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江
20世紀末,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國家對高等教育布局結構的調整,一大批辦學基礎較好的專科學校通過合并、重組等方式陸續升格為本科院校,并被賦名“新建本科院校”。截止到2013年5月,新建本科院校(含獨立學院)總數超過600所,占據全國本科院校數一半左右。新建本科院校作為本科院校新成員,是承擔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為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雙師型教師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令人擔憂。
1.雙師型教師數量明顯偏少。為了達到升本條件和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學校采取公開考試或直接考核招聘等方式引進了大批研究生,充實了教師隊伍,達到本科辦學對師資數量的要求。由于在較短的時間內,教師數量陡增,使原本偏少的雙師型教師顯得更少。
2.雙師型教師整體素質偏低。升本前,學校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忽視雙師型教師培養,雙師型教師能力較弱;升本后,學生來源較廣、綜合素質較高,部分教師難以滿足本科辦學需要,加之新進教師多屬于應屆畢業生,實踐教學能力較弱,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
3.雙師型教師培養經費不足。教育部對學校升本和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專任教師數量、高級職稱人數和碩博士學位比例,都有嚴格的規定。學校針對指標體系要求,制定相應規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經費引進高學歷、高職稱教師和加大教師在職攻讀學位、晉升職稱等。缺乏雙師型教師培養規劃和制度保障,用于培養雙師型教師的經費占整個教師隊伍建設經費的比例偏低。
新建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是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核心要素是學校辦學理念未能跟上高等教育發展。升本前,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片面地認為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補充,未能意識到實踐教學是理論知識的升華,是知識創新的重要來源,造成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和能力偏低。升本后,學校明晰了辦學定位,確定了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和實用性人才的目標,但固有的辦學觀念根深蒂固,未能制定出有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規劃和措施,造成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
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大批高學歷年輕教師,他們的理論知識較為深厚,是學校未來師資隊伍的骨干力量,是學校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學校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分批遴選年輕教師作為培養對象,深入實踐教學一線,跟隨工廠、企業指導教師現場學習,理論通過實踐得到驗證,實踐反哺理論不足,使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效銜接。加強年輕教師實踐教學訓練,提高了實踐教學能力,使其具備雙師型教師要求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通過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教學質量是高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及教師要轉換重視理論、輕視實踐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變換教學地點,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邁進工廠、企業,將驗證性實驗教學轉變為探索式實際教學。教師通過培養,既夯實了理論知識,又鍛煉了實踐能力;學生跟隨教師,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直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科學研究作為高校職能之一,是創新知識的重要來源。本科教育不僅要傳授舊知,還要探索未知、發現新知。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居于教師隊伍主體,學歷層次較高,基礎知識較扎實,具備人力資源開發優勢。通過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教師和學生從實踐一線獲得資料,為科學研究提供依據,為申報科研項目、創新科研成果奠定基礎。
新建本科院校進入本科高校陣營,提升了辦學層次,擴大了辦學規模,提高了辦學聲譽,辦學條件逐步改善,辦學效益日益好轉,但學校面臨的辦學壓力也隨之增大,既不能走研究型、教學研究型發展的道路,也不能走職業技術型的高職高專發展模式。學校要生存、要發展,只能另辟蹊徑,根據自身實際,結合本地域的特點,遵循高等學校發展規律,在科學定位的基礎上,走一條新建本科院校科學發展之路,辦出特色、辦出一流,在同類院校中處于領先地位。
新建本科院校伴隨高校擴招而出現,是高等教育層次體系中的特殊群體,是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為推進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邁進做出了巨大貢獻,實現了窮國辦大教育的夢想。經過十余年發展,學校辦學規模和效益得到改善,但辦學定位和理念未能明晰,還處在攀高辦學層次,申報碩士點;擴大招生規模,保留專科專業;追求多科性高校,申辦新興專業的陳舊觀念中。辦學定位作為學校辦學的頂層設計,指引著學校的改革發展,決定著學校的發展態勢。潘懋元先生指出,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學定位是決定發展的大事,不僅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結構和效益,也是關系到學校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新建本科院校要秉承“面向地方、服務地方,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和實用性人才”的承諾,在辦學定位上解決好四個問題:一是辦學層次的準確定位;二是辦學功能的準確定位;三是人才培養類型或層次上的準確定位;四是辦學規模的科學定位。組織師生(含畢業生)、邀請政府和企業代表開展新一輪辦學定位大討論,認真梳理意見和建議,要緊緊圍繞學生和用人單位需求,進一步厘清學校辦學定位,并將其提交學校“兩代會”討論后以文件下發,在一定時期內不得更改,保持辦學定位的嚴肅性和連續性。全校師生要以辦學定位為指南,更新觀念,各級領導和職能部門以辦學定位更新人才培養目標、申報新辦專業等;教師以辦學定位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生以辦學定位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及早做好人生規劃。
國務院在《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要求高等學校設立教師發展中心,推進高等學校中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建立高等學校中青年教師國內訪學、掛職鍛煉、社會實踐制度。新建本科院校要從教師隊伍建設長遠出發,單獨成立教師發展中心,作為處級機構,配備專職人員,提供足夠經費,為學校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咨詢和決策服務。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時的構成不同,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素質差別較大,作為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尤為關鍵。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師不同于高職高專,他們多具有碩博士學位,學歷層次較高,理論知識較扎實,加強其實踐能力培養,是雙師型教師的主要來源。學校要根據辦學定位,學科專業特點,教師隊伍的學歷、職稱、年齡等制定一定時期的雙師型教師培養規劃,結合規劃根據具體情況,制訂切合實際的年度培養計劃,對年度計劃的落實、完成情況予以績效考核,并兌現績效工資。
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及內涵極為豐富,不能簡單以雙證書或雙職稱概括之。新建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素質與高職高專院校的既有共同之處,也有細微差別。學校可以根據自身辦學定位,擬定適合自身發展的雙師型教師標準,不要把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局限于理工科相關專業領域,要根據學科專業實際,積極向人文社會科學拓展。學校在校外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的同時,也要利用校內實驗場所,充分發揮校內外一切資源,為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廣闊的空間。
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事,學校、實踐基地及參培教師思想意識上要高度一致。學校要制定一系列具體的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規章制度,提供時間和經費支持;實踐基地要為參培教師選派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作指導,定期對參培教師進行實踐能力考核;參培教師既要組織好課堂理論教學,又要參與指導教師的實踐教學,并積極投身于實踐基地的科學研究,將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學。通過三方共同努力,雙師型教師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取得實際成效。
新建本科院校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和實用性人才,雙師型教師匱乏是制約瓶頸。目前,教育主管部門規定高校進人要公開招聘,條件較為苛刻,尤其是要求學歷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年齡小于35周歲,不合理的規定使許多雙師型教師難以踏進高校從教的大門。教育主管部門要從新建本科院校這一特殊群體實際出發,提供適當降低學歷、職稱及年齡等方面的政策要求,由學校自主引進雙師型教師。
學校在沒有上級政策支持下,要開動腦筋,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充分利用社會已有的雙師型教師資源,外聘優秀的雙師型教師來校任教。對部分外聘教師提供職稱評審、學歷進修的機會,等條件成熟,再引進學校,解決編制;對不符合引進條件的教師,可長期聘為兼職教師,作為雙師型教師培養對象和實踐教學基地的指導教師,為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
新建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難點,不僅需要學校對培養對象提供相應的政策優惠條件,更需要參培教師的內心認可和積極參與。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不能僅靠獲得的證書,需要專業機構、實踐教學基地、指導教師、學生及科研成果等綜合確定。
經學校考核獲得雙師型教師資格者,可以直接參與學校及相關系科的專業建設;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評先選優、學科帶頭人和教學骨干的確定等方面優先考慮;在崗位設置與聘用時,可以適當放寬崗位任職年限,對特別優秀的教師,可以低評高聘;在工資晉級、崗位津貼升檔時也可適當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