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君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嘉興 314036)
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平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劉慧君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嘉興 314036)
如何正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化壓力為動力,使大學生在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已成為教育改革進程中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進行了基本的概述后,認為應該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為平臺,從課程體系、尊重差異、正確導向和建立長效體系這幾個方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又稱思想教育工作,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鮮明的黨性和階級性、廣泛的群眾性和社會性、嚴密的科學性、具體對象的針對性和教育過程的連續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手段可以靈活多變,內容不僅包括要堅定不移的教授大學生以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還包括要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所以,本文認為,所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人為地宣傳某種意識形態,以轉變人們的思想和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
(二)心理健康
健康,通常是指人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和疾病。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1946年第三屆國際衛生大會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能保持與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將個人心境發展成為最佳狀態,其中包含有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二是具有積極的發展狀態?!?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進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認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在有關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雖然每個學者的描述有所不同,但心理健康本質內涵還是一致的,即心理健康標準涉及到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诖?,我們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概括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妥善處理和積極適應個人與他人、與老師、與社會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人格健全完善,對環境能積極的適應;師生關系融洽,能理解并樂于幫助學生。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平臺,從課程體系推進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是有著正確的角色認同、積極面對現實、對前途充滿信心、心境輕松愉快、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基于此,這就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平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就需要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去抓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創新思想政治課程的工作內容、方法和工具,而且更要注重研究學生對創新性意識的心理活動。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擔負著培養生產、服務、管理身心健康的人才的使命,在這種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程的質量直接與其聲譽聯系在了一起。其次,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的選取問題,就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比重,以陳述性知識為輔,以學以致用的概念和原理理解為輔。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達到學生容易接受、快速形成創新能力的目標。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強化情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知識獲得是對已知的知識重新組合建構一個新的認知結構,知識認知行為具有建構性,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課程改革符合這一理念?;诖?,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符合兩課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積極培養學生將創新性思維、積極的心態與知識緊密的聯系起來,真正達到了培養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目的。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平臺,從尊重差異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從培養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認知理論強調知識和認知結構對個體行為和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其代表人物布魯納強調,在教授公共課程時不能把知識灌給學生,而是要學生自己主動地探索和發現。這種“認知—發現”的心理學理論可以使教授思想政治課程的過程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以達到創新的目的?;诖?,教師在教授心理課程,或者思想政治課程時都可以結合一些馬克思、恩格斯等偉人的英勇事跡,來豐富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手段,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產生好奇的同時主動去探索相關的知識,從而有益于大學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其次,從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出發,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仡櫱陙淼慕逃?,由于受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在中國的學校中,待命般的被迫接受知識已經成為了“集體無意識”。這種意識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模式化后,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理解加以淡化,以至于我們的大多數學生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創新性的敏感度。在個別院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固定僵化、教學方法陳舊、教育技術死板、課堂全部以老師為中心,導致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學生的厭學情緒加重。這就需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特別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興趣,把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目的、動力和學習的價值結合起來,在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魅力所在。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平臺,從正確導向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
馬斯洛等人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生活理想切合實際;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善于從經驗中學習;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諧等。這就需要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為學生樹立良好、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目標。讓大學生摒棄原先的那種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政治統治的工具的錯誤觀念,要讓他們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不是應付一門必修課的需要,更是以后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需要。其次,健全的心理健康不僅包括大學生個體的身心健康,還包括信仰的健康。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要宏大志向和遠大理想,使其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共產主義的偉大之處,和里面的深厚內涵,使其看清楚社會發展的應有步伐,以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路線,堅定地站在黨和人民群眾之中,以迎接時代對創新型人才的挑戰。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對社會的感官、分析能力。讓他們在社會的實踐中充分真正認識到中國的國情、在認識社會、完善自身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精神和能力,以增強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觀念,并且樹立在社會生活中關注社會疾苦的責任感。
(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長效體系
在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就會變得相對容易一些,這就需要建立一種長效的機制加以鞏固。首先,要全員化參與,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為目的,充分調動與職教有關的各類人員的積極性,用于構造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程。學校要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研究工作,特別是要加強學生的意見的收集。其次,爭取外界的支持,創造企業、社會與學校聯合培養身心健康和具有優良品質的大學生人才培養模式。在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的基礎上編制課程,讓大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給予有著良好的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的空間。再次,由于不隱性知識容易被模仿、復制和傳遞,所以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育對策略、經驗等隱性知識的學習。這不僅是以培養心理健康型大學生為導向的理念在實踐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基礎和源泉。
[1]季昌偉.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界定與實踐路徑創新[J],探索,2009(06).
[2]丁燕.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5).
[3]佘雙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03).
[4]劉雨芙.關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完善創新型理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09(06).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s a platform,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Hui-jun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36, China)
How to face up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urn pressure into motive force, make student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form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bas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we should us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s a platform, from the curriculum, respect for differences, long-term system these aspect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guidanc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G641
A
1000-9795(2014)02-0317-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2-17
劉慧君(1981-),女,浙江嘉興人,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