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 李秀偉
(齊魯師范學院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山東濟南,250000)
讓自己成為經典
欄目主持人 李秀偉
(齊魯師范學院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山東濟南,250000)
關于教師成長,經典誦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們該怎樣保持與經典的一致性?讓經典成為與教師相伴相隨的一部分。
談教育,繞不過孔子讀經典,也繞不過孔子。孔子用自己的課程來教學,他的課程是什么?大儒學家馬一浮曾這樣說:“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余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藝之支流。”而且,他還認為,“六藝”不僅統攝我國一切學術甚至可以統攝西方一切學術,他說“六藝不惟統攝中土一切學術,亦可統攝現在西方一切學術”。這些判斷是有道理的。
這就是經典。
經典是孔子的經典,孔子也是經典的孔子,孔子與經典相互成就,用馬克思的判斷來看,人與經典應該是具有一致性的。經典不是我們的工具,它必須成為我們自己。因為,用卡爾維諾的話來說:“你的”經典作品是這樣一本書,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系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對教師來說,置身于經典之外讀經典,還是將經典與自己相一致,建立屬于自己的經典體系,用卡爾維諾的判斷無疑是良好的選擇。
我也讀經典,我希望自己的讀書與自己的行動具有相關性。
所以,我選擇“盡信書”!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不是泛泛去讀,而是保持著發自內心的所有的景仰,逐字逐句去讀、逐字逐句批注、逐個關鍵詞逐個關鍵詞地聯系我的教育實踐進行批注,一本《給教師的建議》讀完了,我在整本書的空白處寫下了10多萬字的思考、感悟、批注。我相信,從我讀完這本書開始,蘇霍姆林斯基的智慧便永遠與我在一起了。有些書,讀一本就夠了,我讀《學習論》也是如此,把一本書讀進自己的靈魂深處,它就伴隨一生。
年少時沒有讀過多少書,特別像我這樣在古典著作領域先天幾乎為零的積淀者,讀經典意味著一種涅槃般的惡補。除了背誦,別無他法。可是這又談何容易,在濰坊教科院上班的時候,我常常步行走兩個小時到單位,路上車少人稀、綠樹成蔭,正是我背誦經典的難得時光,背《老子》《孫子兵法》都是在那個時期。時間是會有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相信,經典能與我們在一起,構成我們這個生命體的一部分。
我和工作室的老師們這樣讀書,選擇經典,選擇我們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將經典誦讀與教育研究結合起來。
孫云霄讀書筆記的題目可見其讀書的事業與境界,她寫下的文字是其成長過程的重要部分:
1.林黛玉與潘金蓮——《紅樓夢》與《水滸傳》縱橫談
2.孤獨方能咀嚼孤獨——讀《百年孤獨》
3.人生,一次偶然的異鄉之旅——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4.不太喜歡他,是因為太喜歡他的對手——讀魯迅
5.誰都不會空手而歸——讀《金剛經》
趙楠在讀笛卡爾的《談談方法》,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被黑格爾稱之為“近代哲學之父”。
他說:“如果在幼年的時候,人家就把我多年來沒法加以證明的那些真理全部交給了我,學得一點都不費力,大概我是絕不會知道什么別的真理的,最低限度在尋求新的真理的時候絕不會總是那樣熟練、那樣得心應手的。”我國教育長期以來既不重視知識從哪里來的,也不重視知識在現實的生活中有什么用處。笛卡爾告訴我們,回到過程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
莊明華在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這本書中,“社會”一詞比較容易理解,即為共同生活的人們通過各式各樣的社會關系聯合起來的集合,而“契約”一詞則有些抽象晦澀。
盧梭利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形象地說明了契約的概念:你和你的父親實則存在一種契約關系,家庭作為政治社會的第一個模式……所有生來自由平等的人只有當他們在放棄自己的自由中看到好處時,才會放棄自由來擁有一個契約關系,依順于國家的管轄而保障其自身利益和權益。從這個角度來說,師生也是一種契約關系,在擁有自由與放棄自由的過程中存在著的契約關系。
書還該怎樣讀?
一是讀:日有所頌乃至一天(幾天)讀完的書,感受靈魂的力量,分享心靈的震撼,回歸本真的訴求,挑燈夜讀,對話生命,此中的滋味在掩卷后益發真切;周有所悟乃至一周(幾周)讀完的書,誦讀人文,反思生命,尋找我們可以找到的規律與意蘊,改變自我,可以相信生命因此會與眾不同;月有所研乃至一月(幾月)讀完的書,與大師對話,與智者同步,走一條具有智慧與情感歸屬的研究之路,建構屬于自己的思想與精神體系;年有所依乃至一年(幾年)要讀的書,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線,用漫長的精神與體力投入破解思維、情感、行為的難題,成就自己的輝煌事業;生涯所屬乃至一生要讀的書,到偉大的心靈中蕩滌靈魂,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永恒,人生境遇不同,因有書相伴而擁有、享受共同的財富。
二是寫,不是為了寫的寫,而是為了內化與重新建構的寫。泛泛去讀與邊讀邊記、邊讀邊希望能夠實現與作者的重新對話,顯然所得必然有不同。梁啟超先生認為:“先輩每教人不可輕言著述,因為未成熟的見解公布出來,會自誤誤人,這原是不錯的,但青年學生忠實于著述也是實際上鞭策學問的一種妙用。譬如同是讀《文獻通考》的《錢幣考》,各史中錢幣項下各文,泛泛讀去,沒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讀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國貨幣沿革考,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問題,你所讀的自然加幾倍受用。”
對于經典的讀寫附會,這是教師成長繼而促進教師的教學的應然選擇,也與教育價值的實現有著必然關系。
讓我們接下來欣賞方剛、殷芝華和李德花三位老師獨特方式的閱讀心得吧。
“專題研究”征稿啟事
2014年伊始,《教育觀察》將開辟"專題研究"欄目,向廣大讀者展示各學校、名師工作室等研究團隊的課題研究或其他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希望在此基礎上深化、推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關成果。本欄目注重創新性、學術性、實用性、指導性。歡迎各學校、研究團隊來電垂詢!
“專題研究”來稿要求:
1.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能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向,對中小學教學、管理有指導意義;
2.研究成果具有獨特性,能凸顯學校的特色、教師的特點,或課程改革的亮點;
3.形式不限,訪談、專題報道或論文皆可,如是論文形式,數量以研究團隊的3~5篇為宜;
4.研究內容不限,學校文化建設、課堂管理、學科教學、課程開發、教師發展等皆可;
5.文章應重點凸顯研究成果體現的理念、操作和實施的過程,避免單純描述研究取得的成就。
“專題研究”投稿方式:
投稿郵箱:gljygc@163.com(“桂林教育觀察”首字母)
聯系電話:0773-5831800 郵編:541004
地址:廣西桂林市普陀路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教育觀察》編輯部
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教育觀察》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