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飛
摘 要:有專家在總結選修課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時說:“理想的課程方案與實施中存在差異;教材穿新鞋,考試走老路;選修變必修。”在筆者開展《論語》鑒賞活動課時,幾個問題一直糾集在筆者的大腦中:將《論語》肢解成字、詞、句,是否有利于學生?(我們經常在談是否有利于“教學”,其實更多還是關注考試成績)學生有限的人生積淀能否在有限的所謂“課時”內完成真正意義上領悟?學習(暫時也只能用“學習”)效果如何去評估?采用的評估方式是否與學習前設置目標的精神內涵一脈相承?我們更多地會去關注學的內容是否可以成為考的內容,但有沒有考慮,評價手段背后的制定理念及呈現形式是否與起初的“教學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相背離?教師該如何避免在引導學生理解領悟的同時不會滑入“越俎代庖”的深淵?該如何處理《論語》教學后,“效應”的當下與未來的問題?
關鍵詞:論語;鑒賞;營養心靈
一、對幾個問題的思考
1.“給學生”——教育的對象是“人”
這里的“學生”,不是學生文言文成績的省略,而是一個對“人的人格、文化、創造力”有完整性追求的獨立個體;這里的“給”,不是給文言文成績一個交代,而是給學生靈魂的一次洗滌。這也符合課程的核心目標——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師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并要結合實際作適當的深化。
因此,筆者在開展“《論語》鑒賞活動”之初,就力求擺脫課堂文言文教學的影響,首先,讓學生自己明白“我究竟懂多少”,而不是告訴學生“老師可以給你多少”。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教師通常只負責傳授給學生考試會考或可能考的知識,“學生懂多少”也僅僅停留在“懂多少與考試有關的知識上”。至此,競爭工具、行為目標、知識點、重復操練、標準與統計數字,當這些貌似強大、科學的東西在課程領域橫行時,我們唯獨看不到神話、愿景、想象與故事,課程領域因此而“死亡”(dead,休伯納的名言)。“給學生”不應該僅是知識,更是在課堂上給學生體驗儒家博大精深的機會,一個純粹精神上的遨游。
2.“一顆”——教育的內容要精挑細選
“一顆”,意味著不求量大,需精挑細選。初中的《論語四則》已不能滿足高中生的精神需求,選擇能夠開啟學生智慧與心靈大門的經典篇目勢在必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文化論著,重在領會精神,抓住重點,對其中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進行討論,不必面面俱到。”這里的“一顆”,筆者認為,大可不必就一則或幾則語錄進行深究,這里的“一顆”應該是“特效藥”,應該“專病專治”,不必“五味雜陳”,“一顆”就是一個話題,改變以往《論語》學習的“多而雜”的局面,走系統話題的新路,這也符合新課標對學生建立系統知識體系和提高探究能力的要求。當然,對于《論語》中個別重要的篇目,我們還是要深究深挖的。
3.“營養心靈”——教育的目的是喚醒靈魂
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心靈的喚醒”,教育的目的是從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創造力、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教育過程不僅要從外部解放成長者,而且要解放成長者內部的力量,喚醒人靈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盡管對教育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但學生通常還是做練習、記誦教科書,學校中沒有給心靈留下多少位置。盡管許多科目都有心靈的特質,比如,藝術在許多方面都有助于心靈的發展,但通常在教育計劃中都是邊緣化的一部分,有時甚至被完全從課程中剔除出去。《論語》鑒賞活動課程的學習注重的就是閱讀過程中自己的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正如古人所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從一線教師的實際水平看,對于《論語》,從字面上進行處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就在于,有很多教師也只能和只愿做字面處理,這有客觀存在的原因,比如,課時的限制,應試壓力,能力水平;也有主觀原因,根本仍然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忽視人文性。豈不知,貌似將《論語》篇目做了“條分縷析”的解釋,學生好像也熟背了,我們教師就簡單地認為學生“學會了”,教學目標達成了。
4.“膠囊”——教育的手法要翻新
中國有句話叫做“良藥苦口利于病”,倘若藥苦不堪言,即使再有效,病人也未必肯入口。而膠囊的特點就是將苦口之藥用纖維、明膠等物進行包裹,使之便于吞服,這樣既不浪費藥物,又提高了藥效。對大多數學生而言,《論語》就像那苦藥一般,學生也知道《論語》是經典,也知道《論語》可以“營養心靈”,也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俗語,可是由于釋義較難、年代久遠、缺少生活體驗等原因,學生普遍感到力不從心,如同一個孩子生病時不愿吃下苦藥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必要對《論語》的鑒賞活動課進行包裝,用“膠囊”將之包裹,使學生愿意“吞服”。
另外,巧妙地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允許學生提出不同觀點,參與辯論,哪怕爭得面紅耳赤;適時穿插小故事,豐富課堂內容等等,都是將《論語》這片“苦藥”用“膠囊”包裝的有效方式。
5.“緩釋”——教育的作用要持續
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
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期,生理變化大,同時他們的觀念、性格、情感等,又正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不穩定的特點,對《論語》的學習和鑒賞,決不能只注重一時一地,不但要注重當下,更要考慮未來。在此,筆者借用“緩釋”一詞,表明《論語》的學習要具有延時性,保證學生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時時刻刻都能從《論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這個過程其實是以上四個方面最終的顯現過程,任何教育的
目的都是要對人的成長起積極作用,《論語》的學習不僅僅是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也不僅僅是對正處于成長期的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更是對學生走向社會后,在家庭、事業、愛情中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第一次深入研討、鑒賞《論語》時,就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必須積極引領好學生進入《論語》的世界,深入地去體會,去揣摩,讓《論語》中那些指引我們在人生各個方面積極進步的名言能夠給學生以最深刻的感觸,從中汲取足夠的營養,在今后的人生歲月,用自己不斷積累的人生經驗去進一步詮釋和體會《論語》的博大精深,從而對自己的一生都起到積極的、長久的指導作用。
二、總結反思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深感在應試教育壓力依然不減的今天,《論語》教學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在學生、家長和一部分教師眼里有點“遠水救不了近火”的味道。因此,如何真真切切地影響學生,由一門課程真正轉化成學生的內在修養,是當下每一個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學習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不能總是告訴學生“老祖宗就是好”,因為一本《論語》還不能算作一門課程,這就需要專家和教師必須從學生身心特點、課程開發的要求、課堂教學等多個方面充分挖掘《論語》的課程價值。《論語》歷經千年的流傳,必有它自身存在的巨大價值,在當今傳統文化舉步維艱的時候,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有義務去承擔起振興國學、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參考文獻:
[1]周平安.高中語文選修課程體驗性學習目標芻議.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12).
[2]鐘啟泉,安桂清.課程靈性與人格建構.全球教育展望,2006(01).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