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董鵬中 郭鳳臣
近年來,日本各高校根據學校和專業特點進行了職業生涯課程改革,如武藏野大學建立了由職業生涯教育總論和職業生涯教育個論組成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體系。美國的開放職業生涯課程資源建設和運行也呈現出多種模式和方式,正開始向“開放教育”升級發展。國外開放職業生涯教育資源的建設模式、應用方式和運行等已由原來的高校展示自身教學資源,向為教學、繼續教育及社會學習者提供網絡課程發展,其教育體系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國內職業生涯教育精品課程教學體系、實訓指導體系以及網絡學習監測管理共享平臺的建設尚不多見。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對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多年的探索,該課程于2013年被教育部評為首批國家級精品建設課程。本文將以該校為例,探索職業生涯教育精品課程共享體系的構成與改革。
1.建設目標。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對自我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越加重視,這些日益增加的需求,也迫切要求職業院校將成熟的、優質的職業生涯教育教學資源對外輸出。學習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生意識到確立自身發展目標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自主的職業生涯發展意識。課程建設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學會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掌握解決實際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以及自我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終身學習和職業行為習慣,實現長遠職業發展。其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因此,學校應貫徹以生為本的原則,不斷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改革教學模式,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力爭建成一門師資隊伍充實、體系完整、教學規范、指導有效的精品課程,確保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精品教學體系、實訓指導體系以及網絡學習監測管理共享平臺最大限度地滿足在校學生及畢業生的需求。
2.建設內容。第一,理論教學內容建設。該校經過多年的教學調整、改革與實踐,形成了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特點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包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自我、職業與社會環境認知,職業生涯規劃制定,反饋與調整、開發與管理。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理論,掌握自我認知的維度和方法,學會使用各類測試方法進行測試以及確定自身的職業類型;還能幫助學生了解職業要素和社會環境分析,掌握獲取職業信息方法;掌握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步驟,會撰寫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書;引導學生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條件變化,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科學管理與適時調整;掌握自我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實現長遠職業發展。
第二,實踐教學內容建設。實踐教學內容包括學業規劃設計、參觀校外實訓基地、職業傾向測試、模擬招聘、社會調查實踐活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業計劃大賽。這些實踐內容分別對應理論教學內容的各個環節,例如,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是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生涯反饋與調整的實踐內容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熟悉職業生涯規劃實踐,引導學生將理論運用在實踐當中,通過多種實踐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課外認真學習和復習,熟悉實踐教學的目的、原理和主要步驟,積極參與,在驗證、學習理論的同時,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職業生涯教育網絡共享課程建設的內容包括職業生涯課程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
職業生涯課程基本資源:目前,已經建成了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考評方式與標準、學習指南、教案(演示文稿)、習題作業、試卷、例題、教學課件、教學案例、媒體素材、學習手冊、電子教材、實驗實習實訓、模擬實訓、實驗動畫、常見問題、專家講座、學生作品、文獻資料、名詞術語、人物介紹和教學錄像等課程基本資源?;举Y源建設系統完整,能充分反映本課程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設計、課程資源配置和應用,體現課程改革成果,展示課程團隊教學風采。
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拓展資源:學校正著手開發包括案例庫、專題講座庫、素材資料庫、學科專業知識檢索系統、演示虛擬仿真實驗實訓系統、試題庫系統、作業庫系統、在線自測考試系統、教學軟件等輔助資源。拓展資源能充分反映課程特點,應用于各教學與學習環節,支持課程教學和課后學習,是較為成熟的多樣性、交互性輔助資源。
課程基本資源、拓展資源建設旨在豐富課程教學資源,補充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課后更系統地學習提供網絡課程平臺,還能為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跟蹤管理提供開放式網絡環境。
網絡平臺旨在為學生的職業生涯開發進行網絡輔導,為學生實現職業生涯的自我監測、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進行有益的嘗試。在網絡共享平臺上公開優質的課程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便于學生在校園網的任何一個終端利用,學習更加自由、靈活。對教學交流來說,在不同平臺的論壇、討論區圍繞課程進行自由討論與交流,有利于增強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的聯系交流。
1.采取“六動”教學模式,提高理論教學效果。為保證理論教學效果,該校職業生涯教育在理論教學中提出“六動教學模式”,即任務驅動、教學傳動、興趣牽動、反思帶動、實踐拉動、作業聯動?!傲鶆咏虒W模式”通過在理論教學中合理安排每次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理解教學任務來完善教學內容;通過每次課程前對學生應掌握的知識、技能等的把握,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提高學習的興趣;教師在講授每次課時需設計相關反思內容,達到反思帶動學習的效果;理論教學完成后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之中,如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書的設計等環節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后,教師進行答疑與輔導,幫助學生解決本次課程內容方面的實際問題,理解下次課程內容,讓學生為下次課程的學習做好必要準備。
例如,在自我認知課程中,任務驅動是授課前讓學生充分了解本次課的任務,課前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了解自我,學生和教師在QQ群等交流平臺進行自我認知的探索與討論,教師掌握學生的問題后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實現教學傳動。教師設定好本次課的興趣與反思內容,如“興趣島”游戲,學生分組完成游戲達到興趣牽動和反思帶動。理論課后,教師給學生提供專業測評達到實踐拉動,學生自我認知報告的撰寫達到作業聯動。通過“六動教學模式”應用前后的比較分析,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掌握、實際應用能力等得到顯著提高,“六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在理論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理論教學資源共享提供良好的保障。
2.創新實驗實訓模式,提升實踐教學質量。該校正逐步完善職業生涯教育學生實訓中心建設。該中心擬改進和建設職業生涯規劃模擬實訓室、招聘及面試仿真模擬實訓室、學生創業實戰模擬實訓室、創新思維能力訓練實訓室、ERP沙盤實訓室、學生創業測評模擬實訓室、學生創新實戰模擬實訓室、拓展訓練實訓室。通過生涯實訓、人機交互、體驗成長等實訓形式,為在校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實驗實訓教學和學科競賽平臺。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科學研究與試驗的平臺,為學科建設提供必要條件,為培養高質量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以生涯實訓為例。生涯實訓采用模塊化結構,包含“生涯與職業意識”“職業發展規劃”“提高就業能力”“求職過程指導”“職業使用與發展”及“創業教育”等方向,共66個實訓節點,每個實訓節點包括“評估與檢視”“實訓與練習”及“分享與感悟”三個部分,結合生涯發展實際,提供全方位的實訓。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進行生涯實訓過程。系統會自動記錄生涯實訓的進度,以直觀的方式呈現,便于學生掌握自己的實訓進度與過程。實訓完成之后,學生可以查看帶“能力模型”的實訓報告,了解自己的實訓結果,進行自我評估,明確優勢和不足,進一步確定職業發展方向。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實訓報告進行點評,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做好職業規劃。學生還可以查看其他同學公開的實訓報告,進行分享與交流,共同提高。
3.專業人員提供個性化服務。開設咨詢指導室為學生提供咨詢指導服務。咨詢指導教師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各專業專職教師和校外的管理類、經濟類、法律等方面的專家、企業職業經理人、成功創業者等專業人士。咨詢指導服務分為網絡交流平臺咨詢和面談咨詢兩部分。學生可以與咨詢指導教師約定時間,或根據每天兩個小時固定指導時間到咨詢室與指導老師進行面對面互動。
學生咨詢的內容包括自我認知,即教師幫助學生深入剖析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能力特長,以及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職業探索,即與學生探討收集職業信息的技巧,幫助提高收集職業信息的能力;職業決策,即幫助學生使用理性科學的方法分析多種職業選擇,并做出恰當決策;此外還包括求職技巧、求職心理、生涯發展與管理、自主創業等內容。
另外,還可以開展各種模擬活動。例如,職業認知模塊開展模擬面試活動,由企業人力資源部招聘專員擔任面試官,學生攜帶自己的簡歷參加面試,應聘特定崗位。面試中,面試官應按照真正的企業面試環節,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面試后,招聘專員開設總結性的講座,提出學生在模擬面試中出現的問題,教授面試技巧,幫助學生積累面試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