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
恩格斯曾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誡過人類:“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盡管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方便,但無疑,這也對人類和自然起著負面效應,并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旨在培養高水平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將生態意識的培養貫穿于大學生的德育中,使其養成維護生態和諧的使命感,變得責無旁貸。
當今世界正面臨水污染、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生態環境破壞等諸多生態環境問題,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環境問題,關鍵還是在于培養人們的生態道德意識,提高公眾的生態道德水平。
生態道德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建設生態文明,一經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便迅速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引發了全社會廣泛思考。而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將生態文明放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的高低,決定了當他們走向社會后能否通過努力以點帶面產生積極影響,能否對公民生態道德素質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發揮積極的作用,從而促進和諧社會創建,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因此,推進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成為理論和實踐上都必須加以研究和重點關注的現實課題。
但是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德育卻較為忽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相關的生態意識培養就更是極少涉獵。因此,培育大學生尊重生命的生態意識是我們徹底解決當代大學生德育的關鍵所在。
生態意識指“人與自然正確關系所反映的社會思想、理論、感情、意志、知覺等的總和”,是一種建立在人類對實踐活動真理性追求基礎上的現代文明意識。它是自然價值與文化價值相結合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是對以往人類活動中違反生態規律而產生不良后果的深刻反省。
因此,生態意識是人們對現實生存危機的覺醒。在追求自身文化價值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的生存依賴于地球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依賴于維護生物圈的基本生態過程。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無論是有機的還是無機的,都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普遍聯系,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我們應將自然界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看待,應當與自然和睦相處。
1.生態意識的培養與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相吻合。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的學科,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和每一個人類個體都是至關重要的。大至生活的環境、自然資源,小至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不與之關系密切。因此,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舉措和長久之計就在于幫助人們培養生態意識。
同時,這也是符合素質教育目標和要求的。目前,高等院校注重生態德育。生態德育能夠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環境觀念,讓學生深刻地認識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喚醒他們的“危機意識”和倫理良知,從而自覺地參與到愛護環境的行動中。
2.生態意識的培養符合高等教育價值觀的轉變。目前,人對自然的態度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從原有的人定勝天的狹隘的功利主義價值觀,轉變到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發展上來。因此,必須讓當今的大學生理性客觀地認識到,盡管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建構了現代文明,但是人類的這些創造也可能導致我們文明的毀滅。人類的生存發展不能離開大自然,因為無論我們多么強大,一旦背離了大自然,那任何只關注自身利益但卻破壞自然的行為都將在最終危害我們人類自身。
3.生態意識的培養符合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針對大學生開展的生態文化教育,應當在充分融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生態道德知識的精髓納入其中。此外,生態德育應與以往的德育教學相區分,對教育內容、目標和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調整,以利于所有專業的學生進行學習。
我國高校的傳統課程體系具有刻板、僵化的特點,往往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而生態德育從孕育時就將可持續的思路貫穿始末,所以,為了適應這一學科的特點,應重新構建新的理論體系,并形成質量較高的課程體系。
同時,實行開放式教學也是切實提高生態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態德育以可持續為重要原則,建構了利于學生生態素養培養的有寬度、有交叉、時代特征明顯的課程群。而這對我們的傳統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生態德育要求教師將學生視為課程主體,實現啟發式教學、開放式教學,指導學生開動腦筋,激發對新知識的探索欲。
4.生態意識的培養符合科學的發展觀。目前,我們正處于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充分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人類生態意識的發展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人類的核心生態發展觀念。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日漸意識到應該在充分把握科學技術兩個方面效應的基礎上,將自身對科技的依賴和運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人們發現應以不損害自然生態環境和下一代生存發展為前提,繼而科技水平不斷得到提升,從而實現人類與環境間的協調發展。因此,在針對大學生開展的生態文化教育中,我們要使其真正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并在長期教育中,達成共識:我們生存的世界應是一個長期系統,自然和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人類作為這一整體中至關重要的一員,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充分建立在維持全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上。
生態道德教育要獲得預期效果,離不開切實有效的途徑。我們要探索出培養生態意識切實可行的實施途徑與方法,就要結合青年大學生自身特點和需要,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將單一的生態道德教育從外求他塑逐漸轉為內求自塑,變成自覺行動,使大學生經過反復的生態道德教育實踐,逐漸對生態道德規范產生認同,然后內化為自覺行動,形成理想的生態道德素養。
1.加強師資力量的生態德育觀建設。生態德育將生態視作一種新型的道德規范,并重視其在“育人”過程中引導并喚醒受教育者的生態意識的實效性。因此,我們需要建設一支善于挖掘硬、軟環境因素的教師隊伍。從“硬件”來看,雖然物質環境有潛在的德育因素,但是如果沒有一支專業教師隊伍來加以規范化,這一“硬件”會失去它應有的功效。這支隊伍應通曉社會學、生態學等多個學科,并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自覺地以生態意識去審視德育,挖掘校園環境中潛在的德育價值因素并不斷創新,營造最優化的生態德育環境和氛圍。
教師作為生態德育活動中重要的實施者,其對于生態德育的主導作用可謂貫穿生態意識培養的全過程。因此,只有教師隊伍擁有較高的生態素質,生態德育才能更好地得到落實,高校校園環保活動和生態教育的水平才能獲得提高。
2.加大德育中生態意識的教學力度。生態學科的發展已成為21世紀的高等院校特別是農林類高校的主干課程,但目前的高校德育教學卻甚少涉及生態德育領域。因而,我們建議高校在德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圍繞大綱,立足實際,在依靠教材完成基礎知識點教學的基礎上,結合生態環境學科的內容,對德育做適當的補充和完善。教師最好能結合身邊真實事例,理論聯系實際,由淺入深,有系統性地講述問題。同時,為配合對大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和生態意識的培養,學校可以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一些相關教材、講義和讀物,對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環境教育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將生態教育貫穿到日常講座也是一項較為合適的教學措施。生態德育是一門交叉學科,不是某一個單純學科專業知識的匯集。所以,生態德育不可能是一項單純的專業技術知識的傳授,僅僅通過一次或幾次課程的講授就得到普及。它必須與社會系統結合起來,利用多次覆蓋得以落實。而日常講座正為這一設想提供了可能,因此,日常講座與生態教育的有機結合為生態德育提供了保障。
3.通過環保實踐活動,豐富生態德育活動內容。作為生態德育內容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環保實踐活動也應納入生態德育之中。在這一點上環保實踐活動與生態德育是一致的,即自覺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受教育者去親近自然,觀察自然,感受因為人類自身導致的環境破壞及其造成的其他惡果,感受人類如何因善待自然而獲益,感受人類如何以環境形成相互依存的伙伴關系,從而正式培養大學生們的生態素養。
在生態德育過程中,利用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意識的培養是極為必要的。如組織大學生到相關部門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情況,并嘗試利用所學的知識對生態環境遭受的難題進行克服等。這些實踐活動不但將學生們的其他知識得到了實際運用,也讓學生在一系列的環保活動中對生態意識得到了更為感性的認識,并進一步由點帶面,帶動全社會關注生態環境,使廣大普通民眾也成為生態德育活動的關注者、促進者和參與者。
在大學生德育過程中,注重生態德育,培養生態素養,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因此,相關教師要對環境保護具有憂患意識,并培養自身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注重將身邊的自然環境實例,融合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合適的題材,使生態德育真正滲透到每一個大學生的心里去,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中去,使其真正成為當代最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
綜上所述,在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方面,應著重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使其在能夠正確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他人關系的同時,糾正自身對“人與自然”的觀點。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是遵循了科學發展觀,才能為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