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金萍
(青海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青海西寧 812100)
在傳統的計算機公共課程教育當中,教師只是單純地根據教材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以理論知識教育為主,沒有樹立起應用能力培養的目標,導致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嚴重不足,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其計算機能力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高職院校必須認真分析現有的計算機公共課程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樹立起以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體系,重點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為其走上工作崗位創造良好的條件。
計算機本身就是一種以應用為主的課程,伴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計算機的各種技術,如果不能熟練地應用,即便是能夠熟練地掌握各種理論知識,也沒有實際意義。因此,計算機這門課程,雖然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掌握理論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是熟練地使用計算機的各種功能,以及各種常用的計算機軟件。這也說明了在計算機公共課程教育改革上,要樹立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走上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改革方向。
高職教育本身就是以應用能力培養為目的的教育模式,這與傳統的全日制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是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時間比較短,很多高職院校在教學模式上都參照了本專科院校的模式,在教學上以理論教育為主,忽視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是高職院校計算機公共課程達不到預期要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針對這一問題,目前高職院校正在進行教學改革,樹立起應用能力培養的目標。作為一門以應用能力為主的計算機課程,計算機公共課在教學改革當中,要順應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應該樹立以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改革方向,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構建起完整的應用能力培養教學體系,提高學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水平。
計算機知識非常龐雜,從學習的角度來講,當然掌握的知識越多越好,但是高職生在校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計算機公共課程的時間更少,要想培養真正的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對于學校的教學能力有著很高要求,在教學內容上要針對學生將來的發展需要,以基礎性、實用性、先進性和系統性為原則選擇最合適的教學內容。
1.適當的增加實用性教學內容
實用性是高職計算機公共課程教育的基本要求。實用性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指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或者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真正用到的技能和內容。比如,在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時候,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計算機的構造與拆裝機的過程,甚至可以帶領學生實際觀察計算機的各個部件,詳細地說明計算機拆裝過程,可以挑選幾名學生實際地拆裝計算機。在講授Word這個重要的辦公軟件的時候,可以以圖文混編為例,結合一些報紙的排版來進行具體的排版示范,突出Word軟件的實用性。在講授Excel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基本信息,制作班級學生信息表,來解決實踐當中需要的一些表格處理問題。在講授PowerPoint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以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演示稿為例,說明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并熟練地使用PowerPoint制作各種文本演示稿等。這種有選擇性的教學內容,突出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2.實現計算機知識與專業知識的整合
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計算機公共課程固然重要,但是依然沒有專業課程重要,用人單位在考察、選擇高職畢業生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為主。雖然選擇人才的時候,也會考察學生的應用能力,但是并不是主要考察的對象。從這一角度來講,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是為學生的專業能力服務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將教學的立足點放在實踐應用上。在教學模式上,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來組織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更重要的是將計算機知識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比如,在畜牧獸醫專業當中,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如何利用計算機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例如,在互聯網上觀看一些國外的一些畜牧獸醫視頻,利用網絡進行相關藥品英語翻譯、詞語的查詢等。這種結合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應用的過程,在結合的過程中也能夠為學生的專業發展服務。
3.開展計算機課外實踐活動
計算機公共課的學習時間非常少,一般來說每周只有兩節課的實踐,這兩節對于計算機的學習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必須想方設法地增加學習的時間,尤其是對計算機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更需要充足的學習時間。學校和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計算機校外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建立計算機社團,鼓勵對計算機具有濃厚興趣的人,開展一些計算機課外學習實踐活動,還可以開展計算機網頁制作大賽,鼓勵學生通過比賽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動手來設計自己的網頁、網站,然后比較誰做的網頁更好,對于在比賽當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獎勵。當然,除了比賽,還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邀請學校的計算機教師,為社團成員講解一些專業知識,比如,課件制作、廣告設計、動畫制作等,介紹計算機知識的最新的發展情況,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路,增長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計算機能力的提高。
1.積極地使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模式是一種互動性比較強的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積極地吸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在計算機公共課程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進程,制作教學課件。在課件制作上,將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利用這些手段來展示、說明課文的內容,這樣可以顯著地增加教學的直觀性,產生全面的視覺、聽覺效果,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知識。
2.積極地推廣實訓教學
在傳統的計算機理論知識教學當中,課堂教學時間占據絕大多數,實訓時間相對比較少。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將計算機公共課程全部改為實訓課程,減少計算機理論教學,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圍繞實訓操作展開,在實訓操作的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知識點,學生都能在計算機上操作、練習,避免了單純的理論講解帶來的枯燥、無味,以及由此造成的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
3.創新學期實習制
在高職院校在實習管理當中,采取的是整個學習階段的最后階段實習的方式,即在最后一個學期組織學生進行實習。這種實習是一種總結式的實習方式,實習以后學生就要走上相應的工作崗位。但是在現有的實習當中,一般都是指派專業教師,并沒有指派計算機教師,導致在實習期間的計算機能力鍛煉不足。這就要求在實習的過程中,在實習教師派遣上,可以指派一名計算機教師跟隨實習,為教師創造一個實習提高、積累實踐經驗的機會,這樣教師對于學生的工作和學習,能夠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實習當中發現計算機應用上的不足,根據發現的不足,在下一學期的教學當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糾正和完善,這樣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高職計算機公共課程教育改革已經不可避免,在改革的過程中應該明確應用型的改革方向,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改革的主要目標。在改革的過程,不斷地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應用最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從而為高職生的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1]凌小平,周亨爐.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27).
[2]謝景明,盧 鋒.高職院校移動互聯網開發人才培養的探討[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2(3).
[3]黃勝忠.高職高專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電腦,2010(8).
[4]孫勇毅,蘭 天.高職計算機類學生就業狀況、趨勢與對策[J].大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