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鈺晗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徐州 221000)
小學生學習中的積極情感作用及培養方法探究
許鈺晗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徐州 221000)
積極的學習情感在小學生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在學習的過程中情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學習中的情感一般表現出兩種。第一是積極情感,這種情感可以幫助小學生在學習方面提高主動性,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第二是消極情感,這種情感能降低小學生學習的學習效率,阻礙小學生學習自覺性的發展。因此,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現代教育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小學生學習中的積極情感,本文筆者就這一個教育問進行了探討。
積極情感;小學生;學習
學者丹尼爾·戈爾曼稱:“婚姻、家庭關系,尤其是職業生涯,凡此種種人生大事的成功與否,均取決于情感的高低。”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對事物一種好惡傾向,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由于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意愿之間的差異,人們對客觀事物有不同的態度,即會產生不同的內心變化和情感變化。
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教學實踐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積極情感,能極大限度的提高小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大程度的范圍內激發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出教育教學中小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向上的情感是培養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積極情感在小學生學習中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積極情感是強化劑
卡特金說“未經過人的積極感情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撥動人的心弦,很快就會被人遺忘。”這就要求教學活動中,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老師對于教材知識的模式化刻板化,系統研究,將課本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有趣化,讓深藏于教材枯燥內容內的豐富的情感呈現出來,以激發小小學生學習積極情感,準確的理解和掌握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內容。
(二)積極情感是潤滑劑
裴斯泰洛齊曾說過“我決心使他們在一天沒有一分鐘不從我的面部和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們的,他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們的歡樂就是我的歡樂,我們一同哭泣,一同歡笑。”教師如果融入了小學生中間,站在小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則會與小學生在思維上、思想上、情感上都達到共鳴,小學生就會把老師視為知心朋友,才會更加喜歡上他的課。
有效的積極情感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潤滑劑。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小學生,構建與小學生之間的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教學交流,教學相長,引導鼓勵小小學生用發散性思維方式來提出各種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綜合學習能力。給小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心情舒暢的學習環境。
(三)積極情感是助化劑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它能像“助化劑”一樣,能幫助小學生消化吸收不易理解的知識,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盡可能賦予枯燥又抽象的教學內容某些情感色彩,讓小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情感去吸收消化知識、解決問題,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的話:“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教師與學生心靈接觸首先要培養小學生的積極情感,小學生有了積極的學習情感,小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教師的積極情感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激發小學生的興趣
培養小學生積極情感,應重視小學生興趣的培養。只有當小學生對內容、情景發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傾心投入,才能達到心領神會。激發小學生興趣,可從以下途徑著手:
1.形象激趣,直觀引路。如語文教學中的導入可利用插圖、影像、實物、表演等充分調動小學生的興趣,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用小學生感興趣的象棋、圍棋及棋盤代替傳統的珠子、豆子、棍子等。出于好奇,小學生會愉快地參與原本枯燥的數學活動中。
2.榜樣催化,喚醒興趣。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一股重要的推動力。教師可用榜樣的言行作為切入點,喚醒小學生興趣,號召學生們向這些榜樣學習。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有了興趣,再困難的學習小學生也會樂此不疲;少了興趣,再重要的學習也會讓他們感到索然無味。
3.設問激趣,制錯引趣。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提出問題,激發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然后師生共同研討,培養小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解決問題時,有意識地制造錯解、誤解,引出一道題的幾種不同答案,讓小學生討論、爭議、剖析錯誤的根本原因。采取這樣的方法激勵,課堂變得氣氛活躍,情緒高漲,求知欲增強,教學效果自然就提高。
(二)培養小學生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直接推動小學生學習的一種自覺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心理狀態,有動機的小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比沒有動機的小學生好得多,因此,我們應做到:
1.鼓勵表揚為主,適當批評,讓小學生經常得到自己進步的“反饋”,以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2.授課應遵循序漸進的規律,逐步使小學生覺得學習并不是一種負擔。
3.明確學習內容,每堂課結束前要總結要點,使小學生明白哪些內容需要特別注意。
(三)幫助小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成功對小學生積極情感的滿足和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成功的需要是伴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性需要,是小學生心理成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小學生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論小學生學什么、做什么,老師都要創造條件讓他們獲得成功,并及時、恰當地加以肯定和鼓勵。這樣,小學生詞匯得到成功的體驗。
(四)走進小學生的情感世界,發現小學生的長處
陶行知曾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順應小學生的情感需要,走進小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小學生真正感受到老師給的溫暖和鼓勵,以滋潤小學生的心田。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小學生身上的長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長處,任何長處都沒有的孩子是沒有的,問題的關鍵是要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現他那獨一無二的長處,幫助他放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產生自尊感。”
(五)建立小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有利于孩子的同情心、責任心、愉快樂觀的積極情感的成長,有利于孩子的創造性、獨立性、合作意識的培養,更有利于孩子學習到與他人分享快樂和痛苦。所以要想小學生有積極的感情,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師生之間,老師要給孩子更多地提供交往的機會,如班會、郊游等。當小學生之間出現爭執時,老師要鼓勵小學生自行解決,讓他們從中就可獲得與人相處的經驗。老師自身也要起到表率作用,與同班老師、同事之間互相尊重,樂于助人。小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尊重別人、愛護同伴的積極情感。
2.家長應培養孩子積極的情感,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家長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幫助孩子消除不良情緒,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適應不同的變化。更重要的就是家長和小學生之間要建立平等友好的關系,家長和子女之間有更深一步的溝通和交流才能使關系更加融洽,有助于小學生擁有積極的情感。
(六)在學習實踐中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積極情感
學習實踐是小學生積極情感的源泉,也是教師培養小學生積極情感的最終目的地。教學實踐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充分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積極的情感可以增強小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信任和良好的合作關系,增強課堂教學的協調性和活躍性,增強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積極情感教育的過程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所以,要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過程中,充分展示老師的主導性,體現小學生的主體性。摸索規律,尋找途徑,用最科學的方法對小學生進行積極情感的教育。
[1]李明強.談小學生積極情感培養[J].中小學電教,2008(7).
[2]張正修.培養孩子的積極情感[J].文匯報,2006(35).
[3]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
[4]陳麗.讓積極的情感成為師生互動的催化劑[J].小學時代,2009(8).
[5]施玉辛.調動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情感[J].云南教育,2005(8).
Positive role in emotional learn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Xu Yu-ha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0, China)
Positive learning emotion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learning. Emo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ffective generally exhibit two. The first is the positive emotions, such feelings can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 initiative in learning, enhance the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Second is the negative emotions, such feelings can redu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pupils' learning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worthy of our thought is the modern education, we should cultivate positive emotions in learn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this problem.
positive emotion; students; learning
G620
A
1000-9795(2014)02-0298-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2-20
許鈺晗(1990-),女,江蘇徐州人,從事教育學原理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