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聰
摘 要:新課改的背景下,學案導學模式幾乎成了參與課改學校的普遍追求,也成為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一種成功標志。這種將學案教學模式固化和死板的趨勢、盲目跟風的做法,勢必將影響教學質量,偏離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關鍵詞:學案導學;人文性;科學性
也許是因為國內幾所教學改革先進學校的影響,短短幾年內,學案教學或學案導學成為教學改革的一種時尚追求,“課改不談導學案,費盡心機亦枉然。”“優(yōu)課比賽不探究,學生再會也靠邊。”誠然學案教學符合當下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引導學生知識的生成與創(chuàng)造,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促進教師由“灌輸型”向“指導型”轉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點無可厚非,但是學案教學模式發(fā)展到今天,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結合本校的實際,把膚淺的看法與大家交流。
一、學案導學對當下課堂解釋不盡完善,缺少人文性
導學案的設置從出發(fā)點上看,側重于高效課堂的建設,何為高效?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立又要依據(jù)其對應的評價標準。而目前的評價標準依然是“兩條腿走路”,一條是課程標準,另一條是學業(yè)水平測試說明及高考考綱。也就是說很大程度上導學案的設計是依據(jù)考試說明要求設計的,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很好地應對當前的考試評價,符合當下的“高效”理念,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受到各方的肯定。但是對于思想政治課程而言,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不會因為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就能實現(xiàn)。它的達成需要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的綜合運用,需要教師的引領和示范,需要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需要學生通過實踐去體驗。學案教學顯然在這點上表現(xiàn)的不足。
二、學案編制缺乏科學性
1.學案設計等同于課本翻抄,或者同步練習
在學案的設計中,加強基礎知識的掌握,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是必須的,但是它不等于同步練習。導學案的終極目標無疑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教師對導學案的認識、編制、使用應該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那就是具體—粗放—無招勝有招,即在課堂改革的不同時期,隨著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導學案的編制形式應該有所變化。說得形象一些,導學案好比是拐杖,利用拐杖走路,并不是要它伴隨終生,而是盡快地丟掉拐杖達到健步如飛的目的。因此,把學案固定化、模式化,標準化,千篇一律地應用在每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中,陷入模式誤區(qū),就會偏離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2.學案教學未能很好地體現(xiàn)層次感
學生本身學習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導學案在使用的過程中不能體現(xiàn)學生的差異,不利于中等偏下的學生掌握課堂的內容,有很多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成為旁觀者,沒有參與到課堂中來,這也是一個小的欠缺。
3.學法缺位,成死穴
導學案多重視“學什么”的設計,而對“怎么學”普遍有所忽視。學法指導的缺位已經成了導學案的“死穴”。有些貌似學法指導的設計,其實,大多都是學習要求,真正從學的角度,與學生分享學習方法的指導少之又少。
4.容量超載,課難收
每節(jié)課的容量究竟多大才合適?這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從現(xiàn)狀看,容量超載是一個較為嚴重的現(xiàn)象。有些導學案的長度比教材還長,致使許多課堂都超時,無法達標。
另外,學校對各學科工作的指導檢查不考慮學科特點,采用一刀切的評價標準;整體獎懲機制不具體;學案編寫的時效性滯后都給授課帶來了困難。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不考慮學科知識特點,不結合學生實際,盲目跟風地去學導學模式,顯然是對教育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參考文獻:
張彬福.基礎教育課程.“學案導學法”的問題出在哪里,2012(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