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宋妍
長期以來,責任意識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的重點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和思考。為了解當前“90后”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教育現狀,2013年6月,筆者根據所處地區、學校層次和學校特色選取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等10所哈爾濱市高校的“90后”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500份,收回476份(其中有效問卷459份),問卷回收率為95.2%,有效問卷占91.8%。調查顯示當前哈爾濱市“90后”大學生責任意識良好,但部分學生責任意識仍體現出知行不一的問題,教育現狀也存在不足。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認為:“責任是一個有爭議的術語,要對它解釋就等于做一個政治聲明。”因此,不同學科領域對“責任”的界定都存在差異。筆者認為,責任的內涵不僅包括社會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承擔的義務,還應包括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所有后果。
責任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在承擔人類社會和自身發展的責任中做出的行為選擇、行為過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內心需要而產生的情感體驗。”相對應的,大學生責任意識也應包括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我責任意識兩部分。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包括對社會的認知、認同和踐行,具體包括意識:
1.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其愛國精神體現在熱愛祖國、報效國家上。61.0%的學生表示“積極關注國家發展,關心時事熱點”,71.2%的學生認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70.4%的學生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
2.熱愛集體、奉獻社會。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務必包含個人奉獻層面意識。“90后”大學生群體在熱愛集體上表現較好,調查顯示78.6%的學生表示“熱愛我的班級體”;在奉獻社會上,50%以上的學生贊同“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64.6%的學生表示“樂于參與志愿服務”。
3.尊重他人,幫助他人。調研結果顯示:84.5%的學生表示“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我會積極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75.4%的學生認為“平等的尊重每一個人是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69.5%的同學認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會力所能及地捐款奉獻愛心”,54.2%的學生“曾經有過志愿服務經歷”。
4.孝敬父母,承擔家庭責任。“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既是對家庭負責的體現,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95.8%的被調查者表示“我愛我的父母,我愛我的家庭”,79.7%的學生贊同“應該力所能及地幫助父母分擔家務”,84.3%的學生堅持“我對我的家庭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
5.遵章守紀,維護法律尊嚴。63.1%的學生“會按照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72.6%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應當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65.3%的學生表示“我們應該對‘中國式過馬路’說不”,50%以上的學生表示“作弊可恥,拒絕考試不誠信的行為”。
6.保護環境,促進生態發展。大學生關注環境保護,有生態意識是良好社會責任的要求。80.7%的學生認為“堅持環境保護非常必要”,64.2%的學生表示“曾參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志愿服務”。
1.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意識。對生命的自我責任意識體現在珍惜、尊重、熱愛生命,能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珍惜、熱愛生活,能在生活中發展自我,實現自身價值。83.4%的學生表示“我熱愛我的生命,熱愛我的生活”,66.6%的學生表示“我對我的生活充滿信心”。
2.發展自我、明確目標的意識。大學生需要理性正視自我,客觀地、科學地設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并為之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77.3%的學生認為“設定自己的人生規劃很重要”,68.5%學生表示“曾經對未來有過計劃和打算”,95.2%的學生贊同“大學是發展自我的重要時期,必須要好好鍛煉自我”。
教育者,即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個人或群體,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40.6%的學生“喜歡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老師”,不到33.3%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老師學識淵博對我幫助很大”,只有17.1%的學生坦誠“我愿意以我的輔導員老師為榜樣”。由此可知:當前高校責任意識教育隊伍并不完善,體現在教師個人理論素養有待加強,教師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客體,是教育活動的依托者,但受教育者并不單純地作為教育活動的客體,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者依舊充當了自我教育的主體。自我教育“具有主觀能動性,不僅完成自身從知到行的轉化,而且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介體。”調查發現:72.7%的學生已經意識到“大學生擔負起的責任較以往而言更重了”,76.5%的學生認為“高校開設責任意識教育非常有必要”,只有51.3%的學生表示“愿意接受責任意識相關教育”,由此可知,學生并不缺乏學習責任的意識,對責任意識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也很深刻,但卻體現出較低的踐行度,大學生的執行力較弱,知行不一再次得到印證。
“教育內容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客觀依據,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最終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和條件,二者共同構成教育介體。”教育介體是聯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紐帶。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41.7%的學生認為“當前的教育內容略顯陳舊,與時代脫節”,43.3%的學生表示“教學方式對學習影響很大,當前的教學方式太呆板”。基于此,33.2%學生表示“不滿意當前的教學方法”,54%的學生認為“豐富當前的教育形式會更好”。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教育環體,它保證了教育活動順利開展,反過來,教育活動與教育環體之間相互影響。調查數據表明:學生認為影響責任意識教育最主要的是環境,社會、家庭和校園分別占69%、62%和40.3%,50%學生認為“當前校園文化氛圍較好,為責任意識教育營造了良好文化環境”。可見,社會風氣、社會環境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最大,校園、家庭因素也起到重要影響作用。
為提升當前大學生責任意識,必須大力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形成一支專業隊伍,開展有規律、有方法、有對策、有效果的針對性的責任意識教育,同時還需要加強教師自身理論修養建設,夯實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豐富教師內涵,保證其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師榜樣形象,以身作則,用自身行動引領學生樹立牢固責任意識,自覺主動擔負社會責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對自己負責,樹立自我責任意識。不僅“言傳”,更要“身教”,這樣,既能加強教師理論教學說服力,又能親身實踐引導學生。
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體,也是自我學習的主體,喚醒學生自我負責理念,號召學生開展自我學習教育,以提高個人責任意識。學校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鍛煉和展示能力的平臺,給予足夠的資金和人力支持,利用活動幫助學生認清自我責任,樹立“對他人負責,對自我負責”的意識。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社會實踐,通過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正確認知自我角色,明確學生責任,增強自我責任意識教育。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新挑戰:一方面,它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方式,讓教育工作者有更多方式接近、了解、幫助、引導、教育學生;另一方面,網絡上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和信息會誤導學生偏離正確人生方向,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威脅。當前,高校教師應主動走進學生世界,通過關注SNS互動高校人際網頁、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媒體,適時適地地開展教育,提高學生責任意識,學習新時代語言符號,改變舊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及時更新教學案例,與時俱進地調整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融入學生、了解學生,更好地優化教育效果。
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用巨大。學校應加強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在校園硬件方面,優化學生教學樓、圖書館、寢室、食堂等學生密集活動區的文化氛圍,通過布置、擺設一些名人字畫、人工景觀等方式,讓學生安心學習,勤于學業;在校園軟件方面,應加強校風、校訓與校園活動的聯系,將責任教育與校園特色相結合,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