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潔
(廈門市大同小學,福建廈門,361001)
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追求
——以廈門市大同小學“奮進礪人”校園文化建設為例
吳 潔
(廈門市大同小學,福建廈門,361001)
學校文化是推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是催生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生命發展的基石,是弘揚學校歷史傳統和優良校風的重要載體。基于當前學校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大同小學探索出了科學定位的整體規劃、凸顯育人功能環境優化、科學人本的制度建設、教師成長的意識強化、特色校本課程開發及促進教學相長的課堂文化建設等有效的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基礎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實踐追求;奮進礪人
學校文化是推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是催生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生命發展的基石,是弘揚學校歷史傳統和優良校風的重要載體。學校文化是相對靜態、客觀的,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學校群體關系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而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動態的、主觀的過程,是學校在積極探索辦學思想、辦學理念過程中,結合學校發展的實際所展開的一系列關于學校物質環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實踐行動。當前,學校文化建設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和實踐追求,然而具體實踐中還存在學校文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不能突出學校辦學理念、對學校文化建設不夠重視、缺乏對課堂文化的關注等不足。基于此,大同小學在深化學校文化建設,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實現學校教育內涵化發展的認知基礎上,對學校文化建設進行了有效的探索。
學校文化建設,從宏觀上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進行科學定位,整體規劃,從微觀上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實施細則進行論證考究,縱深拓廣。
第一,整體性。應總體上對學校文化建設各個方面進行規劃,將教師、學生的發展和學校發展有機結合。以物質文化建設為基礎,以學校文化建設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設為保證,以學校行為文化為載體,使四者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促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
第二,指向性。要明確社會、國家對學校教育的要求,要指向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
第三,校本性。學校文化建設一定是依據于學校的歷史發展和學校的辦學思想的。大同小學以傳承百年的“奮進”精神為魂,提煉了“奮進礪人”的辦學理念,統領學校文化建設,明確了四個維度的辦學目標:讓校園環境成為奮進礪人的課程、讓學校管理走向科學人本、讓教師德才兼修不斷超越、讓學生全面發展彰顯特質。學校以期實現激勵人、陶冶人、磨煉人、發展人的愿景,令學校的文化建設有源可溯,有魂可立,有據可依,有特可言。
校園環境是學校文化最直接的載體,它所包含的顯性物質環境為師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保障、對其產生影響,隱性的精神環境所隱含的價值觀、教育觀,能給予師生一種潛在的教育。
(一)彰顯審美功能
校園環境文化的建設要蘊含自然美、結構美、人文美。基于這樣的認識,大同小學以“奮進”為主線,合力打造形色兼備、雅趣共存的環境文化。“大同·奮進”浮雕群上篇“百年大同·奮進”浮雕以文字與圖形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運用“百年大同”四個字的第一個拼音字母“B”“N”“D”“T”構成四面浮雕景觀墻。四扇“同字框”質感厚重,寓意著百年大同穿越歷史之門,不斷奮進。下篇“今朝大同·奮進”浮雕以文字與圖形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將校訓“奮進”的拼音首字母“F”“J”與奔跑的人及前進的帆巧妙結合。圖書館的“悅讀長廊”將筆畫、標點、數字、符號、拼音、英文等構成書本的基本元素,以立體浮雕的形態跳躍于墻體,簡約活潑;將赤、橙、黃、綠、青、藍、紫等調和色彩的基本色素,襯托于立體浮雕底部,柔和美麗。顯性的物質環境已然成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立體教科書,令學生在無聲課堂里得到美的浸潤與涵泳,從而獲得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的養成與提高。
(二)突出培育功能
校園環境建設的自然景觀要從不同方面反映學校的理念系統,突出教育內涵,彰顯歷史和文化底蘊,努力達到“校園處處皆文化”的勝境。作為學校文化氣質的物化載體,“大同·奮進”浮雕群的上篇“百年大同·奮進”浮雕以大同小學百年的發展紀實為內容,展現了大同小學從1906年創立至2006年一百年的奮進史。下篇“今朝大同·奮進”浮雕上奔跑的少年、青年、老年等人物形態,寓意著不論你在人生哪個時期,大同的“奮進”精神將永遠鞭策你前進;縱向的三角體(帆)和中、英、法、德、俄等多國語言的“奮進”文字,蘊含著無論你在世界何處,大同的“奮進”精神永遠激勵你拼搏。
(三)蘊含寓教功能
校園文化活動具有隱性教育功能,因此主題文化活動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和藝術性,要將學校的辦學理念融入其中,克服娛樂型的內容多,啟迪型、思考型的內容少的弊端,致力于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影響。大同小學以“校園走透透”活動為抓手,以教師、學生、家長為對象,以“走透校園,感悟奮進”為思路,加強學校主題活動的針對性、教育性和體驗性,切實將學校“奮進礪人”的辦學理念根植于師生、家長心中。學校開發的《教師的榮光》《學生的自豪》《家長的感言》等集冊充分展示了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育人效果。
制度文化能夠凸顯學校的價值觀念和風格特色,其建設與實施過程中折射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更容易實現文化的傳承和理念的滲透。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有效保障。
(一)賦予文化內涵
賦予制度辦學理念,使學校制度浸潤文化內涵與精神追求,使制度與師生的內在需求、個性發展相一致,從而增加師生對制度的認同和自覺執行,達成“制度與效能、制度與人文”共創共生的局面。
(二)滲透人本科學
學校讓師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制度的修訂過程,以創造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圍。同時,廣泛采納教師的意見,有利于決策的人本性、科學性,并使制度更符合師生的發展需求,增強師生對制度的認同感。讓師生真正參與學校管理,參與重大決策,體現教師在學校中的主人翁地位,促進了師生在制度執行中的自覺性。
(三)優化管理效能
建立“行政—部門—年段—班級—教師—學生”的管理層,依照“職、權、責、利”相統一的原則實行層級領導,分層管理,分級負責,實現權力層層有,任務個個擔,責任人人負的聯動局面。建構“決策—執行—實踐—反饋—改進”的生態管理鏈,實現結果管理向過程管理過渡,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過渡。
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在推動學校文化建設中,應著力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教師成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一)主動意識
以奮進文化為橋梁,打造“管理者的‘追求’和教育者的‘需求’”相一致的發展愿景,以此樹立教師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主人翁角色,增強教師參與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從而使教師能主動地參與文化建設的設計、組織、宣傳工作。
(二)教學意識
樹立與學校文化一脈相承的教學觀。其一,挖掘潛質觀。以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為出發點,著眼于學生發展的“上限”,運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潛能。其二,綜合發展觀,即在教學中重視知識、能力、創造力、良好學習習慣和良好心理能力的綜合培養。
(三)研修意識
開展與學校文化建設相適切的校本研修,以“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為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通過教師間的對話、分享、協商和反思等活動,依托“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提升”,通過開展主題式、聯合式、網絡互動式教研活動,提高教研內容與教研形式配置的適切性,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設計意識、行動意識、反思意識、交流意識。
(四)發展意識
營造合作氛圍促教師分層發展。學校引導教師以“追求超越”為核心,制定分層發展的計劃,設置“以人為本”的階段性服務與引領目標,實行分層提高戰略,為教師提供分層培訓的內容,幫助教師思想與專業成長。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是學校在充分利用社區和學校資源而開設的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課程。校本課程能夠有效體現學校的特色辦學理念和學生培養指向,也是學校推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同小學基于“奮進礪人”的理念對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進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理念構建
在確保國家課程有效實施的基礎上,學校充分挖掘校本課程資源,構建凸顯學校辦學理念的校本課程文化,以學生全面發展彰顯特質為課程目標。基于小學生智能發展的需要,由學校自主決策,教師參與課程設計,涉及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肢體運動智能、藝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等綜合性特色課程,在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形成了系列化的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校本課程體系。
(二)課程設置
校本課程設置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及潛能的發展。學校在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背景與需要上,著力為學生提供可選擇、接地氣的“礪人課程”,在培養明禮、博知、廣行的大同學子的過程中,實現課程的校本化發展。其一,生命教育課程。學校校本課程設計團隊本著“關懷生命活動,享受生命過程”的理念,以日常生活為靈感源泉,編寫了《自救讀本》《健康讀本》等。其二,禮儀教育課程。《禮儀伴我行——廈門市大同小學文明禮儀讀本》內容涵蓋學校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等多個方面。其三,書法訓練課程。《練字練人——廈門市大同小學書法教材》內容包括書法家故事、書法作品欣賞和書法訓練。其四,課外閱讀課程。學校制定《快樂閱讀——廈門市大同小學課外閱讀實施方案》,通過閱讀課程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其五,特長提升課程。遵循“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提供興趣發展的可能,培養合格+特長”的原則,學校開設了游泳、女籃、舞蹈、合唱、器樂、繪畫、航模、圍棋等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三)課程實施
充分利用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可供選擇的課程菜單,為全體學生提供自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程的渠道,凸顯課程的開放性與適切性,為每個學生提供自我發現、自我塑造的可能。學校根據以下流程開展“奮進大課堂”的選課:依據學生需求和教師特長確定課程項目;課程菜單公示;教師網上申報;教導處審核;學生網上選課;教導處匯總,局部微調。為保證課程順利實施,學校精心安排了場所,為各項活動提供便捷的空間。同時,預設靈活調度的方案,落實評價機制,為項目高效開展提供保障。
學校文化建設不僅是學校環境文化、制度文化、師生的日常行為表現的文化體現,最終還是要走向學校課堂文化的建設,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構建和諧優效的課堂教育氛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一)課堂滲透辦學理念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平臺,是知識傳遞的載體。當前對于課堂滲透辦學理念,形成課堂文化歷來較為忽視。事實上,課堂不僅僅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實現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通過教學活動實現學校整體精神文化熏陶的復合型活動。學校課堂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將辦學理念作為課堂文化評價的指標,引領教師自主自覺以學校辦學理念為基本底色,設計教與學的活動,讓學生處于全景式的學校辦學理念熏陶中。大同小學踐行學校“奮進礪人”的理念走進課堂,通過從教材中挖掘奮進的因子,從教學策略的優化中彰顯奮進的理念,從師生自信向上的風采中展現奮進的風貌等角度尋找學校辦學理念與課堂教學的最佳契合點。
(二)學生主體發展
堅持以學生為本,力求通過教育教學活動的優化,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本著“提煉‘奮進’課堂的構成元素—優化‘奮進’課堂的教學策略—形成‘奮進’課堂的教學模式”的思路及實現學生“廣參與、樂參與、會參與”的目標,初步形成了學校“奮進”課堂構建的常規模式:創設情境—動力激發、明確目標—主動學習、探究新知—合作交流、總結歸納—拓展延伸。學校初步達成了“學生參與面廣,參與態度積極主動,能認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的預期目標。
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不斷探索辦學理念、踐行教育信念中所不斷推進的文化動態性變化過程,旨在促進學校辦學理念的落實、學校特色辦學旨趣的形成。然而,當前學校文化建設問題還處于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本研究本著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期促進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考。
[1] 李松林.主體性與現代學校文化建設——基礎教育現代化發展第2屆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教育學刊,2005(2).
[2] 李朝昌.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及實踐[J].校長,2007(6).
[3] 郭嬋英.現階段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7(33).
[4] 聶燕.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與實踐[J].教育導刊,2000(10).
G623.24
A
2095-3712(2014)12-0041-04
吳潔(1963—),女,山東青島人,大專,廈門市大同小學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