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瀾
摘 要:由信息技術與化學探究能力的關系、學生目前探究能力現狀的提出,分別從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提問能力、猜想與假設能力、設計與制作能力、實施實驗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合作與探究能力、解釋與結論能力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促進;探究能力;提高
現代社會信息萬變,知識更新迅猛,挑戰與機遇并存,人的素質要求面臨著嚴峻挑戰。作為一名中學化學教師理應順應時代潮流,在教好書、育好人的基礎上,更多地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促進探究能力的提高,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本文就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化學探究能力的提高談幾點看法。
一、信息技術與化學探究能力
1.什么是探究能力
探究是教學的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學內容、科學方法和科研能力。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探究是中學化學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和目標。而探究能力是探尋研究未知或者已知事物的能力,在化學中探究能力包括提出問題能力、猜想與假設能力、制訂計劃能力、實施實驗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解釋結論能
力等。
2.信息技術與化學探究能力
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毙畔⒓夹g重要性尤為突顯。與此同時也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如何通過學科滲透,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探究學習,提高學生探究能力,以不可避免地擺在我們面前。
運用信息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學生認識的時空限制,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使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系統參與信息的收集過程,形成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更好地發揮學生思維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激發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學生探究
能力。
3.目前學生化學探究能力的現狀
(1)“問題少”
相當多的高中生羞于開口提問題,沒問題可問。而對老師的引導、提問也無言以對。要求學生提出問題,但也是敷衍地提些基本題或翻開練習本隨意指一題目,最多的是問:“老師這題怎么做?”根本毫無針對性。
(2)“想法少”
化學知識多是由實驗探索、提煉出來的結論,不可能逐一驗證。也有一些是先提出猜想,再加以論證而得出的。追隨著先人的腳步,引導學生提出假設、猜想,可是大部分學生思想仍打不開,腦筋打結或是有點“朽”或是有點“懶”,沒了想法,無假設意識,有些可能在老師的提示下才被動地想,主動性差。
(3)“動手少”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重在動手操作。而現在學生動手能力參差不齊,原因諸多。課程設置因素——高中化學課程中,沒有學生分組實驗的安排;社會因素——對化學不夠重視,只在高二進行會考實驗考查,對實驗要求低;個體因素——片面認為化學反應會有危險,常與毒、險聯系在一起,往往是“眼觀手不動”。
(4)“交流少”
化學課上因理科性質特點,學生習慣于“喂、填”的方式學習,交流、溝通少,也有些學生若發現問題就馬上叫老師,想從老師那里直接得到解釋與答案。這樣缺乏同伴的互助、交流、討論,歸納總結能力更是弱之又弱。
二、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化學探究能力提高
1.信息技術是促進化學探究能力提高的“催化劑”
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喜愛遠勝過在課堂上讀書學習,若教師能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通過“愛屋及烏”的方法,以信息技術為“催化劑”,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化學探究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1)化“被動”為“主動”,提高提出問題的能力
學生對“信息技術”略知一二,并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而對于化學,從初三才學起,初中淺薄、高中深難,學生多數是“想愛化學卻力不從心”。高中生已有一定的思維方式,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若能利用信息技術的新、奇作為化學學習的輔助手段,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有關化學的熱點問題,如,食品添加劑、水質污染、汽車內飾等,指導他們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從中發現與課堂學習有關的內容進行探究。例如,學生在網絡上看到有關“甘肅平涼牛奶亞硝酸鹽中毒事件”時,會在學習硝酸相關性質時提出有關問題,尤其是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化學成分區別、化學性質差異,從而產生探究的欲望,提高發現問題能力。
同時,化學作為理科學科,與數字、模型、實驗相伴,要求嚴謹、理性、有效。高中生還未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變,但學習總離不開學習樂趣,樂學才會好學。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通過錄像、視頻,生動的畫面、真實的場景和形象的模擬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豐富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掌握。例如,高中《必修二》中有機化學乙醇的學習,雖然大家對于酒精有所知,但要與化學名稱乙醇聯系在一起,從分子結構到化學性質學習,學生感到太枯燥、太“理科化”??梢峭ㄟ^視頻展示,從古詩詞入手,到酒駕酒精測試,激發學生對乙醇分子結構型、化學鍵斷鍵位置的學習就感性的多,學生不自覺地從想知道,到提出問題,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地探索知識。
(2)化“抽象”為“具體”,提高猜想與假設能力
從宏觀世界看微觀變化,利用Flash、仿真化學實驗室、分子模擬等把靜態圖示轉變為動態圖示,把微觀粒子宏觀呈現,把抽象的空間轉變為具體化、立體化、形象化,增強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例如,高中《化學原理》原電池這一節,重點、難點是讓學生了解電子移動、溶液中離子移動方向,掌握原電池工作原理。這些內容很抽象,電子、離子都是微觀粒子,光靠老師敘述,學生理解也很困難。即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可大多數學生理解起來感到吃力。學生會七嘴八舌地討論、假想電子如何移動,銅片上生成的氣體是什么。為了化解這一難點,利用微機模擬原電池所形成的閉合回路,通過電子轉移的流動過程和聲響,及兩極不同顏色的Zn2+離解,H+析出標示出內外電路所構成的閉合回路,使學生認識原電池本質;最后利用錄像播放不同新型原電池的工作情況,使學生看到“微觀世界”和化學變化中氧化還原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間的局限性,開闊了學生的宏觀視野,強化了直觀效果,讓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得以論證,使學生最終形成對原電池比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這要比老師費心口舌地講解強多了。
(3)讓“捕捉”激發“思維”,提高設計與制作能力
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對物質的性質探究、物質的鑒別等,要在學生動手實驗前進行,這是很關鍵的。
要培養、提高學生設計與制作能力,更多的是來自教學上的積累。然而,僅限于課程、課堂是不完整的。學生的各類創意、靈感更多的是來自科技類活動、社團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激發,來自學生的社會活動。如何及時捕捉、提升學生轉瞬即逝的創意靈感?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網絡探究,校園學習—家庭探究—社會學習多方位的學習形式。通過網絡這樣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師生共同建立博客,將最新的信息、熱點問題、前沿科技等及時在網上搜集整理、發布,實現信息的分享。這不僅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師生間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使學生從設計思維拓展到制作實踐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展現。
2.信息技術是促進化學探究能力提高的“助燃劑”
信息技術有助于學生提高化學學習效率,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表達化學探究成果的質量。它讓交流變得便捷、靈活;讓表達變得更順暢、直接;讓探究變得更深入、開放。
(1)“心動”與“行動”,提高實施實驗能力
學生很喜歡化學實驗,如夢幻般的顏色變化、如魔幻般生成新的物質,物質的變化有趣,透著神秘。教師多以演示實驗進行講解、探究物質的性質,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無法讓學生清晰地觀察。在實際教學中,除了教師示范外,也讓學生實際行動,上講臺來操作。還要顧及全班學生的學習,引燃學生探究能力進一步提高,我發現應用攝像技術會達到更好的效果。選用高清攝像頭,調整好焦距,選擇好視角,控制好周圍光線的影響,可在投影幕上獲得相當不錯的視頻圖像,效果甚至好過網上下載的許多教學錄像片。學生看明白了,動手過程在全程“直播”下,加上教師的講解,探究的積極性增強,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化學探究的能力。
(2)“傳統”與“現代”結合,提高表達與交流能力
高中教學中不少教師有這樣的體會:提出問題,教室里鴉雀無聲;請學生站起來回答,要么不吭聲,要么無法準確、簡要表達清楚;讓學生進行交流,多數學生只聽,或是不吱聲、或是沒有自己的意見,只想聽別人的觀點。學生學業交流大多局限于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而對知識學習中的交流卻很少,如何提高表達交流能力?
我們可以用傳統的對話式表達,也可以用信息技術式表達,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口頭的表達,又要重視書面的表達;既要重視傳統的表達,又要重視現代化的表達,讓學生在電子時代的交流方式更豐富。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實現知識的建構。因此,學生在實驗操作、學習知識過程中,利用網絡技術、微信群、QQ群、電子郵件等開展學習,實現網上表達、交流,讓面對面不敢說的大膽說出來,展示了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所思、所疑、所獲,還可以利用班里的計算機建立專屬文件夾或建立個人博客、班集體主頁,與其他師生就感興趣的探究問題做更深入、廣泛的交流。
(3)在“做”中學,提高合作與探究能力
學習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參與獲得新知。對知識的探究是要通過觀察、調查、制作、收集、實驗等活動,自己尋求答案。不同年級的探究能力不同,如,初中年級剛涉及化學的學習,要想提高探究能力,完成探究活動,可通過報刊、網絡等收集資料進行簡單的數據說明,不局限于教材;高中年級則可用探究實驗室,在實驗操作中,運用信息技術,應用軟件勾畫不同曲線、列表等進行數據分析。例如,高中學習溶液酸、堿性,要測溶液的pH,傳統教學只是簡單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液于廣泛pH試紙上,與比色卡進行對照,只能大致了解溶液的酸、堿性,而酸、堿性強弱卻區分不明顯。進一步探究影響pH因素時,那傳統實驗中的操作繁瑣、pH試紙消耗大、現象不清等,都不利于學生的探究。而借助探究室,六人一組,分工合作。通過電腦、軟件、感應棒進行數據傳遞、分析,不同溫度、濃度的改變,在電腦顯示屏中時時呈現pH變化曲線圖,學生一目了然,這是普通實驗無法比擬的。而在探究過程中,教師的角色除了“導演”,也要善于當配角,將自己融入每一個小組中,與學生共同完成探究任務,促使學生在做、學之中提高探究能力。
(4)合理應用媒體,提高解釋與結論能力
解釋與結論是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解釋與結論的得出,需要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科學方法得出。通常,我們在教學中利用文字、圖表、反應機理等進行解釋,得出結論。這樣的過程,學生有參與,但涉及面不廣,不少學生是等著老師告訴結論,顯然無法提高學生的解釋與結論能力。若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討論,再利用實物投影儀或多媒體展示探究過程及探究成果,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科學的檢索方法及時地找到相關的內容支持自己的結論或解釋,既豐富了結論依據、增強了可視性,又體會數字化學習的魅力。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交流、生生合作還有利于形成融洽的教學氛圍。在探究過程中或探究后興趣的延續,師生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電子郵箱等進行充分的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開放言論的環境中,學生更大膽地解釋,更自信地得出結論,能力提升也在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
[1]覃維昆.攝像頭在輔助電子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7(05):93.
[2]韓萍.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化學探究能力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2(35):148.
[3]楊遠瓊.立足科學探究,整合教學媒體[C].北京: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200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