。“主題式”社會實踐有其優勢,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顯。表現如下:第一,在模式上,“主題式”同樣是高職院校主要采用的社會實踐模式,該模式的自身特點決定了活動只能組織“示范隊”參加,參加活動的大學生數量很少,不具有普遍性和全員性,面對全體學生的社會實踐成為少數學生的專利[2],難以解決多數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第二,在形式上,學校除了組織“示范隊”之外,為了滿足全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每年學校也做出了“一般性”號召,但“一般性”號召忽視了教育的層次性和差異性,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創新,內容空泛沒有深度、缺少針對性,學生由于得不到科學的指導,社會實踐效果差距很大;第三,在時間上,當前的社會實踐一般多集中在假期和校外進行,使得原本緊張的實踐崗位和資源一時難以滿足爆發性的增長需求,本應長期、持續,需要反復強化的社會實踐帶有了明顯的階段性和時效性[2]。
“多方共建”是指以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為指導思想,利用現有資源,廣聚多方優勢與資源,深度融合、協同發展,通過政府、社會組織、學校和學生多個不同主體的協同聯動,以協同合作的方式,將學生發展需要的素質嵌入到社會實踐“項目群”中,通過大學生完成社會實踐“項目群”,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普遍化、全員化、多樣化、日常化、長期化,讓每個大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成熟。“多方共建”既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互動平臺又是多方協同創新系統,它的建立應遵循協同創新的基本原則。
(一)“多方共建”互動平臺的構筑
“多方共建”互動平臺的構筑首先是確立創新主體要素和利益共同目標,其次明確“多方共建”的“三級管理”領導組織的地位。
1.確立“多方共建”主體要素和共同目標
“多方共建”各創新主體要素由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學校和學生組成。在創新過程中,合作各方以提升社會實踐功效為核心,共同確立培養“身心合一、內外兼修”高素質、強技能、創新型的人才為目標。
2.明確“多方共建”“三級管理”領導組織的地位
大學生社會實踐協同創新戰略聯盟需要建立垂直向下、由下往上層層負責的“三級管理”領導組織,同時明確其地位。即:第一級由學校、地方政府、行業、企事業單位等的主要負責人組成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統籌委員會,簡稱統籌委員會,負責整體規劃統籌高職大學生社會實踐;第二級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地方所轄行政范圍內的相關單位、行業、企事業單位的相關下轄單位等負責人,組成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委員會,簡稱指導委員會,負責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協調、溝通與指揮;第三級由相關學院、學生組織、相關部門,組建各類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委員會,簡稱服務委員會,指導建立數個學生發展中心如:大學生勤工助學幫扶中心、大學生創業園、大學生就業實踐中心等,具體負責、組織和管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4]。
(二)“多方共建”互動平臺的基本原則
“多方共建”創新的過程中,合作各方遵循價值觀和文化上協同、基于信任與交流的愿景協同、風險與利益觀念上協同的基本原則[3]。
1.價值觀和文化上協同
由于合作各方在創新過程中的定位、資源和能力、發展目標上都存在一定差異,形成了不同甚至潛在對立的組織文化和行為準則。校企要打破雙方的藩籬,在價值觀和文化上建立認同和包容,形成共贏的心理預期,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2.基于信任與交流的愿景協同
信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合作各方對自身優勢的準確判斷,找準自己在創新中的定位,厘清各自的關注點和優勢,實現合作各方的效益有機鏈接。信任源于溝通,建立共贏模式下的相互信任,最大程度消除交流中的信息損耗,最終合作各方獲得協同效應。
3.風險與利益觀念上協同
利益相關主體協商找準“風險與利益”的平衡點,建立基于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的合作聯盟,使得多方協作關系趨向長期、穩定和互惠,同時推動各方在資源共享上承擔更多的義務,促進合作在風險共同承擔和利益共同分享基礎上進行。
“主題式”是當今高職院很普遍采用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主題式”模式雖然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其局限性也是明顯,并限制了社會實踐育人優勢的發揮。為了解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堅持改革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我校以“多方共建”為突破口,將協同創新理念貫穿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建立協同創新的“多方共建”實踐育人模式。該模式凸顯了社會實踐具有素質與技能兼顧、共性與個性統一、開放性與發展性融合的優勢,消除了對社會實踐的狹隘理解,變單一的校外社會實踐為校內外實踐相結合[2]。建立并實施“多方共建”實踐育人模式,需要進行校內協同、校外協同、國際協同。
(一)校內協同
學校內部各種辦學資源的相互協同是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最基本的協同創新。抓好校內協同,“多方共建”“三級管理”領導組織發揮了主體作用,做好學校內部的各個層面各類型的協同創新,整合校內一切可以利用的課內與課外優質資源,充分發揮各類社會實踐資源的育人功效。設計若干個實踐項目,這些項目是具有校本特色、適合校內外進行、既體現內在聯系又相對獨立、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群”[2]。校內實踐“項目群”的設計注重活動的“點、線、面”相結合,更有針對性和多樣性,其中,軍事訓練、公益勞動、校內實習實訓、職業考證等已明確是學生的必修內容,實行學分制管理。
(二)校外協同
做好校外協同,我校積極結合自身實際和地方發展需求,充分發揮“智庫”作用,主導與地方政府、區域社會組織(行業、企事業單位、社區等)合作,建立“多方共建”協同創新互動平臺。確立“多方共建”“三級管理”領導組織的地位,在經濟轉型、文化提升、人才培養、科技服務等方面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校企共同培養美容化妝品行業專業人才,校企共建“雙師”教學團隊,共同出資建設校內和校外實訓實踐基地,解決本專業學生校內外實習實踐,同時還設立華好創業基金,資助學生創新創業;與上市公司海鷗衛浴聯合成立“海鷗學院”,公司按照每年的人才需求,在學校各年級現有專業學生中,本著平等自愿、雙向選擇原則,接受訂單培。雙方建立“多學期、分段式”到公司頂崗實習的制度,規定學生每年假期到公司定崗實習1個月和畢業頂崗實習6個月;與廣州機床行業協會合作建立“機床學院”,校企雙方共同探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共同開發實訓實踐項目,學生實行定崗實訓和輪崗實習等,培養面向行業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我校2012年還獲得省級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立項,成立廣東高校珠寶首飾工程技術開發中心,不僅解決企業技術攻關,還為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技術服務提供了保障條件。
(三)國際協同
近年來,高職人才培養國際合作已拉開序幕。我校已和荷蘭、日本、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地區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制定并實施了合作辦班、學生交流和研修計劃等。例如:我校藝術設計學院與荷蘭流行趨勢研究機構——Y-Trends、DHD倫敦設計公司共同開辦了四期校企合作班——荷蘭首屆Y-Trends國際設計班,培養和造就具有國際設計水平的皮具設計專業學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在我校建立首個學生研習基地,雙方在專業課程、交流培養、項目開發及科技研發等方面開展的合作。以研習基地的設立為合作平臺,在交流中深化了合作,在合作中實現了共贏。南洋理工學院學生不僅順利完成了自帶項目的研習,參與我校學生的研習項目,還與我校學生一起共同開發國際合作項目。我校學生也在學校豐富多彩的活動安排下,雙方互動、增進了解、熟悉并了解對方的文化,拓寬了視野,提高了綜合素質。
我校在落實協同創新精神和實施“多方共建”實踐育人模式之際,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政校行企”的有效合作,先后與廣東知名行業企業合作共同建立了“華好學院”、“海鷗學院”、“機床學院”,雙方共同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培養面向行業企業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得到協調發展,學生就業率多次穩居全省第一。當然,在進一步提升學生就業質量方面,我校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梢灶A見,今后開展國際協同,研發國際化高職大學生實踐項目將成為我校乃至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
[1]胡艷芳.西部地區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研究[J].思想戰線,2011(37):428-430.
[2]趙俠.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優勢的制約及實現[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4):09-10.
[3]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02):165-174.
[4]李同果.論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建立[J].教育評論,2005(5):61-63.
Thinking of "multi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Jie Ping-y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511483, China)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practical process, the need for timely adjusting work.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o constru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of strategic alliance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rough the school campu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mode, to establish "multi construction" practice mod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multi construction"
G710
A
1000-9795(2014)06-0263-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10
揭平英(1965-),女,江西廣昌人,經濟師,從事實踐教學管理,職業技術教育方向的研究。
廣東省高校共青團立項課題《協同創新視域下高職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探索與研究》(編號:2012B024);
廣州市屬高??蒲杏媱濏椖俊痘诮叹毤夹g應用創新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的研究》(編號:2012B096);
廣東省教育教學教改項目《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課程銜接研究》(編號:201301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