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少華 赫煥麗
1.構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是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當前在以科學發展為時代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背景下,建設結構優化、技術先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已列入“十二五”規劃之中。產業結構決定了人才需求,因此,構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是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2.構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經歷了輝煌的發展階段,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發展輸送了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社會對人才規格的要求越來越高,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型人才狹隘的發展空間嚴重阻礙了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迫切要求構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以提升職業教育層次,拓寬技能型人才的上升渠道。可見,構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3.構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建設以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為基礎的學習型社會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影響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重要思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在2020年前,將我國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因此,構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是順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的,是滿足公民個人成長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現實需要的。
1.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同向。關于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1979年6月,國家教委(現教育部)發布的《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工作條例》(征求意見)中規定為:“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立志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逐步樹立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具有相當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掌握本專業現代化生產所需要的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健全的體魄?!彪S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對培養目標又突出強調中職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加強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由此,可將中職的培養目標概括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關于高職培養目標,1985年10月,國家教委辦公廳印發的《三所高等技術專科學校座談會紀要》中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可以概括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高級技術(技藝)人才。比較中職和高職的培養目標,可以清晰看到,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同向的,是相互緊密銜接的兩個階段,它們只在程度上有深淺區別,在類型上是沒有區別的。
2.中高職人才培養理念同源。無論中職或高職教學,都嚴格遵循著實踐性、直觀性、科學性,產學結合等理念,即中職和高職培養理念是同源的。
3.中高職人才培養教師和教學資源同類。第一,師資隊伍特征同類。中高職教師具有相當的文化素質和能力。兩者都必須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精通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各種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本專業的技術技能,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具有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推廣科學技術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場經濟意識和人才市場預測能力。中高職院校都必須具有“雙師型”師資隊伍。中高職教師都必須掌握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規律,熟悉職業技術教育學、職業心理學、專業教學法,有較強的操作示范能力和實用教育的組織管理能力。第二,教學設施同類。與普通教育相比,中高職教育都建立了一整套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教學設施,具有配備相應的專業儀器設備或圖表的專業教室;具有校內外比較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或室內演練場所;具有與生產現場接軌的模擬和仿真教學設施。
盡管理論上構建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可行的,但實踐上卻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培養目標誤區。雖然在理論上明確了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但在實際掌握中,會出現極端問題:有的受中職培養目標的影響,忽略了高職培養目標的高層次性,還習慣于用中職培養目標來指導高職教學;有的將其等同于普通高校培養目標,強調學術型而忽視了應用型,其結果導致培養的學生理論上一知半解,實踐上似懂非懂。二是課程體系建設誤區。在構建課程體系中,存在如下問題:對計劃課時數進行簡單的算術加減,盲目地增加門類,延長理論課時數,沒有進行有機科學的排列組合;片面理解“必需、夠用”的原則,失控現象嚴重,降低了高職院校的高等教育水平;移植普通高校??婆囵B學術型人才的模式,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而忽視技能訓練。三是教學方法誤區。在教學過程中,陳舊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培養實用技術人才的高職教學中沒有得到實質上的改進。
根據人才類型理論對人才的劃分,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規格定位于技能型人才,這類人才主要依靠操作技能完成一線生產性工作任務?!督逃筷P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指出:“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發揮基礎性作用;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發揮引領作用?!边@是對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目標闡述。當考慮中高職銜接時,根據其精神,基于中高職銜接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需要做較大調整,即經過三年培養的學生不再僅僅只是找到一份工作,而且還能繼續升入高職學校深造;基于中高職銜接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未發生變化,但比起普遍缺乏職業知識與技能基礎的高中生,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內涵中,所培養學生的理論水平應更加扎實,技能水平也應更高,以滿足市場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構建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應以提高學生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學生能力培養貫穿于培養的全過程,并將學生各項素質的培養活動融入能力培養的各個環節中,構造“一體化”的培養結構模式。職業技術教育理念將“能力”界定為“關鍵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首先,這三項基本要素是互相融通、相互制約的。專業能力是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與其相應的知識,這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核心本領;方法能力是具有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有較強的專業能力才能有較好的方法能力,反過來講,較好的方法能力又可以促進專業能力的提高,二者相互支撐;社會能力是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發展能力。較強的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能促進社會能力的有效體現,而較強的社會能力,又會促進個體自覺地提高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所以,這三項基本要素互相支撐。其次,能力素質與其他各項素質也是互相制約的。其他各項素質的提高能促進能力素質的提高,而能力素質的提高又反過來促進其他各項素質的改進。從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途徑來看,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實訓教學、社會實踐三個環節。基于“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構想,在中高職教育銜接中,這三個環節要互相溝通,有機結合,將每一種素質的培養提高都體現在每一個具體培養環節中,使各個培養環節形成一個整體,促進各項個體素質同步提高。
由上可知,產學結合是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同向的培養理念。理論和實踐表明,中職和高職實施產學結合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谥新毢透呗氝@種相同而重要的培養理念和教育模式,實行產學結合教育模式是有效實現中高職銜接的重要方面。鑒于中高職的層次問題及科研問題,高職院校應在中職實行產學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推行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
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是職業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和訓練內容及其安排的總和。從目前國內外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課程結構模式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專門化結構模式。這是一種針對某一特定職業的就業需要而設計的傳統的課程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最典型的是單元式結構,按這種結構,第一年是基礎教育,第二和第三年均為某一專業教育。這種結構模式適應技術工人的培養。
2.階段化結構模式。一是三段式,即將文化課、技術課、專業課按年級段由低到高排列。這種模式在課程組織上和編制方向上屬于學科中心型,所學知識比較系統完整,有助于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提高,但各科知識之間聯系較少,許多知識應用性不強,專業課中的專業知識、技能學習較晚,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二是階梯式,即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性質的課程。在階梯中將技術基礎課與專業課加以綜合,組成綜合課程,放在第二階段,使學生提前學習到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利于職業能力的養成和發展。第三階段僅在前兩階段的基礎上,再針對某一職業進行專長教育,強化其職業能力。德國“雙元制”的設置即屬于階梯式。三是層級式結構。按初、中、高三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在每個階段都需要學習到文化課、技術基礎課、專業課,只是在不同階段其水平或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每學完一個階段,學生就形成一種比較全面的職業能力結構,即可就業。如果學生想提高,可以進行下一階段學習。這種層級式結構,前后階段應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結構,即在程度逐步加深之前有適當的重疊復習,使之有機銜接。
3.模塊式結構模式。所謂模塊課程,即將教學過程分成若干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以及完整的學習內容和確定的考核標準。在編制模塊課程時,首先要明確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目標要求,然后開發出大批相適應的教學單元,再結合學生的需要,靈活地加以組合。
基于以上分析,根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中高職銜接的課程結構模式主要應采用模塊式結構。之所以采用模塊式結構,是因為這種結構被實踐驗證,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