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菁鈺 陳 一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何謂“文化詞”,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界定,但界定標準尚未統一,主要代表人物及觀點如下:
常敬宇(1995)認為:“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王國安(1996)指出:“文化詞指那些直接反映中國獨特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詞語。”孟子敏(1997)強調:“所謂文化詞語,是指具有文化意義的詞或短語。”楊德峰(1999)提出:“文化詞語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詞語,或與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聯系的詞語。”李大農(2000)界定:“文化詞既包括反映漢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內容的詞語,也包括含有比喻義、象征義、褒貶義及語體色彩的詞語。”汲傳波(2001)認為:“詞的文化義是詞義中隱含的反映一個民族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心理態勢等諸多文化因素的意義。”張慧晶(2003)提出:“詞語的文化附加義是指一個詞在指稱實物的同時所蘊含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陳英蘭(2006)強調:“文化專有詞指一定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或包含和傳遞著特殊文化信息的詞語。”李曉琪(2007)界定:“文化詞語特指那些隱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能直接從字面上了解其含義,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義的詞語。”趙明(2008)認為:“文化意義是社會賦予詞或短語的感情色彩、風格意義、比喻意義、借代意義以及特有的概念意義。”
在眾多概念界定中,筆者更傾向于李曉琪的界定方式。我們通過對學者們概念界定的觀察,可以明確得出結論,即學者們對“文化”的理解不同導致“文化詞”在概念界定時出現分歧。學術界的這一現象為一些學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礎,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學者們的概念界定進行了梳理,主要代表人物及觀點如下:
趙明(2009)從“文化意義說”、“文化內容說”和“文化附加義說”等三個角度梳理了以前學者們的概念界定。王海平(2010)認為無法確定一個統一、明確的界定標準是學者們對“文化詞語”和“詞語的文化意義”概念混淆所導致的。楊建國(2012)從如何看待文化和漢語文化的角度出發,梳理了先前學者的研究,主要借鑒常敬宇、王國安、蘇寶榮的觀點,以自己的方式界定了漢語文化詞。
在學者們的研究述評中,筆者認為趙明的梳理方式較為合理,且具有一定的突破。無論是概念界定還是對這些界定的梳理,都對文化詞的相關研究做出了貢獻。
學者們對文化詞概念界定的不統一,使得各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詞進行了分類。筆者通過研究,認為以下四位學者的分類較具有代表性。
1.王德春(1990)認為國俗詞語可劃分為七類:(1)反映中國特有的事物;(2)外語中無現成對應詞語;(3)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詞語;(4)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背景意義的詞語;(5)國俗熟語;(6)具有兩種以上國俗語義的詞語;(7)具有修辭意義的人名。
2.常敬宇(1995)將文化詞語劃分為十五類:(1)表達辯證觀念的詞語;(2)表達倫理觀念的詞語;(3)反映中庸和委婉意識的詞語;(4)反映漢民族心態特征的詞語;(5)典籍文化詞語;(6)宗教文化詞語;(7)民俗文化詞語;(8)禮俗文化詞語;(9)形象詞語;(10)象征詞語;(11)飲食文化詞語;(12)數詞;(13)顏色詞;(14)人名;(15)地名。
3.王國安(1996)強調文化詞應劃分為五類:(1)反映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的詞語;(2)反映中國獨特的風俗、習慣的詞語;(3)表現中國獨特的精神文化的詞語;(4)表現中國獨有的物質文化的詞語;(5)表現中國獨特的社會經濟制度的詞語。
4.李曉琪(2007)根據文化結構的四層次將文化詞劃分為四類:(1)物態文化詞;(2)制度文化詞;(3)行為文化詞;(4)心態文化詞。
在學者們對文化詞的分類方式中,筆者較認同李曉琪的分類方式。筆者認為文化詞中“文化”是關鍵,因此,從文化結構的四個層次劃分相對應的文化詞較為合理。盡管學者們的分類存在差異,但都以漢文化的主要素作為劃分標準,這也是目前學術界普遍采用的分類標準。
吳利琴(2005)從漢英對比的角度,分析了兩個民族在思維方式、歷史原因、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吳利琴在此基礎上對漢英兩種語言民族詞匯在詞匯構成及詞匯意義兩方面進行了分析,并從文化的角度將漢英詞匯在語義層面上劃分為四種情況,即語義相等、語義內包、語義交叉和語義空缺。筆者認為吳利琴的漢英對比涵蓋范圍廣泛,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材料。
一些學者從翻譯的角度對漢外文化詞進行了對比研究。譚勇(2003)從文化蘊含的不等值對應性或稱半對應性、文化蘊含的非對應性、文化蘊含的零對應又稱為詞匯空缺對應等三個方面對漢英文化詞匯進行對研究。趙明(2008)按照文化意義的對應關系,將漢俄文化詞語的關系歸納為三種:同一文化詞,不同文化意義;不同文化詞,相同或相近文化意義;不同文化詞,文化意義也不同。吳元元(2009)認為對等關系、平行關系、全空缺關系、半空缺關系和沖突關系是不同文化中文化詞匯內涵意義的五種類型。筆者通過對以上文獻的梳理,認為從翻譯的角度研究漢語文化詞是具有一定局限的。這要求研究者對兩種語言能夠熟練運用,否則可能會出現誤譯現象,從而影響研究所得出的觀點結論。
還有一些學者在翻譯研究的基礎上將研究內容具體化,對文化詞中的動物詞進行漢外對比研究。黃靜(2003)指出漢英動物詞語存在差異是由人類文化進化的特殊性所導致的。史云波(2007)從以下三個角度:詞匯對應,語義對應;詞匯對應,語義不對應;詞匯不對應,語義對應對比分析了漢英動物詞匯。彭君(2009)提出漢英動物詞匯意義上存在四種情況,即詞義基本對應、詞義并行、詞義空缺和詞義沖突。李靜(2010)從跨文化視角出發并結合HSK動態作文語料庫,分析了漢英動物文化詞以及留學生習得的偏誤。馬銀霞(2012)對鼠、牛、狗三詞的中外文化附加義進行了對比研究。關于動物文化詞的研究豐富了文化詞研究的內容,這種具體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筆者認為寬泛的研究不適合于總結歸納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詞教學的原則、策略及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研究更能適應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
胡明揚(1993)從文化因素的角度研究了受不同條件影響制約的文化詞匯。孫欣欣(1997)認為基礎階段文化導入有序列展示法、系統歸納法、中外比較法、今昔對比法和因材施教法等五種不同方法,基于這些文化導入方法研究了文化詞在基礎階段的講授。朱蓉(2011)從文化教學的角度對獨有文化詞和蘊含文化聯想義的文化詞教學加以研究。
趙明(2010)對四本中級教材中的文化詞進行了定量研究。廖長敬(2011)考察了《成功之路》中級階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成理理(2011)通過對《發展漢語》系類教材中的交際文化的考察詳細分析了其中的交際文化詞。曹陽(2012)以《讀報紙,學中文》和《時代》為例對中級報刊教材中的文化知識進行了分析研究。譚欣(2013)研究了《新實用漢語課本》初級、中級、高級等三個階段的文化詞。陳麗楠(2013)比較研究了《發展漢語》與《博雅漢語》兩套教材中高級精讀教材的文化項目,其中包含文化詞研究。
張仕海(2012)通過兩篇文章對比研究了漢字圈與非漢字圈留學生文化詞習得情況,另有一篇文章以中高級水平留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了其文化詞習得情況并進行分析。張凌波(2013)將動物文化詞作為為調查對象,研究了第二語言教學下的漢語文化詞習得情況。王婧雯(2013)基于四本教材調查研究了留學對在漢語交際文化詞的習得情況。
李大農(2000)研究了韓國留學生的漢語文化詞教學。趙明(2008)針對俄羅斯學生進行的文化詞教學進行了研究。韓晶(2009)以泰國學生為研究對象,結合其在泰國的教學實踐活動,從文化詞教學研究了文化因素對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
張高翔(2003)認為文化詞語教學的關鍵是文化的導入,重點是文化詞語的使用練習。趙忠江(2010)研究了“詞的文化義”教學與“文化導入”的關系。李曉鵬(2010)分析了文化詞語的教學重點、教學技巧、教學策略以及教學過程。李靜(2010)針對對外漢語動物文化詞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麻慧婷(2011)研究了文化詞語的教學策略。高劍華(2012)提出了文化詞的具體教學方法以及教學中的注意事項。孟鵬麗(2012)從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留學生學習等三個角度提出了對外漢語文化詞教學策略與建議。趙明(2013)指出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詞教學的注意事項并對教學技巧實例展示加以研究。
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文化詞研究中,針對教材進行的研究數量相對較多,但針對具體國別和學習者習得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筆者認為,定量研究和調查研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文化詞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學者們在這兩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之處。
“漢語熱”的現象必將使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持續、穩定、蓬勃發展,對文化詞的教學研究在這一趨勢下將不斷深入。未來學術界關于對外漢語文化詞教學的研究會呈現出明顯的具體化研究趨勢。我們期待以后的研究能突破現有研究領域和成果,并期待以后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為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做出貢獻。
[1]曹 陽.對外漢語中級報刊教材中的文化知識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陳麗楠.高級精讀教材語言文化項目編排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陳英蘭.淺析文化專有詞的翻譯[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5]成理理.對外漢語教材中的交際文化編寫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高劍華.現代漢語文化詞與對外漢語教學[J].大連大學學報,2012(10).
[7]韓 晶.從文化詞教學看文化因素對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以泰國教學實踐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8]黃 靜.英語漢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內涵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2003(5).
[9]汲傳波.詞的文化義、交際文化義與對外漢語教學[J].聊城師范學報,2001(1).
[10]李大農.韓國留學生“文化詞”學習特點探析——兼論對韓國留學生的漢語詞匯教學[J].南京大學學報,2000(5).
[11]李 靜.跨文化視角下的漢語文化詞研究與教學——以動物文化詞為例[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2]李曉鵬.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詞語的教學[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3).
[13]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4]廖長敬.對外漢語中級階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5]馬銀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動物詞文化附加義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6]麻慧婷.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7]孟子敏.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C]//詞匯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7.
[18]彭 君.中英動物詞匯語義對比分析[J].安徽文學,2009(8).
[19]史云波.漢英動物詞匯的語義探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2).
[20]譚 欣.《新實用漢語課本》中的文化詞語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1]譚 勇.跨文化交際中詞匯文化的盲點[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11).
[22]王德春.漢語國俗詞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
[23]王國安.論漢語文化詞和文化意義[C]//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24]王婧雯.留學生漢語交際文化詞習得情況調查——基于四本教材[D].南京: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5]吳利琴.第二語言文化詞匯的構成與教學[J].山東外語教育,2005(5).
[26]吳元元.文化詞匯的內涵意義對比研究與跨文化交際教學[J].科技資訊,2009(20).
[27]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8]張高翔.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
[29]張慧晶.試論漢語詞語的文化附加義[J].漢語學習,2003(3).
[30]張凌波.淺析第二語言教學下的漢語文化詞語習得策略——以動物文化詞為例[J].當代繼續教育,2013(8).
[31]張仕海.漢語文化詞習得實證研究——基于漢文化圈與非漢文化圈留學生的比較[J].語言與翻譯,2012(4).
[32]張仕海.漢字圈與非漢字圈留學生文化詞習得比較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11).
[33]張仕海.中高級水平留學生漢語文化詞習得研究[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2(3).
[34]趙 明.對俄漢語文化詞教學初探[J].中國海外教育,2008(1).
[35]趙 明.漢語文化詞語界定研究述評[J].現代語文,2009(4).
[36]趙 明.論國際漢語教學中文化詞語的教學策略[J].國際漢語學報,2013(1).
[37]趙 明.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詞語的界定與教學[J].中國文字研究,2013(8).
[38]趙 明.國際漢語教學中文化詞語傳播策略的個案分析[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