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 要:學生參與教學的方式有很多,從學生長遠發展來看,質疑與探究已成為最能體現“為創造性而教”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創新成為教育發展主流的今天,歷史教學也應提倡質疑,倡導探究。
關鍵詞:提倡質疑;倡導探究;主動思考
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使學生感覺比較乏味,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考,親身體驗,以喚起學生認識上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設疑方法:
一、“布白”法
在教學中,利用齊白石“畫蝦”所運用的“布白”藝術手法,將一些目前尚存爭論、對中外歷史發展進程產生重大影響、與當代熱點問題密切相關、具有重大鑒古知今作用的歷史問題提出來,供學生思考、討論、求解,這樣可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其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二、縱橫類比法
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所學知識進行比較、類比,拓展學生縱向、橫向的聯系思維。如,新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的比較;作為維新派的康、梁與作為保皇派康、梁的比較;資本主義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對比等。
三、剝“洋蔥法”
教師在課堂設計中,抓住教材內容中的關鍵詞和重大歷史事件,層層設疑,逐步深入,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
如,學習“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時,我在課前發給每位學生一張印有“中國與聯合國淵源”的材料,讓學生閱讀,并創設了一個層層啟發推進的問題情境供學生思考:
(1)教材為什么用“恢復”而不用“加入”一詞?
(2)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沒有恢復的原因是什么?
(3)20世紀70年代中國能夠恢復的原因有哪些?
(4)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有何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記憶、思維協調活動起來,從而達到“心憤憤、口誹誹”的最佳學習狀態。
四、史料解讀法
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必須在日常的教學、閱讀中積累更創新、更有趣、更直觀的史料,包括圖片、論述、表格……然后抓住史料與課標要求相契合的地方,巧妙設疑,向學生多方面展示歷史這一過去的事實。如,我在導引導學生評價秦始皇時,先引用唐代詩人李白的古風(其三):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邪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像五岳,楊波噴云雷。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接著又引用毛澤東的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穅。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孰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在學生讀完以上兩首詩后,給出問題:“秦始皇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帝王?”由此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因為“任何一種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錯誤,可能有虛偽,可能有私人的愛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見,……”所以,只有在質疑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實證精神和實證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也明確提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當代中學生的特點是信息靈通廣泛,視野遼闊,且求異心理和探究心理強,喜歡標新立異表現自我。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逐步形成創新的人格。
如,在中國現代史內容中,出現了“幾屆幾中全會”“幾屆幾次會議”等概念,這些概念教師在授課時往往忽視了解釋、區分,只是照本宣科,一提而過。但部分學生卻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怎樣區分?它們與黨的代表大會是否有聯系?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說明學生已不滿足于機械地記憶、被動地接受,而是立足于自身的發展,積極拓展思維,擴大知識面,開始了獨創性的學習。
當然,學生在進行創新思維中,難免出現錯誤。教師要允許學生走入“誤區”,在思維摩擦中,自省自悟。
在講述戊戌變法時,有學生提出:“光緒皇帝支持變法運動,他是一個真正的維新派,思想開放。”這個結論顯然脫離了客觀史實。因此,教師要恰當點撥,既要幫助學生樹立新穎而獨創的大膽想象的意識,又要幫助學生尋找創新思維理智而清醒的現實方向,提高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提倡學生大膽質疑,合作探究,對于走出傳統的歷史教育困境,還課堂于學生,讓學生的思維飛起來,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登山千條路,共仰一月高”,讓我們一起在新課改的路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闖出一片新天地!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