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陟遙
(揚州大學教科院,江蘇揚州225002)
微博時代下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
張陟遙
(揚州大學教科院,江蘇揚州225002)
作為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應然狀態,主體間性有效地解決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諸多問題。但是,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變化,面臨著諸多的現實挑戰,特別是在以微博為高校主要信息平臺的微博時代。文章從微博時代下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出發,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進行了探索。
微博;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現為“主體—客體”的單向活動,側重于主體對客體的改造、塑造、征服,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單向度的交往,轉向雙向度的對話與溝通。“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兩種關系的統一: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二者構成了主體——主體的關系;另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復數的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與教育資料構成主體——客體的關系,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謂的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1]由此可見,在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與教育者處于平等地位,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強調了主體的統一及平等溝通。
微博作為一種新型網絡信息平臺,以其特有的使用門檻低、方便快捷等特點迅速成為校園內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在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同時,不斷改變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因此,微博時代下的高校主體間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平等更突出、互動更多樣、共享更全面等新的特點和變化。
(一)微博信息的“去中心化”對教育主體的主導性形成挑戰
在微博時代下,人與人的交往通常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往往忽略性別、年齡、種族、職業等身份的差異。這種信息來源的“去中心化”使得受教育者群體可能成為新的“意見領袖”,抑或成為別的“意見領袖”的追隨者,他們在微博中逐漸成為話語權的主導。因此,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權威者的形象逐漸被模糊和邊緣化,話語權優勢受到沖擊,師道尊嚴的傳統文化慢慢失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性日漸喪失。再加上教育者在微博時代下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精通的網絡技術而表現出來的“失語”與“缺位”,教育者主導性的發揮受到極大挑戰。
(二)微博世界的虛擬性對主客體間真實性的交往溝通形成挑戰
在微博世界里,人們無法觸摸到屏幕中所顯示的事物,互動雙方不知道對方實際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等信息。教育雙方無需“面對面”的交流,可以通過“背對臉”式的交流把在現實社會中不敢說出來或說不出來的話表達出來,打破了“沉默螺旋”現象,交流更加開放,更有安全感。與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方式相比,這種在虛擬世界中“背對臉”式的交流更受學生的歡迎。因此,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了新技術潮流的沖擊。學生對參加講座、聽報告等活動反感,抵觸個別談話。教育雙方在真實世界中進行的真實性交往溝通受到嚴重挑戰。而長時間在虛擬空間的互動溝通不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長此以往,師生間感情淡漠,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微博信息的復雜性對主客體間的共識觀念形成挑戰
在微博世界中,每一個用戶都是潛在的寫手和信息傳播者,他們隨時隨地將身邊發生的新鮮事和自己的最新動態通過手機或互聯網進行發布。對于大學生而言,微博平臺的開放性、平等性、共享性大大增強了他們對教育內容選擇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微博上匯集的信息包羅萬象,有合法的、健康的,也有非法的、不健康的。發出去的微博通過幾何式的裂變傳播,很可能產生不良的輿論導向。特別是重大事件發生時,一些別有用心者以微博為平臺,刻意夸大,甚至捏造虛假消息,混淆視聽。有太多的外部信息可供選擇。然而選擇自由度越大,選擇的難度也就越大。當其對外部信息難以取舍時,便游移不定,無從選擇。這就使得大學生思想認知的不穩定性和受約性比過去表現得更為突出[2]。大學生由于認識能力、分辨能力的局限性難辨信息的良莠和真偽,容易受到誤導。長此以往,教育雙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落差,對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識觀念的形成造成嚴重的沖擊,嚴重干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導向。
此外,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強,對微博中新信息的消化與吸收較快,通常會對微博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會進一步探索。但是教育者由于時間和網絡技術的限制,很多時候在信息獲取方面不及學生。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由于信息更新的落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者共識觀念的形成。
(一)注重學習,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網絡基本技能的學習。教育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掌握和了解微博的傳播特性,積極主動進入微博中,及時與學生互動交流,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原則指引下,采用平等對話、交互敘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功能,促進大學生自我人格的完美發展,實現知行統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素質和人格魅力的提高。教育者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以及人格魅力。關注學生所關心的熱點話題,尋找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共同話題,成為與大學生貼近的朋友,用自己的言行和影響力吸引學生的關注和青睞,征服學生,成為學生信服的思想導師以及微博中的“意見領袖”和主導者,將正確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通過微博平臺傳達給學生。
(二)加強師生對話,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雙向互動與溝通
微博的開放性、平等性、自由性促進了教育雙方在虛擬空間的互動溝通,卻大大減少了教育雙方在真實世界中的互動溝通。但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形成,教育雙方僅僅停留在虛擬空間的互動溝通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注重微博平臺互動的同時,加強師生在真實世界中的對話。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觀念,認識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平等關系,不能總是以師者的姿態對受教育者耳提面命, 注意培養自己的對話意識。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向學生敞開心扉,對學生的缺點進行規勸與指正,對學生的優點進行發掘與鼓勵,以學生為本,貼近學生生活,彼此相互理解,進行真誠的互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 “知心人”、“貼心人”和“引路人”。
(三)加強信息監管,提高受教育者認知能力,促進共識觀念的形成
第一,聯合多方力量,加強微博信息監管。一方面,建立健全微博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班級、社團為單位,以學生處、校團委、保衛處為主體,建立校內微博體系;聯合家長、社會等校外力量,建立校外微博體系。通過校內、校外兩種微博體系的監管,聯合學生干部、黨員以及家長、社會等多種力量,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微博動態,加強對大學生微博的實時監測,避免垃圾信息彌漫、微博內容偏離主題等不良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培養“意見領袖”,加強微博輿論引導。
第二,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提高教育者的認知能力。首先,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滲透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和轉發主題健康、影響積極、有利于大學生成長、社會意義重大的問題和消息。其次,通過開設講座、選修課程,開展媒介通識教育,增強大學生微博使用者的信息辨別意識和認知能力,號召學生對于一些負面消息或言論進行理性圍觀,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再次,通過互聯網行為規范的法律法規教育,培養大學生文明上網的習慣,提高大學生使用微博的自律意識。
[1]張耀燦,等.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359.
[2]張陟遙. 大學生思想認知特點與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淺析[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3):32.
(責任編輯沈廣斌)
G641
A
1003-8418(2014)01-0141-02
張陟遙(1973—),男,江蘇揚州人,揚州大學教科院黨委副書記、博士、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1YJA710042)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2SJD7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