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摘 要:新課標版本下的《項脊軒志》被收錄在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單元旨要是“文無定格,貴在鮮活”,更側重于文本形象所帶來的情感體驗。不僅要帶給學生審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共鳴和啟發。因此,不僅僅是一種怎樣的“情”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多維構建,知人論世,體會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實感。
關鍵詞:愛;回首;悲情
《項脊軒志》是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那么,震川先生要抒發的是怎樣一種“情”呢?課標前的《教師用書》分析得很明確: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相關的家庭瑣事和人事變遷,表達人物在三世變遷后的感慨以及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新課標版本下的《項脊軒志》被收錄在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單元旨要是“文無定格,貴在鮮活”,更側重于文本形象所帶來的情感體驗。不僅要帶給學生審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共鳴和啟發。因此,不僅僅是一種怎樣的“情”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多維構建,知人論世,體會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實感。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一個最柔軟的角落,那便是愛的國度。身在項脊軒的歸有光曾經徜徉在這愛的國度里:夜起誦《孝經》時無盡的溫暖,祭掛族譜時眼前的光亮,低眉耳語時暈開的笑顏……當愛的影像在生活小事和平凡場景中明晰起來的時候,驀然回首,那已是一個個關于愛的回憶。歸有光深愛著這一個個回憶。因為在這些記憶的光芒里,有著深愛著他的人和他更為深愛著的人。而那曾經觸手可及的溫度卻早已轉到時光的背后,留下來的是那揮之不去的,卻又無法言說的傷痛。
所以,因為愛,回首;因為愛,傷悲。
課標下,重拾《項脊軒志》:以愛之名,再回首,書悲情。
站在原地的愛——悲之觴
在希臘神話里,該亞是大地之母。當地之子戰敗的時候,他們會趴伏下身子,親吻大地,從該亞那里汲取力量。那是一種怎樣的力量??!極其溫柔,卻蘊含著無堅不摧的力量。這也便是母愛的力量。但母愛對于歸有光來說是模糊的。他已記不起母親的樣子了,母親離開歸有光太久了。那時的歸有光只有八歲,而他的母親也只有二十五歲。
歸有光的母親為多子女所累,而她卻在繁瑣的生活中堅強地站了起來,支撐著家庭的生計。
歸有光的母親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為沒落的家族、貧瘠的庭院撐起一方綠蔭,而在這方綠蔭庇護的世界中,唯獨沒有她自己。在希臘神話里,母親是大地;在中國傳說里,母親是河流。不管是大地還是河流,都滋潤過太多的綠葉,負載過太多的白帆,而作為她們自身,只是艱苦卓絕的付出和養育。
歸有光是母親的長子,是母親的驕傲、家族的希望。小小的有光依戀著母親,天陰雨濕,仍不肯留宿學堂。而母親也記掛著他。夜半醒來,仍不忘催促孩兒溫書。那一刻,母親應該是幸福的,小有光是母親艱難前行中的光亮;那一刻,小有光是豪邁的,終有一天他會實現書中的宏愿。而母親卻沒能守護著自己心愛的孩子,待到學成之時。一年之后,母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結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雖然母親為多子女而苦,為家庭所累,但她依然深愛著她的孩子們,為他們奉獻著一切,直到性命驟然而逝。
逐漸成長起來的歸有光是寂寞的,敏感的。十年的時間,束發讀書軒中的歸有光似乎已經習慣了沒有母親陪伴的日子。書聲從俯昂有致的身影后面飄逸下來,清朗的韻律,和著三五之夜的月光,流瀉到寂靜無人的角落,流淌在淡薄朦朧的世界里,那樣純凈、悠然。
而母親的訊息如風過門環,敲擊著歸有光的心。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余泣,嫗
亦泣。
通過轉述,為兒女每一聲哭泣所牽動的慈母的樣子出現在少年歸有光的眼前。那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沉淀著一顆母親的心,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女的風吹草動,會凝聚成
疾風驟雨降臨在母親的心靈。當我們跋涉在人間的時候,母親的心追隨著我們,感應著我們,承載著我們的痛苦,分擔著我們的憂愁?!庇啄陠誓傅淖髡咧荒軓乃说难哉Z中增加對母親的了解,同時也讓他意識到與母親相處的短暫、母愛的失落以及母親生命歷程的轉瞬即逝的哀傷。
那一處老地方,那一個老場景,凝結著的是母親寄放在原地的愛。歸有光是母親心頭永遠舍不得的痛,母親是歸有光心上永遠解不開的結。一段悲傷的終止,卻又是另一段悲傷的開始。
立在桌角的愛——悲之切
幼年時母愛的失落,仍會讓少年歸有光內心隱隱作痛,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痛楚,讓他加深了對“家”的理解。因此,“項脊軒”既有追思懷遠之情,又有“脊梁”挺立之志。盡管舊南閣子狹小昏暗,但是經過作者的一番修葺,明亮暢然起來。修葺起來的,難道只是作者的小書房嗎?還應該有一顆蟾宮折桂的心。“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傳統文人寒窗苦讀的目標。然而,這樣的目標能在破敗的家道環境中實現嗎?
歸氏家族本是鐘鳴鼎食之家,無奈家道中落。在《項脊軒志》中也有對這一家庭環境的記述:“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弊髡吡攘葦倒P,淡然而平靜地記錄著環境的改變,家族的變遷。那一片無序和破敗的景象仿佛靜止在文字里,卻依然掩蓋不住文字背后的無奈與悲涼。家族成員的冷漠和融氛圍的破碎,再一次考驗著一顆年少的心。竹葉聲聲,蘭桂無語,在一片光影交錯的世界里,作者在找尋著方向。
“吾家讀書久不效”,是祖母歷經滄桑后的內心的悲涼?!皟褐?,則可待乎”,是少年時的歸有光重新燃起祖母內心日漸干涸的希望。持象笏而至的祖母又給了在項脊軒中苦讀的歸有光重振家風,光耀門楣的勇氣。
“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是疼愛,“兒之成,則可待乎!”是期望,“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是信任,歸有光堅定了前行的方向。
而今,當年老祖母拿過來的象笏還放在桌角,而老祖母卻永遠地離開了歸有光。瞻顧遺跡,那份疼愛,那份信任,那份期望,讓歸有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長號不自禁。
愛之深,悲之切;情之至,行之堅!
種在樹上的愛——悲之深
歸有光二十三歲那年與妻子魏氏成親。這樁婚事是母親生前為歸有光定下來的。“如何讓我遇見你,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泵恳粋€女子都對自己的婚姻報有無限的期許。魏氏是幸運的,在她最美麗的時刻,遇到了歸有光。歸有光也同樣是幸運的,仿佛是母親在冥冥之中對孩兒的補償。妻子的到來,給歸有光的單調生活增添了無盡
色彩。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平實的話語卻隱藏不住妻子內心的喜悅與滿足。閣子里的那個人是妻子引以為自豪的如意郎君。這也給不得志的歸有光極大的鼓舞。賢淑乖巧的妻子走進了歸有光的內心世界,融入了歸有光的書齋生活,成了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妻子的愛,圈出了一片寧靜的港灣,讓不得志的歸有光重拾溫暖,再次揚起風帆。
然而,命運又一次將他深愛的人奪走。歸有光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捌浜罅辏崞匏?,室壞不修?!痹僖部床坏狡拮訂枌W時,崇拜和喜悅的樣子;再也聽不到妻子省親后,自豪與滿足的話語。歸有光離不開妻子,因為妻子已是歸有光生命的一部分?!笆覊牟恍蕖笔桥屡鲇|到破碎了一地的記憶嗎?還是因為那心底永遠縫合不了的裂痕。妻子的離開,讓歸有光的內心不堪重負。
“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昔日夫妻共同生活的項脊軒已被重新修葺。沒有妻子陪伴的生活又該怎樣繼續?
想想妻子種這棵樹時的情景吧!她種的不僅僅是一棵樹,而是對丈夫甜蜜的愛。而今,歸有光站在亭亭的樹下,早已辨不出是樹影還是人影。如蓋的樹下,妻子為歸有光撐起一把天然的傘,為丈夫遮蔽住外邊的風雨,但卻遮不住歸有光落向心底的眼淚。
已過而立之年的歸有光,屢試不第,歷經了很多的仕途坎坷,他的心靈已經被種種辛酸和苦痛折磨得傷痕累累。感情的表達不再如十八歲那樣外露,而是一種而立之年歷經坎坷之后的含蓄和深沉。那段飽含溫情的往事,溫馨甜美,卻也飽藏著深深的傷痛?!笆晟纼擅C#凰剂?,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情有多深,痛有多深。
沉思往事細思量,當時只道是尋常往事如夢,徹痛心扉!“曾經在幽暗往復中追問,才知道平淡從容是最真?!?/p>
歸有光目睹了家族的變遷。破敗的環境,復雜的心理,很容易使年少的他在殘燈寒舍的暗夜里,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個關于母親的小細節,在這個時候都會讓人淚流滿面。
寒窗苦讀無人問,一朝封侯天下知。家道中落的痛苦、光耀門楣的責任、艱難度日的壓力,讓歸有光意識到肩上的重擔。軒中苦讀,只為找尋方向。祖母的舉動帶給歸有光心靈上的震動。是飽經滄桑的老祖母的信任給了歸有光繼續前行的動力,使歸有光堅定了“學而優則仕”的方向。瞻顧遺跡,感慨尤深。
而立之年,窮途末路之上,既找不到來路,又找不到出路。紅袖添香伴讀書的脈脈溫情便顯得格外溫馨。再回首,是妻子的溫情解開了沒落文人的惆悵,妻子用自己的深情鑄就了愛的避風港。簡單的敘述,總會讓人十分愉悅,卻又萬分悲痛。
歲月從歸有光的身邊偷走了很多的東西,卻將最珍貴的回憶留在了項脊軒里。那是一份份有關愛的回憶。沒有豪言壯語的堆砌,沒有轟轟烈烈的場景,只是平平淡淡,真真切切,卻也飽有化不開的濃情。正所謂:項脊軒見往事,平平淡淡;枇杷樹續前緣,真真切切。
能把生命偷走的是歲月,但能把生活守住的是我們自己。后來,歸有光開始了他的浮沉宦海之旅,很少回項脊軒了,但項脊軒卻從未與他分離過。因為項脊軒不只在一個老地方,在幾段文字里,最重要的是它在作者的心里。
有關項脊軒的回首,是以愛的名義,抒發人世莫測的悲情。
參考文獻:
[1]史建筑.立足文本 讀寫交融:項脊軒志教學與反思.語文教學通訊,2005(12).
[2]歸有光.《項脊軒志》細讀.名作欣賞,2005(0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