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高峰
(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南京211816)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淺探
邊高峰
(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南京211816)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目前大學低年級學生考試不及格現象較為突出,折射出高校人才培養存在不少弊端。為提高人才質量,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著眼于四個方面:完善入學教育引導、促進學生自我調適能力提升、堅持學以致用、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改革
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對于提升我國人口素質、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諸多矛盾和問題也越加突顯出來,尤其是近年來在校低年級大學生學習成績普遍下滑,不少大學生出現了課程考試不及格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學生不努力,還是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出現了問題?綜觀歐洲的“博洛尼亞進程”到美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動計劃,世界高等教育強國都在積極行動,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更加注重學生適應市場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要求面前,我國突破人才培養的模式障礙,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當務之急。
低年級大學生往往是一個處于迷惘、彷徨的群體。特別是一些剛剛入學的大學新生,剛擺脫數年應付高考的艱辛,來到一個與高中教育完全不同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在經過一段焦慮和迷茫的時光后,會呈現出明顯的群體分化:一部分學生迅速找到了奮斗目標,并逐漸在自我調適過程中適應了新的高校生活。而另一部分學生由于正確的世界觀尚未形成、不了解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的作用或受教師教學欠缺、學校管理不力的影響較大,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成績下滑甚至多科不及格。這種現象折射出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一些弊端。盡管近年來不斷有學者呼吁進行教學改革,可是不少高校管理者往往更關注的是本單位的科研成果,而對是否真正培養出優質人才并未真正予以重視。“‘求穩’是核心,‘求變’是形式,‘改革’是口號,‘創新’成門面”已經成為一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潛規則。這樣的潛規則如果不被打破,將會直接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會斷送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大好形勢,同時會使高校應有的文化傳承喪失殆盡。為幫助低年級大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夯實專業基礎,培養優質人才,筆者認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宜著眼于以下方面:
高校新生的入學教育在整個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認真做好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不僅能幫助他們了解和熱愛自己所選專業,確定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而且有助于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坐標。新生入學教育中,由院系本專業的教授、專家給學生上人生目標課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教授、專家們結合自己成長的軌跡,講授學習和做人的道理會更生動,對學生的影響更將是終身的。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往往比一般的政治說教的效果來得更為直接,更加生動有效。其次,由教學管理部門的老師具體講解課程設置的原則和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知道課程間的邏輯關系,增強他們學習的責任感、使命感,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其認識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由于大學肩負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重要職能。這決定了大學必須創立并保持優良的學風。因此,組織學生學習校訓,講解校風,了解院系文化,有助于他們從入學起就樹立刻苦勤奮、銳意進取、持之以恒的學習意識,進而形成習慣,提高自身的各項素質,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實現人生的跨越式發展。入學教育絕不是一種形式,而應該把它看成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承活動。
從高中到大學,教育模式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給一些大學生帶來了不適應。進入大學校園之后,在強手如云的新生集體里,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蕩然無存,一些大學新生產生了一種失落感[1]。高校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團體活動和思想輔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一把鑰匙開一鎖的原則,堅持主動走近學生、親近學生、關愛學生的策略,使新生從熟悉同學與環境開始,逐漸產生對校園與集體的情感,增進對專業的認識,引發新生對自己大學生活和未來的憧憬,端正對大學生活的態度,進而解除對環境的不適應而產生的迷茫感與焦慮感,盡快找到成長的動力與方向,盡快度過焦慮期和迷茫期。針對大學生入學后容易出現學習動機降低、學習松懈等情緒,我們可以通過班會、下宿舍談心以及開設思想政治課、形勢政策課等渠道,鼓勵他們對自己負責,勇敢地面對人生,積極地去適應大學這個新環境。針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或者身體狀況不佳的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溝通和關懷。幫助那些因遇到種種困惑、挫折而產生憂郁、自卑等心理的學生,鼓勵他們樹立信心,以積極的態度、頑強的精神,攻克學習上的難關,增強自我調節與修復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學以致用是把所學書本中的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社會實踐活動之中的過程,其核心思想是靈活運用。大學生必須把在校期間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工作中,方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價值。學以致用,應以實踐為先,需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去勤思、樂思和善思,在學中思、思中學。同時,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實際還能使學生意識到所學理論知識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從而更加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理論聯系實際可以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授人以漁”的教學效果。學以致用,側重于“用”,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提高是關鍵。通過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鍛煉平臺,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際,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在實際的應用中培養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將課堂教學向生產實際延伸,甚至將生產一線作為教學一線,以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科學方法和實際能力。學校應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其在學習中運用、在運用中學習,從而實現學用一體的教學模式。只有持之以恒地學習并努力去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始終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實現人生的跨越式發展[2]。這里不得不提出的是,高校專業課程設置應該更多地向國際上的一些老牌高校學習,要多設置一些有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發展的課程,而不是數十年或數年不變的課程體系。
好的學習評價體系是規范管理行為的關鍵。它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高校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3]。學校應該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合理,保證其前沿性、科學性,使得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能夠了解自己所學領域的最新科技進展,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借助于平常作業、日常觀察和形成性測驗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引導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向,強化學生的學習,及時發現問題并矯正。優化教育手段,對部分實踐性強的科目,淡化應試方式,變一次考試為多次考查, 變一些學科的期末考試為論文撰寫,變一些實驗課考試為實驗設計和操作,嘗試將學生平時的出勤情況、課堂交流情況、課后作業情況、隨堂小測驗等綜合因素在總成績里占一定的比例。通過改進考核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形成思想和觀點,提高科學素養,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要使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做到單一評價向綜合性評價、結論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的轉變,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解決低年級大學生成績不及格的問題,不僅僅是學生以及學校的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低年級大學生考試不及格的現象,倒逼著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面對大學生不及格的現象,高校只有冷靜思考,深入研究,找準著力點,在做好學生日常思想教育的同時,將實踐性教學作為改革的重心,始終注重發展學生的實踐技能,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促使大學生成績不斷提高,使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邁上新的臺階。
[1]李淑慧. 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與調適[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29-130.
[2]石謀軍.改進我們的學風[EB/OL].http://www.changdedj.net/art/2012/9/5/art_56949_1081787.html , 2012-09-05
[3]張 眺.淺談在教育教學中如何評價學生[J].教育技術研究,2011,(12):27-27.
(責任編輯顧冠華)
G645
1003-8418(2014)06-0093-02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26
邊高峰(1983—),男,江蘇南京人,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