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莜莉
(南京工程學院團委,南京211167)
基于學生主體性的高校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張莜莉
(南京工程學院團委,南京211167)
大學生成長中面臨的問題往往是發展性的、不可避免的。為幫助大學生順利解決心理困惑,高校應努力根據教育客體即大學生所具有的主體性要求和特點,避免咨詢化和治療化傾向,以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主體性;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目的即促進學生的發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初由發展性心理咨詢轉化而來。對于發展性心理咨詢國內外學者均有研究,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爾在《發展性咨詢》一書中指出:發展性心理輔導關心的是正常個體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任務和應對策略,尤其重視智力、潛能的開發和各種經驗的應用,以及各種心理沖突和危機的早期預防與干預,以便幫助個體順利完成不同發展階段的任務[1]。國內學者認為,“發展性心理咨詢是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幫助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盡可能地完成各自的心理發展課題,妥善解決心理矛盾,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開發潛能,促進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則以發展性咨詢為基礎,擴大了健康教育的范圍。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幫助其圓滿完成心理發展任務,妥善解決大學各階段的心理矛盾,使其更好地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促進其人格完善和潛能開發而進行的教育活動[2]。
2.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屬性,決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以發展性為核心。 培養高素質人才始終是高校的第一要務,心理素質是大學生成才成功的基礎,它在人才綜合素質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中介和基礎的作用。為其他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的發揮與發展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廣闊的心理背景[3]。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過程看做學生心理積極成長的過程,以發展的眼光面對成長中的危機,以積極的理念對待學習、生活、情感、就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與潛能開發。
3.人本主義心理學對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倡導。 不同的心理學理論流派均從不同角度提倡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代表的理論流派認為心理健康主要指心理狀態穩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戰、適應新環境的良好人格素質,能使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向我們闡釋了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明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據此有學者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下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效能狀態并在與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調適中達到與環境的平衡和協調,進而逐漸提高心理發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質。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理解是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突出了其發展性內涵。
4.學生主體性發展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當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和大學生主體性發展是分不開的。大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水平不斷提升,主動尋求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數增多,自覺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學生比例持續上升。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視助人自助,即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問題,自立自強,而不是替學生解決問題。因此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造條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來,不僅滿足了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要求,也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社會的發展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現實社會的高速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開放的經濟要求我們更加關注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不斷開發大學生的心理潛能。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家庭、學習、就業、人際交往及社會思潮等各方面因素都容易給尚處于心理不穩定狀態的大學生帶來或多或少的壓力,以至于產生情況不一、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4]。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經濟的市場化為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在這個張揚主體性的時代里,需要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出重大的調整,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
2. 多元文化相互激蕩和并存發展的局面賦予了當代大學生更多的文化取向,并且讓大學生的生存狀態更自由地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對生活意義和價值的正確態度,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其主體性就能不斷得到發展。
3.“主體性教育理念”,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論支撐[5]。關注學生主體就是在教育目標體系中把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形成和發展當做重要的組成部分。主體性理念呼喚心理健康教育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人本主義的思想體現了發展性心理輔導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協助學生充分發揮潛質,使他們成為更完美的人。現實市場經濟的平等交易氛圍促進了大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培養了大學生自由和自主的發展意識,孕育了個體積極向上、追求發展的動能。
4.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發展水平較高。當前大學生的主體為90后,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樂于表現,習慣張揚自我個性,有著強烈的參與社會活動的愿望。只要重視引導和加強宣傳,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他們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想法和行動就會增多,就會在活動中自我教育,完善自身心理發展。
1. 構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內容。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是否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作為衡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標準。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生活輔導、學習輔導、 職業輔導、人格輔導、健康自我形象的確立、情緒管理與壓力處理、人際交往訓練等。在教育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具體要求為:一是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自覺地把學生視為教育活動的主體,積極引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在教育過程中與學生相互理解,平等互動與互補;二是建立學生參與機制,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讓學生參與社團、協會、社會調查與實踐,建立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高校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模式。這里的本土化主要強調高校要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學生的身心特點,探索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每所高校的校園文化不同,所處地域不同,學生特點不同,擁有的人文教育資源不同,因此展現出來的生態文明、大學精神、學生風貌各不相同,這些要素相互聯系、持續發展而構成了每一所大學獨特的大學內涵。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要緊密結合學校自身特點,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徑,把校園文化、大學精神、大家名師等要素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來,而非一味地照搬、模仿書本理論和他人經驗,要充分使學校各要素相互銜接,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和發揮心理教育的整體功能。
3.構建全員參與的網絡化和立體化模式。高校學生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真正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格局,真正樹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體現全面育人的原則: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和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育理念、教育機制、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學校自上而下要建立聯動機制,各職能部門、各二級學院、各學生社團要有機結合,形成立體化的教育體系;第三,要建立學生自我教育機構和網絡,加強學生的培訓和溝通,為學生搭建平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4. 構建大學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體系。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推行需要從事心理教育的專家和老師們的共同探討和實踐。在工作實踐中,應通過專題研討、交流培訓等形式加強對大學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研究和探討,針對各高校自身特點,建設大學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和課程,實踐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活動體系、隊伍培訓體系等,為提升、完善、構建具體的心理教育模式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1]鄭日昌,陳永勝.學校心理咨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
[2][3]黃希庭,鄭 涌,等.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彭永東.大學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與現實基礎探析[J].文教資料,2009,(7).
[5]徐世甫.微時代下高校德育主體間性理念重構研究[J].江蘇高教,2014,(4):118-121.
(責任編輯朱旗)
G645
1003-8418(2014)06-0141-02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44
張莜莉(1973—),女,江蘇鹽城人,南京工程學院團委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