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專業概論課程作為一門學科啟蒙課程,在教學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學生的培養起著關鍵的作用。在諸多高校,為新生開設專業概論課程已有相當長的歷史,部分高校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與成功的教學方法。但在國內絕大多數高校中,對概論課程的目的及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認識,或者未開設,或者雖開設專業概論類課程但教學設計不合理,效果不佳。本文在學習借鑒兄弟院校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所在學校多年來工科專業概論課程的教學實踐,從課程的教學對象、教學目標出發,分析探討課程的教學模式,以期為專業概論課的規范開設、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借鑒。
大學一年級,新生初入大學校門,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但各種煩惱或彷徨也相繼而來,這一時期的教育引導工作非常重要。很多高校都有針對新生的入學教育,期望以此正確引導新生適應大學生活,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大學學習和生活中。但是,大多數入學教育是由輔導員、班主任來完成,對生活上的指導作用比較明顯,但在專業知識學業發展上的引導比較欠缺。也有很多學校請一些專家名師做專業知識講座,但新生在學業上的大量困惑很難通過一兩次講座解決,因此,為新生開設一門專業概論課來解決學業上的困惑是十分有必要的,也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接受。要真正讓此類課程獲得成功,課程設置中一定要認識到“新生”這個教學對象的特殊性:缺乏專業基礎知識,對過于抽象深奧的專業知識接受能力有限,較高的智力水平和旺盛的求知欲又不滿足于過于淺顯的教學內容;缺乏自信卻又渴望他人的認可,自尊心極強;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卻又缺乏具體的奮斗目標;有心學習卻往往不會學習,面對大學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無所適從;經歷高中數年的艱苦學習,放松情緒上漲,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對專業課更有興趣,對基礎課的重要性缺乏全面認識,學習動力不足;專業選擇很多是出于盲從而非興趣,專業認同感并不高。大一是新生從中學生到大學生身份轉變的重要時期,也是四年大學生活的起點,充分認識到新生群體的特點,教學上才能有的放矢、科學引導,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1.加強學生的專業認知。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接觸的專業和職業信息較少,報考大學專業選擇往往不是按本人興趣和能力投報。大部分新生進入大學時對所在專業的認知度極低,對本專業的概念和內涵、專業現狀和發展、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專業認知的不足導致新生很容易陷入迷茫期,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渾渾噩噩,缺乏學習動力,這種迷茫甚至可能持續整個大學四年。針對這一現狀,為大學新生開設專業概論課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讓學生對行業現狀有較為全面的認識,了解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確學習目標,迅速擺脫新生入學的迷茫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未來的學習生活。
2.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在大多數高校理工科現行的培養方案中,學生在第一學期甚至第一學年著重數理基礎,基本沒有專業類課程,特別是偏實用的專業知識往往要到較高年級才能接觸到。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從培養學生的專業愛好、提升學習興趣的角度來看有明顯的不足。大一新生剛剛脫離高中的應試教育,對專業知識好奇心最強烈,此時適當的專業知識介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缺乏引導,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就會逐漸降低,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在低年級相對枯燥的數理基礎、專業基礎課程學習中極易產生厭學情緒,影響學習效果。當學生經過漫長的基礎課程的學習,在高年級接觸到更偏實用的專業課程時,曾經的興趣與好奇早已消磨無幾,學習效果很難提升,甚至出現部分學生雖有興趣,但由于前面基礎課學得不扎實,很難跟上教學進度的情況,最終出現高年級逃課、厭學現象加重的局面。生動的專業概論課程可以激發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業進步和個人發展。
3.完善學生的學習規劃。新生剛剛進入大學,對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學習要求都不清楚,有心學習卻缺乏規劃,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明確。這樣的學生往往選課時隨波逐流,學習上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大學四年難有建樹。專業概論課程通過對行業動態、實際應用、就業方向的講解,讓新生對專業發展、職業規劃、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有所了解,再通過對專業課程的介紹讓學生提前了解各種課程之間的前后聯系,明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目標,讓學生意識到基礎課的重要性,提高專業課選擇的針對性。概論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完成大學四年的規劃藍圖,明確未來的個人發展目標,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從而事半功倍。
4.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大學和高中的學習方法區別較大,更強調自主性。老師授課方式的巨大差異、作業量的減少、空閑時間的增多、自由度的提高,許多地方都讓初入大學的同學無所適從,寬松的學習氛圍容易失去學習目標,很多人就此沉浸游戲、網絡,將人生最寶貴的時光消耗在無所事事中。專業概論課不僅僅在專業問題上給學生以指導,也應該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大學放松的教學,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
1.教學內容要“廣”。多樣化的教學目標決定了專業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廣泛,包含學科專業介紹、人才培養體系介紹、職業規劃、學習方法等許多內容,既是專業教育課又是素質教育課。專業教育內容主要告訴學生“學什么”。專業概論課與專業課不同,強調的不是針對性而是普適性。教學對象是剛進入大學的新人,基本沒有專業基礎,所以在專業內容選擇上要全面、形象、新穎,具有一定的綜述性、新穎性和啟發性,深淺適當,引導學生對專業概況和未來發展有基本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個人發展方向。素質教育內容主要告訴學生“怎么學”。教學中應包含本專業各課程之間的聯系、大學學習的規律與方法等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和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制定科學的學習規劃,激發學習動力。
2.教學方法要“活”。要切實達到專業概論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手段上一定要靈活多變,以學生興趣引導為主線,能力培養為核心,切忌照本宣科。多媒體教學法:生動教學,激發興趣。善用圖片、影像、Flash等形象化資源,這比文字和單純的語言講述更易理解,也更能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實例教學法:由淺入深,興趣引導。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縮短書本理論和生活實際的距離。啟發式教學法:探索能力、創新能力培養。教學中一定要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多給學生留些思考的空間,引導他們自己思考尋找答案遠比直接給出答案要好。互動教學法: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參與的機會,缺乏參與性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傳統的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外,可以讓學生提問老師回答,還可以學生提問學生回答,讓學生自己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證明后兩種形式在調動學生積極性上效果極佳。團隊合作法:合作意識的培養。學生在過去的學習生活中團隊合作的經驗很少,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布置一些小課題,讓學生組隊合作完成,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此外,還有很多教學方法值得教師探索和實踐。
3.教學安排要“松”。以興趣、能力引導為主線的專業概論課在教學安排上不妨寬松自由一些,多些特色、多些實踐、多些思考、多些討論,比單純死板的“教”“學”效果更好。請專家名師企業成功人士做些專題講座,既可提升學生專業認知度和認同感,又是成功的范例為學生指明奮斗發展的方向;現場參觀、實驗演示對興趣的提升、積極性的調動大有裨益;高年級學長的經驗介紹與交流對新生的幫助不可小視;專題討論可培養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能力;團隊合作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培養合作精神。實踐證明,寬松、多樣化、針對性的教學安排在調動新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習效果上作用更明顯。
4.評價體系要“全”。科學的評價體系設計是教學設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專業概論課的評價體系設計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制定。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專業、了解專業、熱愛專業、明確個人發展規劃,達到這些目的,學生的學習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以考試為標尺的單一評價方式難以綜合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專業概論課的評價體系不妨多樣化、全面化,從不同方向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專業知識問卷可以考查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情況;課堂發言可以反映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課題可以評估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各種綜合素質;個人學習與發展規劃的設計制定可以反映學生對未來發展的明確程度。考核的重點不在于分數的高低,而是要通過這些措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為此,一項工作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給予評價。例如,對于團隊合作的成果可以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的綜合評價方式。本組組員自評可以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相處、取長補短,明確自身在團隊中的定位與作用,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各組交叉評價可以讓學生明確團隊的重要性,意識到語言、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教師評價可以從更專業更綜合的角度給出,幫同學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特別要指明的是,作為新生專業引導課,學生的學習收獲和體會很多是自己才能明白的,因此在評價中不妨多增加些學生自評的部分,自評更能促進學生反思,有思考才有進步。專業概論課本就是一門長效性的引導課程,其教學效果很多要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步體現出來,因此實施考核不妨寬松一些,更多些鼓勵、贊揚和引導,少些否定、批評和強制要求,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是利大于弊的。
作為大學新生的學科引論課,專業概論課設置的目的在于把學生引進學科大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了解大學的學習方法,有效解決新生入校后在專業認識和學習發展上的諸多迷茫與困惑。要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上不能以單純的知識傳授為核心,而是要以興趣培養、能力啟發為主線,形成自身的特色。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專業概論課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積極作用,高校在新生專業概論課程上開展了諸多有益探索,可以預期,各種富有特色的優秀的專業概論課將會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新生將受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