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燕
21世紀是科技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世界的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正演化為人才和國民素質的競爭。人才能力的競爭取決于教育質量的競爭,教育質量的優劣主要由教師的綜合素質、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決定。今天師范院校的大學生就是明天從事教育事業的工作者,為實現國家在各個科學領域內的生產、發明、研制等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比較領先的科學技術成果,從事師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和探索有關大學生創新意識及能力培養的問題,為社會發展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以實現和提升我國在世界的綜合實力。師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有關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作為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促使師范院校在社會發展中處于良性發展態勢。
從我國高校教育理念和模式來看,在長期傳統教育體制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下,考試成績成為衡量學校教育學生的重要指標,以至于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必須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要求授課,體育教師主要針對學生專業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授,甚少運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創新,絕大部分教師基本上把學生作為“電腦硬盤”進行強制性編碼儲存等。這種教育理念和模式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體育專業大學生創造性想象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從師范院校在校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表現來看,首先,體育專業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但不善于充分利用、積極創造條件。在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很少了解專業前沿和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基本上不會運用學科知識之間的遷移規律。其次,體育專業大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但缺乏創意,由于他們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缺乏相關的社會實踐經驗,很難得出新的理論、新的方法等具有創新性的知識點。最后,體育專業大學生缺乏一定的創新環境氛圍,雖然目前許多高校給大學生創新項目,但參與“創新項目”的學生太少,一個創新項目需要相關人員共同鉆研、探討,為了能夠有效地表現大學生的潛在創新能力,學校和教師應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創新環境氛圍,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
1.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指按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會群體的意愿,對教育功能、教育對象、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過程等根本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是教師素質中起導向作用的部分。傳統教育理念過于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過于強調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沒能很好地掌握書本基本知識,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沒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隨著科技信息、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社會、企業對人才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要求提高,師范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須轉變教育管理理念,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環境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指學校選定的各類課程的設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合理的課程結構指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合理,包括開設的課程合理,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合理,各課程之間銜接有序,能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訓練獲得某一專業的知識與能力;合理的課程內容指課程的內容安排符合知識論的規律,課程的內容能夠反映學科的主要知識、主要的方法論及時代發展的要求與前沿。課程設置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是一定學校的培養目標在一定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通過闡述可以發現,學校每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按照專業建設及發展的需求開設不同的課程內容,未考慮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課程內容,導致目前師范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較差。
3.知識結構單一。知識結構指一個人經過專門學習培訓后所擁有的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結合方式。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擔任現代社會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是人才成長的基礎。現代社會的職業崗位需要知識結構合理,能根據當今社會發展和職業的具體要求將自己學到的各類知識科學、合理、有效地組合起來,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各類人才。然而,目前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一味地單獨學習每一門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他們很少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課程之間沒有聯系,在學習和掌握各門課程基本知識的同時不能與其他學科知識融會貫通,造成知識結構不全面,影響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激發和培養。
4.創新意識淡漠。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探究需求、獲得新體驗的需求、獲得認可與被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具有一定的體育教育環境和適當的體育學習方法。由于體育教學條件、環境、教師、教材等體育教學因素的影響,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本沒有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創造不同的教育情境,導致學生對體育學習內容產生排斥、厭學、逃課等不良的體育學習態度,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根本談不上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作為承擔與肩負培養祖國未來發展棟梁之材的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要充滿新意,有創意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改善體育專業大學生創新意識淡漠的現狀。
1.體育教師教育觀念的創新。當今社會倡導教師應具備“以人為本,創新為重”的教育價值觀和科學的學生觀,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將基本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相結合,開發體育專業學生的創造潛能,多層次、對角度、多方向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注重探究性、實踐性和合作性的有效結合,以實現體育專業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對于處在信息時代的每一個人來說,終身學習是適應社會和知識變更的必要手段。為培養和提高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體育教師必須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以滿足社會與學生的需求,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2.學生知識結構的創新。為適應新課改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一線教師需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知識,要從實際出發,尋找最佳結合點,突出教學重點,探索規律,啟發思維。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進行有效、合理整合,為學生創設教學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社會化和情境化的和諧教學課堂心理氛圍,激發及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體育教學技能的創新。新時期要求師范院校體育教師創新教學技能,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應具備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是新課程改革和創新能力培養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各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實現體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體育專業學生學習和發展創設豐富多彩的創新教育環境。
4.學生創新意識的強化。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體育教師必須有意識地為學生創新一定的體育教學情境,同時采用“愉快、成功、趣味”等體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必須有意識地為教學創設積極有效的創新環境氛圍,營造和諧的體育課堂心理氣氛,通過體育教學活動雙邊性的特點強化體育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
為了有效實現教育信息化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教育培養目標,作為從事師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須認真全面了解、掌握有關師范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培養途徑,以便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夠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最終實現師范院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