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高等學校輔導員制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重要內容,我國高校于1952年開始設立輔導員職位,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同年,國家教委頒布的《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的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文件,是我國第一個有關建設高等學校專職政工隊伍的文件,文件準確提及高等學校要逐步建立思想政治輔導處,推行政治輔導員制度。20世紀60年代,國家教委先后出臺《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關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兩個文件,都對輔導員的地位、作用、職責和任務等做了詳細說明。有了國家文件支持,高等學校輔導員制度在全國高等學校逐步建立起來。
進入21世紀后,教育部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身份等做了進一步的健全和明確。2000年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認為高等學校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重點明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德育骨干教師的身份,各高等學校要按照1∶200的比例配備專職輔導員,并且要做好輔導員隊伍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促進輔導員隊伍朝著專業化、專家化的方向發展。2006年9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再次對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和雙重身份進行了明文規定。
隨著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提升,但隨著社會、教育形式的變化,輔導員工作在新時期也面臨諸多的困難。
1.承擔的職能越來越多,加劇了思想政治教育職能的弱化。高校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應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高校事務性工作的繁雜,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職能顯示度不高,愛國主義、道德規范、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班級建設等教育內容呈現弱化趨勢;與此同時,由于缺乏持續培訓和知識更新,高校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以灌輸說教為主,很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2.工作壓力大,職業倦怠增強,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據調查,84.9%的輔導員認為職業壓力“非常大”和“比較大”。當問及生活狀態時,22.3%的輔導員認為“工作太累,想轉行”,20.6%的輔導員認為“工作任務重、壓力大、莫名其妙地煩惱”,只有17%的輔導員認為“工作有壓力,但不影響其他事務的處理”。長期職業倦怠和低待遇等原因使高等學校輔導員的身心處于亞健康狀態,表現在對輔導員工作缺少信念、注意力不夠集中、情緒容易波動,甚至有離崗轉行的打算;工作過程中常常對學生的要求簡單應付了事,責任心減弱,不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疲于應付,缺乏創新等,嚴重影響了學生工作的有效開展。
3.角色沖突,使得輔導員成為高校教師管理隊伍中的弱勢群體。雖然在各種有關輔導員的政策文件中,多次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位工作,但是由于輔導員所扮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事務性工作執行者、學生團隊指導者、心理健康維護員等角色之間的沖突,使得輔導員成為最好用、最多用而又最不重要的崗位,所有部門都能管理或調動輔導員,所有部門都“有權”對輔導員提出期望并進行評價。在現有體制下,輔導員受學工處與分院黨委的雙重領導,當兩個管理者之間出現沖突時,輔導員往往處于兩難境地。由于輔導員身處基層一線,來自學校不同利益群體的不同期望都指向他們,不同利益群體對輔導員的期望和評價標準往往讓輔導員難以兼顧得當,特別是當學校與學生之間出現矛盾沖突時,作為矛盾沖突的實際解決者,既不能違背領導的意愿,又不能不解決學生的問題,輔導員夾在中間無所適從。
4.隊伍不穩定,輔導員個人發展遇到瓶頸。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推進,輔導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國家對事業編制控制越來越緊,使得很多高等學校不得不采用聘用制的方式充實輔導員隊伍。聘任制的輔導員隊伍穩定性較低,不利于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和思政工作的開展。與此同時,高等學校輔導員的職業化、專業化趨向不斷增強,但與之配套的各項支持政策與規章制度等仍不完善,大多數高等學校并沒有出臺專門的輔導員工作完整評價體系,只是參照教師序列開展相關評價,輔導員和普通教師相比劣勢很明顯,發展受限,難以實現輔導員職業的晉升發展。
1.明確職責,回歸本位。高校領導必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高度重新定位輔導員工作職責。《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對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有明確規定,但多數高校輔導員仍處在學工處和學院的雙重管理下,承擔多方面角色,短期不可能撇開學院安排的其他工作。為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有效開展,需改進或弱化輔導員的多角色扮演,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職能。
自2005年開始,有條件的高校陸續建立大學生服務中心,歸口于學工處統一管理,其主要職能是將輔導員從諸多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專心從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與此同時,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政策,將輔導員、班主任與職能部門的分工統籌安排,或者嘗試配備專門的“日常事務管理者”,給輔導員工作釋放一定的空間。從輔導員自身的角度考慮,輔導員也要轉變觀念,由“被動應付”轉為“主動適應”,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塑造的工作核心,主動研究分析工作面臨的挑戰,創新思路,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三項職能,合理安排各項工作,回歸思想教育的本位工作。
2.實施輔導員素質提升工程,強化輔導員職業成就感。學校領導和行政部門要把對輔導員隊伍的有效培訓與綜合素質提升納入常規人才培養計劃,關心輔導員的個人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業務素質等方面的提升。有條件的高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通過有效合理的方式為輔導員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理解并掌握輔導員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態。
輔導員的職業成就感來自工作的狀態、待遇、工作氛圍等諸多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肯定與認可。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時常為學生的成功感到欣慰,從學生的成功中體驗到工作的樂趣,工作成就感油然而生。學校應該重視輔導員工作的價值平臺,主動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使輔導員在和諧的工作氛圍中,不斷體驗學生工作所帶來的樂趣、滿足感與價值感。
3.建立輔導員隊伍合理流動與發展機制,改變其弱勢群體的地位。輔導員隊伍的流動主要包括由正常發展提拔造成原來所承擔崗位的空缺,和各種原因導致的主動離職。目前大多數高等學校輔導員的流動主要是輔導員的主動離職,一方面是由于輔導員壓力過大、薪酬偏低等消極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輔導員有更好的發展前途而辭職的。不管哪方面原因,人才流動已經普遍存在于各行各業。各高等學校要主動適應這種現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或預案來保證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各高校要深入分析和高度重視影響輔導員隊伍不穩定的多重因素,對癥下藥,理順輔導員的發展通道,打破輔導員的發展瓶頸,調動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和職業認同感。以上措施與建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與支持,從不同角度保證輔導員隊伍健康有序地發展,從而保障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穩步開展,完成輔導員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