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花
小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對一些事情往往是三分鐘熱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工作重點應放在如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語文的情感,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談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的一些體會。
一、充分發揮學生愛玩的天性,寓教于樂
傳統課堂教學,多為一筆一板一嘴的教學模式,長時間面對這樣單調的模式,即便是再好的板書,再精彩的講解,學生也會產生感官疲勞,注意力開始分散,產生走神、做小動作等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游戲、小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樣不但可以讓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教學上來,這些愉悅的小游戲、小活動,還可以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從而愛上語文課。另外,還可以留課外作業,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編自導小劇本,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充分發揮學生好奇的天性,寓教于奇
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而具有懸疑性質的故事,不僅能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還能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課文內容,提供種種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個過程,不僅讓學生專心去閱讀了課文,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細心,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也達到了很好地培養學生興趣的作用。
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們可以這樣來導入課文:“同學們,生活在陽光下的我們是非常幸福的,但是,你們知道為什么有一個小女孩,年齡跟我們差不多,卻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光著腳丫,冒著刺骨的寒風,在大街上賣火柴呢?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巧妙的懸念,讓學生產生了種種遐想,學生帶著疑問,開始進行本文的學習。
三、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寓教于疑
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是鍛煉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我們可以試著用多種方式去進行,很快也會找到答案,但是,發現一個問題,提出一個問題,卻比解決問題要難得多。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也讓他們更喜歡上語文課,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運用各種可以運用的辦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