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摘 要:熱愛學生,不歧視學困生,優化學困生的心理環境;掌握學困生特點,因人施教;對學困生采用鼓勵措施,多表揚,少批評;給學困生提供一些特殊的環境,促使他們學習。
關鍵詞:不歧視;多表揚;少批評;因人施教
不管是過去、現在,乃至未來,學困生是學校教育中客觀存在的,學困生的優化工作一直是學校教育中探討的一個課題,本人在長期的教學中得到一些啟發,至此提出,與同仁商榷。
一、熱愛學生,不歧視學困生,優化學困生的心理環境
中國目前的教育總趨勢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分數仍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好壞的尺度。要想優化學困生,首先要做的就是熱愛學生,不歧視學困生,由此激起的情感、期待、激勵,對學困生的學習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往往成為學困生學習的動力,“親其師,而信其道”嘛??梢妰灮瘜W困生的心理環境尤其重要。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二、掌握學困生特點,因人施教
古人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不善教者使人厭其學而疾其師”,教師應“善教”。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子路和冉求向他提出“聽到了是否就干起來”的同樣問題,孔子作出了相反的答案。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說冉求謙讓,退縮,所以給他壯膽,鼓勵他前進;子略膽大好聲,所以壓壓他,要求他克制。因此,教育者要想選擇最適當的方法,必須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的表現有一個深刻的了解。現代教育學家都主張教學中實行個體指導,他們認為教學不應以中等程度的學生為目標,應以全班每一個學生為目標,是全班教學與分組教學、個別教學實行最優的結合。由于人存在著氣質、性格等個別差異,采取不同的措施,因人施教。學困生各不相同,教師教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學困生成績落后,有的是因為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牢;有的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對于前者應補好基礎,對于后者應著重培養學困生必要的心理品質。而對于個別學困生因智力發展而影響成績的,則應遵循由慢到快的方法,因材施教。
三、對學困生采用鼓勵措施,多表揚,少批評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當學生發現他的學習受到獎勵的時候,他很可能對這個特定的學習任務花更多的時間。相反,如果在學習上受到挫折,他必然會減少他致力學習的時間。如果學習任務對他來說是太痛苦的話,他遲早會放棄這一任務。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這一理論是正確的。對學困生應多表揚,保持其心理健康,使學困生充滿信心地去學,對其學習成績的提高影響較大。反之他們會破罐子破摔。
四、給學困生提供一些特殊的環境,促使他們學習
如何改變他們的角色地位呢?有些班主任在管理那些調皮的學生方面,效果頗佳。譬如,讓他們擔任班干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給他們以正面壓力,這些學生便會正人先正己,自己表現要好才能有說服力,才能管理好學生,自然會從各方面約束自己,從而使他們得以改變。有人做過實驗,讓高年級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指導低年級閱讀有困難的學生,結果表明,除被指導的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外,指導者的閱讀能力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原因是指導者認為自己成為“老師”,提高了其責任感,為了教好學生,必須主動去彌補自己的不足,主動學習,還會從教師的角度去領悟教與學的關系,這種領悟非常有利于他們在本班的學習,從而改變消極冷淡的學習態度,改進了學習方法。
總之,學困生的轉后方法也是多樣的,我們應該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為轉變學困生出謀劃策。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