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初中課改到現在已有好幾年了,對于大部分化學教師來說都是從用大綱、舊教材進行教學轉到用課程標準和新教材進行教學上來的。在這一過程中許多教師不能及時鉆研大綱與課程標準的區別,不認真研究新教材的知識體系與編寫意圖,導致在教學中“穿新鞋,走舊路”,加大了教學的難度,使新教材的作用很難發揮。
在“酸、堿、鹽”的教學上,課標與大綱相比,究竟這一部分知識在教學要求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大部分教師不清楚,有些教師還習慣用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對于鹽的教學,課標只限于食鹽、純堿、碳酸鈣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而有的教師把握不準,把硫酸鋇、氯化銀作為教學內容拓展;對于“酸、堿、鹽”的概念,課標不要求從電離的角度去定義,只要求區分具體的酸、堿、鹽即可,而加大了對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要求。
對于金屬物理性質的學習,人教版教材顯然希望引導學生掌握性質決定用途這一化學基本觀念。分析教材,我們不難發現:編者先引導學生進行用途的回憶,再與金屬物理性質相聯系,再設置相關問題供學生討論,從而掌握金屬物理性質,并建構相關化學觀念。對于該觀念的教學,有一點是編者費盡心思思考的問題,那就是避免觀念的絕對化。物質性質是決定物質用途的關鍵性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為了讓學生明確這一點,編者在“討論”欄目設置如下幾個典型問題讓學生討論: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么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為什么有的鐵制品如水龍頭等要鍍鉻?如果鍍金怎么樣?顯然在于讓學生明確價格、加工成本、美觀程度等都是制約物質用途的一個方面,只有引導學生進行這些方面的分析與討論、總結與提煉,才能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物質觀。
新教材的編寫具有非常典型的特點,新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個課題中都設置了一些欄目,如:“資料卡片”“討論”“化學技術社會”,“調查與研究”“探究”“學完本課你應該知道”。其目的是基于“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觀點,便于學生積極主動去完成知識的建構,也是把教師傳授的教材變革為學生主動學習型教材的標志。
所以說,不論課程改革怎么改同,鉆研課標,把握教材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現已進行了修訂,《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2012年版)已投入使用,我們要及時研究,領會新的要求,及時把握化學教學的方向,切實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