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 要:為推進基礎教育階段藝術課程的改革,探索出一條提高基礎教育整體素質的新型藝術教育之路,就該階段的藝術課程整合方案和學生綜合藝術能力培養方案進行理論論述與教學實踐闡述,旨在探究藝術課程整合后綜合化的有效落實,倡導切實完善基礎教育階段藝術課程教學建設。
關鍵詞:基礎教育;藝術課程整合;綜合藝術能力
自20世紀六十年代以后,綜合性藝術教育思潮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并成為一種主流,人們在重視綜合藝術教育的同時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基礎教育階段。這個階段正是孩子身體成長、智力形成、習慣養成、陶冶情操的重要時期,對這一階段的孩子全面實施綜合性的藝術教育,進行藝術課程的整合,有利于促進他們的心智與技能的全面發展,最終達到綜合藝術能力與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基于課程綜合化時代的呼喚,近幾年來國家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大膽調整了課程結構
從幼兒園至中小學階段的藝術課程都“由點及面”地進行課程整合,開展綜合的藝術教學,教學上采取以音樂、美術等學科為主體的綜合課程模式,積累該種模式的綜合藝術教學的豐富經驗、有效的教學方法、資源利用方式和評價方式,以此促進藝術課程原有教學方式的變革,探究基礎教育階段整合后藝術課程的實踐模式和具體操作策略,進一步以此為突破口轉變原有藝術課程教學的常規,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和藝術素養,提高藝術類教師教學與科研素質,并最終帶動學校綜合藝術教育的全面發展。
1.就基礎教育階段中幼兒園藝術課程整合的建構而言,筆者通過定期對杭州市區內部分幼兒園的綜合藝術課程教學實踐進行調查、收集、分析、歸納幼兒園藝術課程整合的建構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內容:
(1)課程教學目標的制訂,以培養實踐經驗能力為主而非以理論分析能力和公共表演能力為主。制訂的依據在于藝術教育的價值主要不是為了讓人們了解藝術知識,而是為了讓人們獲得藝術美,包括感受美、認識美、參與美、創造美、傳播美、享受美、評價美。此外,藝術教育還可以給受教育者快樂感,提高學習興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主導理念是為人服務。(2)教學內容的安排,主要包括六大方面:感受、認知、體驗、想象、表達、創作。(3)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可以囊括聆聽體驗、聯覺培養、體態律動、聲勢練習、內心歌唱、音樂讀寫、即興創作等。(4)教學課程設置上可以采用兩種類型,一種是分別以音樂、美術為主體的綜合課程,譬如幼兒音樂感能訓練課又或是幼兒聯覺培養訓練課;另一種是設置綜合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藝術課程。(5)教學評估應以學生感受與表達藝術情感的能力和人文藝術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標準,應在于以經驗性的藝術理解能力的評估標準,而不是在于對藝術知識的掌握和公共表演技能的評估標準。
2.就中小學階段藝術課程的整合而言,綜合藝術教學的開展首先應根據小學階段低年級、高年級、初中三個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心理特點,制訂完整的教學大綱,其中包括教學主題、教學目標、教學步驟、教學資源等的設計。小學低年級段的教學設計著重在培養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知覺能力,并且通過他們喜歡的游戲、童話、詩歌等載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各類藝術實踐活動,在培養良好的聽、唱習慣的同時,提升藝術表演能力,開闊藝術視野。相比于它們的特點,小學高年級段的教學設計無論在對音樂知識和藝術技能的要求上都更進一步,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創造性以及對多種藝術形式的感悟能力,如,剪紙藝術、音樂、舞蹈、文學以及學生對音樂或歌詞的自主創作,都繼承了“由點及面”的教學模式,“由淺入深”地將學生導入藝術的殿堂。初中年級段強調藝術要素的把握和文化歷史傳統的共鳴,著重提升編創及抽象能力的運用。因此,可以說基礎教育階段綜合藝術課程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和高尚的精神境界,這是藝術課程教育所追尋的,不僅追求學生的藝術能力和素養的綜合提升,還包括學生完整人格和健全心理的養成。
二、探索出適合基礎教育階段藝術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
要把握以下幾個特點:(1)通過音樂綜合其他學科,在保持各門學科本身特征的同時,有利于教學“由點及面”地展開。(2)改變枯燥的音樂和藝術知識以及技能的學習為主題性的教學,把學科知識和技能滲透到各類真實主題之中,保證了學習過程“由淺入深”的邏輯體系,學生在真實的主題活動中,不但有計劃地學習到了音樂知識和技能,更能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從更廣泛的視角促進學生整體素養的發展,包括藝術、人文和科學的素養。(3)教學還應該考慮到學校藝術教師的音樂和美術的學科背景,使綜合和學科特色得到巧妙結合,使之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三、藝術課程整合的實施離不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譬如:(1)對話式教學法。它是建立在教師和學生平等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的課堂對話,可以真正發現新的事物、想法,尋求師生教學中的共同意義。在頗多優秀的綜合藝術活動的課例中,幾乎每一個活動主題都滲透著對問題的交流、討論,彼此的溝通和傾聽。對話意在激發學生的思維和體驗,使教學活動向縱深方向發展。(2)想象與生成式教學法。它指教師給學生機會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興趣、需要豐富的想象和創造力,從而提出問題,教師因勢利導、把握時機,即興地展開教學,這是藝術課程整合后的一大特色。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調動了主動性,才能夠真正使教學立足于學生本身,立足于學生的所思所想。(3)合作與探究式教學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一直是我們課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而言,通過小組的合作、支持、溝通和交流,把他們從單一的個人活動中解放出來,置于更廣闊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通過與同伴、成人、周圍的環境和文化背景的交融,獲得良好的發展。(4)體驗與表現式教學。體驗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它主要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提出了以“感受、經歷”為指向的學習形式及有關的學習內容,是一種關注學生個體特征的學習方式。
正是在藝術課程整合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考查藝術教育本身只有在完整的、實踐性的藝術活動中才能夠讓學生感知、欣賞、表現和反思藝術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模仿和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是簡單的獲得、保護和再現,而是成為一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生通過已有的經驗獲取并建構新的知識,從而提升綜合藝術能力與素養,具體在實踐教學中觀察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譬如表現在:(1)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綜合藝術課程,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熱情得到根本的轉變,學生會變得樂于學習藝術課程,并樂于接受各種美好的藝術形式,積極主動參與到藝術教育活動中。整合后的藝術課程成了一個開發、對話、互動的過程,而學生自然沉醉其中,藝術學習能力在量變中得到積累。(2)藝術課程整合的教學思路在于不把藝術學科知識技能的學習擺在獨一無二的地位,而是把藝術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綜合到更廣闊的藝術能力培養的層面上,我們力求學生不僅學會綜合利用音樂、美術、戲劇和舞蹈等藝術知識和技能,還能真實地親近藝術、走進生活、親近自然、感受藝術的魅力,懂得通過自己的體驗表達和創造個性化的用藝術的手段來表現生活和環境,并且真正走入對藝術的審美過程,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成為對自身情感表達、人生思考、理想追求的有效方式,獲得人格和個性的陶冶和提升。
長久以來,藝術教育的很多功能都被忽略,通過實踐探索,賦予藝術教育以更豐富的內涵,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教育,應是一個關照學生個性價值和感性價值,關心學生個性化和創造性,促進學生整體發展并最終達成認識和情感互補、藝術與人性發展的統一體。
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整合方案的開發和運用是我們對藝術教育綜合性發展的一種嘗試,在這里我們傳遞了一種信息,即藝術修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而是學生通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通過對藝術課程教學整合實踐的探索,開發基礎教育階段綜合藝術教育模式,以提升學生在藝術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實踐參與能力,以致綜合藝術能力的培養,最終達成藝術和人性的共同發展,這是我們探究藝術課程整合化的原始初衷。
參考文獻:
[1]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2]曹理,繆裴言.新課程音樂教學案例選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曹理.音樂教學設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陳燮君,黃玉峰.現代教師讀本:藝術卷[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
[5]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
[6]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7]張淑珍.音樂新課程與學科素質培養[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8]張翁偉儀,馮笑嫻.課堂上的藝術綜合學習[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