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平
21世紀正處于一個全新的“世界圖像時代”。視覺文化在當下正日益成為社會表象的主流,而且在中國的教育背景下成為藝術教育中的新形式。如今,藝術教育要符合時代的潮流,那么檢驗培養藝術人才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標準顯然已不是技術上的翻新那么簡單,而是要看其對當代所表現的時代精神是否有敏銳而又深刻的準確把握。因此,藝術作為人文學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基本架構不應僅是技術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文作支撐。
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使傳統美術教育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我們看到,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視覺文化和高師教育教學的結合看似是簡單的教學方法或者是教學模式的整合或添加,實際上卻需要各個教學環節的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將高師小教本的美術教育教學培養模式作為在視覺文化這個大背景、大環境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來研究。
在全球化“視覺圖像”浪潮影響下的今天,我們的高師美術教育和各國的美術教育一樣,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趨同性。傳統的高師美術教育該怎樣體現視覺文化時代下所帶來的價值觀變化及教育觀念變化,勢必需要我們對其培養目標以及課程設置做一研究。
從最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來看,我們的美術學科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首先,培養目標的變化,尤其是課程的變化。以往美術教育課程的涵蓋面比較狹窄,基本技能的訓練較多,不考慮現實需要,內容大多沿襲美術學院的課程設置。現如今在高師的美術教育中,繪畫、雕塑、工藝設計等內容都有所減少,體現基礎教育的課程力度在加強,內容也更貼近基礎教育,尤其是實踐內容的增加,使得教學內容更豐富。其次,課程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內容從過去關注幼兒園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視覺環境,擴展到關注更多和美術相關的內容、視覺文化內容上來。
在我國,小教本的培養一般是在綜合性大學中。在培養美術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拓展他們的文化藝術視野方面,一些綜合性高校做得要比專業的美術學院好得多,條件優越得多。在綜合性的高校里,學生可以更廣泛地了解其他人文學科,如文學、歷史、建筑、宗教以及哲學等。另外,綜合性高校里特有的文化氛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因此,在這個多元化的學科平臺上,美術教育這一特殊的學科要適應視覺文化的發展潮流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
因此,在視覺文化下的今天,高師美術教育在全球知識經濟與高新科技發展下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這對教師的師資素質與能力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因為當下高師小學教育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需要,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高素質的小學教師。那么在美術教育和改革方面,應以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師資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加強對學生的理論教育和提高學生的美育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
1.專業教學。視覺藝術尤其是視覺文化進入到我們的教育中來也是通過學校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得以實現的。在高師小教本教學中,要求也是由原來的“教學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師轉化為現在的“應用型”教師;在美術專業課程上也是由原有的“技法”要求轉換為“學術研究與美術技法并重”。因此,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各種多媒體技術給當下的美術教學帶來了更為靈活的教學手段。這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建構了學生文化藝術知識結構和專業發展環境的新視野,同時這些遠程的、虛擬的、仿真的現代教學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在課程的體現上則是美術基本理論知識欣賞,其目的是使學生能了解名家大師所運用的藝術語言,在較為理性地分析、感受名家作品的過程中,體驗現代教育技術所帶來的新的學習方式,從而激發主動參與藝術教學的興趣。
2.美術與其他教育學科。如美術與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在視覺文化下的大學教育中,高師的美術教育更為重視學生美術學科的學習與學生基礎教育實踐的關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視覺文化素養成為學生教育實踐的基本要求。因為很多視覺信息中的要素,如人們對于圖像的理解能力或是處理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顯得更為重要。也就是說,在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中,“視覺文化”已受到了重視。使學生獲取美術教學的體驗,在美術與文化、美術與教育的關聯中發現事物的普遍聯系,培養較強的教師專業意識,具有開放的、多向的思維方式,是體現應用型高師小教本培養模式實現的有效途徑。
3.實踐教學。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對象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代大學生是在視覺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受視覺圖像的影響較為普遍。因此,對高師的教育實踐來說,視覺圖像的利用尤為重要。在今天的學校里,“視覺化”資源的比重較大。無論是多媒體技術,還是現代其他技術的視覺資源符號,其直觀性和生動性在高師課堂教學資源建設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展現。可以合理運用網絡資源,一方面傳承優秀的傳統藝術,另一方面對其他范圍內的教學資源以及美術博物館等網站進行虛擬訪問。在豐富教學的同時,也對傳統教學與當下實踐教學進行了一次對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分享到最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和藝術思想,還可以多感官地參與藝術體驗和創造,為我們的基礎教育教學打下更為堅實的專業基礎。
高師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過程。它要求不僅在培養目標的定位上,而且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視覺圖像的信息技術在學校的課堂中顯得更為重要。把這些多媒體技術運用于美術課中,素材往往更容易更新,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納,同時對教師來說,也可以及時、方便地了解教學效果和意見反饋。
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當前高師“小學教育”本科美術課程體系的結構設置體現不出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特點,依然是較為傳統的美術課程,內容和教學體現不了基礎教育的專業特點,或是中師的課程延續,或是專業院校的專業課程縮小版。面對視覺文化的挑戰,高師小教本美術課程的教學模式要做相應的調整,明確新理念下的人才培養目標。
其一,在視覺文化的大背景下,小教本美術課程會不會因為視覺文化的受眾性特征,而太傾向于藝術的娛樂性顯得不嚴肅;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會不會遠離了教育的軌道,沉淪于世俗化的表現。這些都對高師人才的全面素養形成造成大的障礙。多元化的藝術教育是學生基本專業素養形成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其二,目前,高師小教本教育在我國雖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在美術教育方面尚有較大發展的空間。在教學中,“師徒傳授模式”依然是主流,對學生相關人文知識培養和個性化美術學習訓練不夠。高師的“第二課堂”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針對不同專業特點開展的適合群體興趣的另一種學習模式,是符合信息時代要求的,但要與系統的教學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體系才能激發全體學生的興趣。
因此,視覺文化對美術教育的影響是較大的,同時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對于高師小教本的美術教學,多元化的文化與教育教學是密不可分的。視覺文化在推動藝術教育的同時,也在另一方面給我們提出了要求:在視覺文化背景下,高師教育尤其是小教本的美術教學模式應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