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瑞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應重視該課程的實施程序和學生研究成果的評價兩個環節。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實施程序;評價
教育部修訂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甘肅省教育廳頒布的《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指導意見》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全體普通高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三個部分。而研究性學習,必修學分15分,所占比例最多。在研究性學習開展過程中,實施程序和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
一、實施程序
我校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分三個階段,按四個步驟進行。
(一)三個階段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首先,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通過開設講座、組織參觀等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
2.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問題以后,學生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內容包括: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建立資料室并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
3.表達和交流階段
學生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類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提倡多樣化,即撰寫實驗報告或采取開辯論會、
研討會、搞展板、出墻報、編刊物等方式,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
答辯。
(二)四個步驟
1.準備工作
(1)教師培訓。開學初,舉行指導教師培訓會,主要目標是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指導能力的提高。
(2)學生動員。開學初,召開學生大會,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價值。
(3)資源準備。包括人力資源、課程資源(圖書、資料)、物質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儀器)。
2.選題工作
(1)教師報題。各學科組定主題,每位教師提供1~2個研究課題報學校教科室。
(2)學生選題。學生根據學校公布的指導教師和課題開設目錄,選擇適合自己的指導教師及研究課題。
(3)確定課題。在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領導小組的指導下,由教科室組織各年級組和學科組負責人召開課題評審會,對每個小組的課題進行評審確定。
3.研究實施工作
(1)學校公布確定后的各小組課題及學生選課名單。
(2)各指導教師負責建立課題小組,推薦組長1名,記錄員1名,并指導小組制定、填寫《永昌一中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教師制訂、填寫《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工作計劃表》,撰寫指導
教案。
(3)學生按課題研究方案,自主開展研究活動。學習方式主要是小組合作研究,輔以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集體討論結合。
(4)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隨時記錄研究情況與各方面的收獲。此本由學生保管,指導教師定期檢查,作為平時評價的重要依據。
4.課題成果展示
(1)總結。在規定的學時內認真完成了研究課題,期末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填寫《研究性學習結題總結》,組長主持寫出1份該課題的研究成果交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整理后報送學校教科室。
(2)展示。每個小組成員依據課題研究的目標和特點,結合自己的特長,選擇恰當的成果表述形式,向指導教師提交1份個人成果或總結,指導教師整理后報送學校教科室。表述形式不拘,主要有各種類型的研究論文、調查報告、活動設計方案、實物模型、多媒體軟件等。
二、評價
(一)評價內容
1.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
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采納他人意見等。
2.學習和研究方法、技能掌握情況
如查閱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二)評價手段、方法
評價貫穿于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我校制訂的定量評價標準如下:
1.考勤(20分)。遲到1次扣1分;缺席1次扣3分。由指導教師負責評定。
2.表現(30分)?!氨憩F”主要指小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的態度情感、信念毅力、合作分享、交流表達等方面的表現。由指導教師與小組長協商評定。
3.成果(20分)。未提交成果者不得分。由指導教師負責評定。
綜合評價實行等級制:90分以上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60~79分為合格;59分以下為不合格。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