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燕妮 雷 蕾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楊凌 712100)
淺析當代大學生價值自信的現狀及培育
師燕妮 雷 蕾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楊凌 712100)
價值自信,是在對某種思想觀念或者政策方針所包含的價值理念的強烈認同基礎上而產生的積極自我評價。當代大學生在初入社會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容易產生價值不自信的消極思想,這對大學生本人以及社會都是不利的,只有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價值所在,樹立穩固的價值自信,才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也才能促進個人的發展,為社會作出貢獻。因此,研究大學生的價值自信問題意義重大。
大學生;價值自信;培育
在一個歷史時期被認為是正確的、有價值的理念,在另一個時期可能會被認為無意義甚至是錯誤的。大學時期表現優秀的大學生,在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昔日的光環漸漸地被淹沒在強手如云的競爭環境中,經過復雜的社會洗禮,其價值自信必然會受到沖擊,價值不自信的現象也隨即浮現,逐漸形成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因此,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而牢固的價值自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一)價值自信是大學生接受知識、形成品德和確立信仰的精神動力
受教育者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要經歷“認知——認同——內化——反思——外化”這樣一個動態、辯證的發展過程。因此,對自身的認知程度和認知意識,對大學生能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起到決定性作用。
大學生面對教育者提供的價值信息,一般會進行三種選擇:接受、忽略和抗拒。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相應地發揮著不同的效果:正功能(接受)、零功能(忽略)、負功能(抗拒)。在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正功能,即接受的情況下,大學生對教師提供的價值信息表示認同,無論該信息本身真理性是否成立,它在受教育者眼中是具有真理性的,即“真理”不再是僅僅意味著正確,而是被受教育者相信是正確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發揮零功能,即忽略的情況下,教育者提供的價值信息沒有得到學生的積極認同反而被忽略,這時教育者將面臨嚴重的價值挑戰。在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負功能,即抗拒的情況下,教育者所傳授的價值信息完全被抗拒,將面臨嚴重的價值認同危機。只有上述第一種情況下,即信仰才能在受教育者樹立價值自信時形成。因此,對于大學生而言,在紛繁復雜的校園生活中想要保持渴望知識、上下求索的學習態度和樹立良好道德品質和人生信仰的決心,就必定要有價值自信的支撐。
(二)價值自信是當代大學生獲得社會認同的心理基礎
社會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環境,當社會這個大環境進行變遷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必然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就會影響到社會成員對主導意識形態的評價,也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這對主導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是,核心價值觀念不論時代怎樣變遷都不能受到負面影響,信仰系統不能瓦解,價值自信亦不可丟失,否則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將無法發揮引領社會思潮、傳播社會主動意識形態的作用,整個社會的價值支撐和精神支柱將不復存在。同國家一樣,大學生也需要有堅定地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作為精神力量來支撐其面對未來角色轉變時不可預知的打擊和挫折,而這種精神力量恰恰就是價值自信。
(三)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情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自信的重要來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將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價值主體性作為基本原則,將社會公平正義、共享發展成果和最大化民生幸福作為價值目標,將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價值手段,將實現價值目標不斷夯實社會主義物質基礎作為發展道路,促使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不斷地對立與統一,最終形成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的動力。尤其在改革開放后,廣大高級知識分子不斷破除對社會主義的錯誤強加,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迷信,不斷糾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錯誤,以偉大的英雄氣魄和創新精神促使社會主義擺脫了無謂的糾纏,走向了正確的軌道,獲取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而改變了世界對社會主義的認知態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整套價值體系和實踐精髓,激發了廣大青年學生、高級知識分子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熱情和信心,其在實踐中增強了歷史的合法性、現實的價值性以及民眾的主動性,才使社會主義價值自信獲得了最廣大而忠實的社會基礎。
(一)大學生價值不自信的表現
價值不自信是指社會成員對一定價值理念及其觀念產生的不確信、甚至懷疑和畏懼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容易降低人們的自我效能感。就大學生群體而言,價值不自信的主要表現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部分大學生缺乏學術創新精神,刻意回避專業新問題的挑戰
在大學學習生活中,很多學生不能吃苦,不愛鉆研,不愛學術研究,沒有勇氣直接面對亟待解決的學科問題,而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將大量的精力和實踐放到了不痛不癢的問題研究上,敷衍應付作業與考試,這些都是不可取的科學態度,而這種不嚴謹的科學態度長期發展下去,便會在大學生的潛意識里形成價值不自信的自我暗示。
2.部分大學生專業認同感較低,在社會交往中缺乏底氣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對自己的學校和專業不滿意、羞于啟齒,不愿意談論自己的學科和專業,覺得自己所學習的專業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也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自己的專業和學校在全國高校中排名靠后等,從而對自己的學校和專業不認可,沒有良好感情并產生消極情緒和抵抗態度。
(二)大學生價值不自信的原因
大學生價值不自信的最主要原因歸根結底是:對自我的不了解和對未來發展缺乏信心。八成以上的大學生都是滿懷熱忱地進入大學,但是在高度自由自主的大學里,由于沒有老師和家長的強制管教,逐漸放松了對自我的要求,變得懶散喪志,表現平平沒有成績,而越沒有成績就越對自己失去信心,結果形成惡性循環。還有一部分學生入學后,總是認為自己的專業和學校不夠體面,專業及職業選擇時并非自愿,對學校、專業和職業缺乏認同感,進而認為現實社會對自我的認可與回報不足。
要具備價值自信,就必須對影響價值自信的因素進行合理分析。一般來講,影響價值自信的因素來源于兩個個方面。一是科學性,科學性指某種思想理論或價值觀念本身的品質,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性,其理論或價值觀才具有可信性,才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和說服力,就越有利于樹立價值自信;二是價值性,價值性是對主體的作用以及幫助,價值性越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越好,對人們的意義越大,其價值自信就越容易獲得。因此,對于學校和社會來說,要幫助大學生獲得價值自信就應該讓教育工作更具備科學性和價值性,要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爭取更豐富的資源,不斷探索解決學生問題的新方式和新途徑。
對于大學生來說,想要提高價值自信,一方面,應該完善知識結構,增強文化自信。大學生堅決不能被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沖昏了頭腦,而是應該堅定自己的信念,專注學業,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用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學科實力贏得別人的重視和尊重。另一方面,要培養學術素養,提升職業自信。大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還可以利用網絡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尋求更多的求知途徑,通過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來應對在職業發展中的復雜情況。
[1]李遼寧.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陳樹文,侯菲菲.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2(8).
[3]謝斌斌,價值自信:高校輔導員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J].贛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4).
[4]羅建文,趙嫦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自信論綱[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4(3).
G641
A
1000-9795(2014)012-00045-02
師燕妮(1983-),女,陜西韓城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碩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雷 蕾(1990-),女,陜西西安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碩士,會計學專業,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