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美玉
摘 要:高中語文學習和高考考查中文言文都占了很大比重,而沒有實意的文言虛詞因抽象而令廣大師生頭疼不已。虛詞在文言句式中可以緩沖音節,可以表示語氣,有的承接遞進,有的連貫轉折,雖然沒有實際意義所指,但是缺少它們,句子就喪失語言功能。聯系教學實踐,對常見的文言虛詞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和總結。
關鍵詞:文言虛詞;認知規律;賓語前置;固定格式
虛詞和實詞一道共同構成完整的文言文句子,而其中的虛詞
不像實詞那樣有實際的意義指向,它們在句中起到一定的粘合、轉折、語氣緩沖等作用,讓學生感到抽象、不易捉摸。概括地講,虛詞涵蓋介詞、副詞、助詞、連詞、嘆詞等范疇,詞性不同在句型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各異,所以教學方法也不一而同。鑒于此,筆者從高中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對文言虛詞的學習認識進行以下總結和探索:首先要有針對性地拓展文言文閱讀,以此來培養語感,在確切的語境中體會虛詞的意義和功能,這樣形成的知識是系統的、能動的,如果單純地從工具書上去認知虛詞,那是割裂的、枯燥的、抽象難懂的。其次,認知虛詞要統攬全局,要隨文定義,注意結合上下文進行科學判斷。這里,我們分以下幾點對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指導大家學好虛詞進行討論與研究:
一、對稱孿生理解法
文言文中特別常見句式結構類似或相同的句式形成駢句和對偶,這樣的句子句式對稱,有似孿生,上下聯句對應位置上的詞語是一樣的。這樣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上下聯句來整體理解句中的虛詞用法,通過相互驗證和推理掌握疑難虛詞所表達的功能和意義。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和蘇學士《前赤壁賦》中“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中的“以”與“而”處于相同位置,我們從整體理解聯句的意思,就可以推斷“以”也是和“而”一樣,表修飾做連詞。可見,在文言虛詞學習中,我們不能拆分隔離,一定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上下文表達的意思,尤其是上下聯句的,我們就可以根據對稱孿生理解法,來推理對應虛詞的作用。只有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引導和鼓勵學生去總結規律,鼓勵自主學習和探索,進而對虛詞有更為明確的認識。
二、固定句式建模法
文言文和白話文不同,其有許多特定的結構,而虛詞往往是構成這些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所以,我們就可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注意積累一些特殊句式,進行知識積累和句式建模,這樣在以后遇到類似句式時,我們就可以對其中的虛詞進行對照理解,提升虛詞理解能力。
1.虛詞特定結構分析
高中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有18個,但是文言文中常見的還會有一些拓展,所以我們就不拘一格,只從句式模型上進行舉例討
論:文言文中表被動的虛詞有“于”“見”“為”等;認識虛詞引導的倒裝句,還要注意一些其他固定格式,如文言文中常用“是以”做“以是”的倒裝來表示“因為這”,類似的還有用“無以”表“用來……的”;還有用“其……,之謂也”這樣固定格式來表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等等不勝枚舉。
教學實踐中,我們將一些特殊結構進行歸納和總結,就可以舉一反三,形成知識脈絡,提升理解能力。實際上,虛詞雖然沒有詞義,但是語法功能很強大,如果我們不進行梳理,只是散漫地一個個學習,那將無法將知識系統化,無法完成知識遷移,生成能力。
2.虛詞特定句型歸納
文言句式雖然簡練扼要,朗朗上口,但是其句式有規可循,而恰恰是虛詞發揮了很大的語法功能。如果我們不系統地整理,將無法捉摸虛詞的行蹤。所以我們可通過虛詞這個標識來學習各種句式。我們常用虛詞來表示的語句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其中倒裝句子還分為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主謂倒裝等。這些句子的特殊結構形式往往與虛詞的用法存在關聯。例如,悵恨久之。(《陳涉世家》)這句話省略了主語,“久”是個時間詞,作謂語的補語,而補語之后的“之”就是句子中可有可無的存在了,因此可以通過句子結構的劃分來確定,這句話中的“之”字可以不譯。再如,虛詞在句子中作賓語前置的標識,如,“是”(如“馬首是瞻”),“之”(如“夫晉,何厭之有?”)等。文言文中特別常見類似的句子,我們都可以按這個模式來理解虛詞的意義和句子的含義,類似的句型有:唯利是圖、如何是好、何陋之有、何罪之有……
從這些語言現狀可以看出,對于虛詞的用法總結和教學,教師必須借助句子結構的講解,教師可以在進行句子結構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虛詞理解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文言文的其他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虛詞的功能。
三、總結練習,形成能力
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邊學邊引導學生進行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比較總結,然后進行有針對的教學訓練,讓大家遷移知識生成技能,形成知識脈絡,拓展學生的知識量。總結加練習的記憶方式能讓學生有效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形成知識考查和
運用能力。如“之”這個文言虛詞是我們最常見的,我們就可以對其總結如下:
1.用作代詞
嚴格來說,做代詞不算虛詞的范疇,但是為了區分,這里也做對比和理解,此時通常出現在動詞后面,作賓語。《愚公移山》中的“操蛇之神聞之”的第二個“之”就是這個意思。
2.用作助詞
這個以虛詞出現的方式比較常見,相當于“的”,上例中的第一個“之”字就是這種情況。
3.表示特殊語句
如,A“宋何罪之有?”中的“之”就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緩沖語氣沒有實意;B“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中的“之”在主謂之間緩沖語氣無實義。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大家相互舉例總結,然后對比、區分,有助于形成系統化的知識脈絡,也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自我總結、不斷積累、不斷運用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習習慣。
上文是筆者從一線語文教學中對引導高中生認知文言虛詞的用法的方法和技巧。總之,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認知出發,對虛詞進行合理的梳理和歸納,通過語感培養、句型建模等方式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的學習和探索,最終遷移知識、生成
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慶和.高考常見文言虛詞大總結[N].新語文學習:高中版,2007(04).
[2]智華碧.高中文言虛詞歸類及意義歸納[J].教育教學論壇,2012(12).
[3]臧季師.文言文教學中的“虛”“實”之道[J].學苑教育,2011(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