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艷
(合肥市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安徽合肥 230000)
幼師舞蹈基訓教學的思路與方法研究
袁 艷
(合肥市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系 安徽合肥 230000)
本文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了基訓在幼師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闡述了舞蹈基訓在的特點,提出了舞蹈基訓的教學思路和方法。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進一步豐富現有的理論基礎,并未教學實踐工作提供經驗和方法,提升幼師舞蹈教學質量。
幼師教學;舞蹈;基訓;思路;方法
《禮記·中庸》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是說無論做什么事情,事先要有個準備,這樣取得成功,不然就會失敗。雖然有失偏頗,但不無道理。我們舞蹈教學也是如此,要做好舞蹈的基本訓練,讓學生盡快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運用自如,動作規范,這樣才能完成復雜的教學任務,培養出卓爾不群的學生。
(一)幼師舞蹈內容的發展性
舞蹈是幼師生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中廣泛采用。許多人認兒童舞蹈很簡單。其實不然,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舞蹈學科不斷進步和發展,兒童舞蹈再也不是小貓、小狗、小雞、小鴨這些簡單的重復了,而是孩子們多彩生活的“藝術寫真”。這些需要幼兒教師能夠與時俱進,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加強專業的舞蹈知識。
(二)幼師舞蹈課時的緊張性
幼師教學課時比較緊張。舞蹈基訓不僅有軟開度練習,還應有穩定性、協調性、靈活性和力量的練習,即直、繃、軟、開。通過基礎訓練,使學生盡快擁有運用自如的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強化動作的規范性。但是,照搬舞蹈專業的基訓完全沒有必要,也是一種浪費。如何讓幼師的舞蹈基訓恰如其分,緊緊圍繞幼師的專業特點和學生生理發展特點是上好幼師舞蹈基訓課的不二法則。
(三)幼師舞蹈教學的綜合性
幼師舞蹈教學適合綜合課,即應以前15-30分鐘作為基訓內容,越是低年級時間越長。只有身體素質提高了,動作能力才能有真正的進步,在此基礎上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需要對學生選擇適合她們年齡和專業的基礎訓。15-20歲,已過了柔韌性訓練的最佳時期,我們不能把此作為基訓唯一目標,學生的肌肉力量和穩定性都在逐年增強,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自然規律,加強力量和協調性等能力的訓練。
(一)堅持基訓教學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學生動作能力的增長是靠時間的積累,也許前年進展還比較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量”的積累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在高年級動作能力呈“幾何”增長。但是,往往到了高年級老師和學生都會對“簡單”的基訓嗤之以鼻,認為沒有必要,轉而投入到組合或劇目等的學習中。其實我們的學生學習舞蹈起步就比較晚,基礎不扎實,一旦放棄基訓很容易技術退化。只有在基訓中不斷規范、強化,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學習組合、劇目等起來才更快,更得心應手。
(二)注重重復訓練
基訓組合的目的必須明確,即應以某一分類動作為主,切忌龐雜。動作少、節奏簡單、有規律、變少化,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動作的要領上。重復訓練能夠形成有效地條件反射。
(三)拓展舞蹈科目
以芭蕾開始,古典舞豐富,現代舞拓展。幼師舞蹈豐富、綜合的特點,決定了基訓應和主要教學內容相依存,使教學更具統一性、連貫性。
(四)優化教學評價
90分鐘的課基訓應有15-30分鐘的時間,約占總課時的15%-30%,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隨著動作的熟練和常規的形成,訓練有效時間增加,基訓占課時的比例是逐年遞減的。在教學中,我一個月檢查一次基訓組合和學生的柔韌性等身體素質條件。學生的總評成績是基訓、期中、期末、平時四個方面,分別按10%、30%、30%、30%的比例來完成。這保證了正常教學時間,又有了一個合理的教學評價,學生和老師都有了標準。
(一)脊椎——正確舞姿
脊柱是身體的大梁,是塑造各種舞姿的紐帶,它處于人體的中柱地位,上于頭相連,下籍骨盆與下肢聯系,具有支撐體重,傳遞壓力,增加彈性,緩沖震蕩,保護脊髓和內臟的作用。脊柱整體有很大的活動范圍,10-25歲的青少年脊柱結構有較大的可塑性,學生入學初期就應該重視學習正確的站立姿態。頭頸部正直,兩眼平視,收頜,雙肩放松,肩胸置于同一平面,胸部略挺,腹肌、腰背肌、臀肌四頭肌收機緊,減少骨盆前傾,使尾部卷曲。在腹肌和腰肌的協同作用下,集中的腰段好似被肌肉制成的兩層夾板固定著,上體重力處于腰骶部,使骨盆獲得相應穩定。由于骨盆的穩固,學生舞蹈時會感到上體輕松,下肢活動自如。如果掌握了正確的站立姿勢,肌肉能得到良好的訓練,并建立完善的條件反射。如果不重視正確站立姿勢或養成某種不良習慣,猶如建房時大梁不正,墻基不牢。日后動起來舞姿不美,難以掌握復雜的動作技巧。最好每節課都抽出3-5分鐘做做站姿的訓練,特別是入學期間。可以從地面的坐姿訓練起再過渡到站姿的練習中。
(二)肩——上身動作的發源地
肩關節是典型的球窩關節,有3個運動軸,可做屈伸、環動、內收外展等運動,是人體運動幅度最大、最靈活的關節,能夠塑造手臂動作和腰部動作。尤其是胸腰,胸腰出色,塑造的形態舞姿更為感人。在舞蹈學習中往往大家會對腰的訓練比較多,但對塑造上身姿態最重要的肩關節,棄之敝履,初入學者多是肩關節開度較差,可采用兩人一組用腳蹬胸,互相掰肩,推指拉肩等方法進行訓練,基本上可使肩關節的開度得到拓展。
(三)髖——下肢動作的基礎
髖關節關聯著腿部踢、抬和外開等重要動作,作為舞者如果腿抬不高,給人的印象是舞姿不美,感情不能通過造型自如的表現出來。“踢不快的腿是笨腿”,腿的力量和速度差,動作完成不好。
舞蹈中基本的外開動作是指髖關節外旋帶動大小腿的外翻,足處于肩的平行線上,許多舞步,跳躍等舞蹈姿勢都是以下肢的外開起始和結束的,這也是舞蹈訓練是否規范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些下肢的重要動作都離不開髖關節的屈伸,外展,外旋等動作。髖關節是下肢舞姿根據地。骨盆下方的寬臼是16歲左右才完全愈合,因此在16歲之前的合理訓練可使外旋更加合理。
(四)腳背——堅實的地基
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運動器官,它能夠負重支撐,轉動并吸收沖擊力量。腳使得人體能夠在做空間運動時活動自如,在靜力支撐時保持舞姿和造型的穩定性,甚至能夠具有手一樣的靈敏度。在訓練時大家往往十分重視擦地和立半腳的動作練習,但其實地面的勾繃腳同樣是不可省略的。它是擦地動作的準備練習,許多學生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掌握擦地動作的要領,就是因為沒有地面勾繃腳的順利過渡。勾繃腳可以活動腳踝避免運動受傷,同時在練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腳踝、腳背、腳趾的依次繃、勾,這是擦地動作的基礎,許多學生因為沒有經過嚴格的地面訓練,導致腳背動作不規范,進而影響了以后的舞姿。
幼師舞蹈教學需根據實際,轉變思路,改善方法,強化基礎訓練,尤其是注重脊椎、肩、髖和腳背的訓練,整體提高教學質量。
[1]王詩漪.舞蹈形體訓練基礎.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呂藝生,等.舞蹈學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3]楊鷗.舞蹈訓練學.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The research mentality and the method of dance based training teaching
Yuan Yan
(Art Department, Hefei City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Hefei Anhui,230000, China)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training in dance teaching,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 dance training, and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of basic dance training. Through this study, to further enrich the existing theory, to provide the experience and the method for teaching practice, enhance the dance teaching quality.
kindergarten teaching; dance; basic training; way; method
G658.1
A
1000-9795(2014)06-0265-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7
袁 艷(1975-),女,安徽合肥人,講師,主要從事兒童舞蹈教學與編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