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李愧敏
(廣東培正學院 廣東廣州 51083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陳 艷 李愧敏
(廣東培正學院 廣東廣州 510830)
如何針對大學生的特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更好地掌握應對和調適自身心理問題的方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踐,結合自己的認識與想法,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模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模式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引起了全國高校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仍然廣泛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滯后。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認真研究探討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探索適應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心理發展不平衡,情緒不穩定,使其面臨一系列現實問題,心理矛盾沖突時有發生。近年來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心理問題發生率高達21%左右,并有日益嚴重的趨勢。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對新環境的適應、厭學心理突出、人際關系障礙、自我認知失調、生活上的挫折、擇業就業的難題、經不住負面生活事件的沖擊以及戀愛問題等,經常會出現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恐懼癥、神經衰弱、疑病癥等。這些心理問題的出現,引起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前擺在高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步入正規。心理咨詢人員嚴重不足,專業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不到位。很多高校沒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的學校只作為選修課開設,但都沒有列入教學計劃;有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納入思想品德課中,只作為其中的一個章節,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有的學校授課老師非專業人員,照本宣科,沒有聯系實際,無法啟發大的獨立思維,大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老師固守“傳授-接受”式的教學模式,依然扮演大學生人生旅途中的領路人的角色,忽視大的心理成長規律;教學內容理論化,課程定位出現兩個誤區,要么把心理健康課定位在心理學課的軌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課上,根本達不到教學的目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這一偉大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既可以減輕學校咨詢人員不足的壓力,又可以作為發展性輔導的渠道之一,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的健全,為今后適應社會,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課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到主渠道, 是確保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 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
1.課堂教學內容要以大學生需求為導向。在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實際,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必須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學中,結合大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選擇教學內容。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計劃,合理規劃分配學時,設計教學環節,突出重點和實踐指導性。將了解心理科學的基礎知識、建立合理認知、盡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與適應;掌握心理調適技能、處理好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人格發展等方面的困惑;認識職業特點和就業形勢,客觀分析自我職業傾向,做好就業心理準備幾個方面進行重點研究規劃,旨在解決好大學生的新生入學適應問題、心理調適水平問題、擇業就業心理壓力問題,從而培養學習能力強、適應能力強、溝通能力強的畢業生。心理教育要培養大學生理性的思維和適應社會的行為模式,要減少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與實際操作。使大學生系統地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規律,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識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認識并識別心理異常心理,優化個性中的良好品質,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課堂教育方法多樣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側重操作性的內容,聯系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大學生自我探討,以達到促進大學生個人成長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當好引導者、輔導員,營造和諧的氣氛,真正體現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
(1)團體式心理健康教學。團體訓練活動是一種主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游戲活動方式,是一種富于啟發的、能激活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適合大學生的特點,活動內容豐富,寓教于樂,有利于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老師可以將團體訓練活動引入課堂教學,結合不同授課內容精心設計針對性強,引發思想內涵的游戲類團體訓練活動,合理組織大學生在團體活動中體驗、感受、反思,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課堂表現氣氛活躍,大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增加心理健康教學的實效性。
(2)體驗式課堂教學。體驗式教學通過親身體驗、現場教學,實現以老師主導、大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注重個體的差異性,強調溝通、交流和共享,強調主動性、過程性、情境性和實踐性,其特點是以體驗為中心,引導大學生互動,達到知情統一,可以有效地克服了傳統說教教學的不足,變被動為主動,達到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大學生提升學習效果,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識,處理學習、人際交往和情緒情感等方面問題,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培育大學生心理品質。通過體驗式教學,了解大學生所思所想,幫助大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剖析、自我領悟,有利于提高老師綜合教學能力。通過體驗式教學的效果分析,可以培養“一專多能”的老師隊伍,進一步探索體驗式教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改革的重要作用。
(3)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強調讓大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即通過老師對案例進行具體描述,再現當事人經歷的事件與情境,引導大學生對當事人所處的情境及糾結進行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辦法與心理調整思路,促進大學生的思考,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現實性,要和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聯系,以大學生生活現實為基礎,以增強大學生興趣;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要注意做好當事人的保密工作,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引入有同學有關的案例,避免對號入座。
3.多媒體教學法。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其中的應用,以新穎的形式,強大的功能,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極大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學生在聲、光、電的氛圍能夠較好領會心理健康相關知識,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多媒體方式呈現的案例,能夠為大學生創建一種再現的真實情景,通過大學生的觀察、體驗、討論、反思,促進大學生掌握內隱的心理調節知識,形成健康的人格,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當然,還可以開展專題講座、做心理游戲、演心理劇、開展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多種方式的有效結合可以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在心理健康課教學中,教學內容要以大學生需求為導向,教學方法要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方法,并盡可能的多樣化,同時,要依據教學實踐不斷修訂完善課堂教學模式,應與時俱進,不斷思考探索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以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1]朱美燕.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的構建[J].教育探索,2006(08).
[2]孫克成.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良性影響的價值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09).
[2]鄭祥專.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Explora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hen Yan, Li Kui-min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 ong, 510830, China)
How to condu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tter grasp the method to deal with and adjust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Through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combining the knowledge and ideas of their own, to explor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G444
A
1000-9795(2014)06-0312-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8
陳 艷(1979-),女,廣東茂名人,助教,從事應用心理學咨詢與輔導方向的研究。
李愧敏(1982-),女,河南許昌人,從事基礎心理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