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榮平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有效的閱讀教學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本文作者就對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93-01
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可見,語文在小學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取語文知識、提高語言能力的最佳途徑就是閱讀,同時,閱讀也是一種重要的語言學習技能。但在日常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容易被忽視,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教師對閱讀教學不重視,沒有深刻的認識到閱讀的重要作用,這就導致了小學生的課堂閱讀時間非常少,缺乏必要的閱讀訓練。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們要重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致力于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我根據自身幾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在下面例舉出幾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膚淺看法,供大家參考、討論。
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能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在小學階段,就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大有所獲。 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比如《花鐘》一課,學生對花不太熟悉,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課外書籍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識或現象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其能樂于閱讀。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在應用于時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二、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注重學生對閱讀興趣的培養
托爾斯泰也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讀書的過程中注重方法指導
1、引導學生把握重難點及要求,指導按照課本提示的方法進行學習。2、分層要求,分層指導。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發現學生哪一環節有困難,就對哪一環節進行指導,讓學生進行踏實的訓練。3、引導學生把握不同類型課文的一般學習方法。不同類型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古詩,就要先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的處境和心境等,再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悟情。在理解時,提醒學生要結合注釋,有時還要運用工具書。學習寫事的文章,要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感知它是寫事的文章,再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理清事情的發展順序。然后再讓學生抓住主要段落去體會,去感悟,去品味,去聯想。散文,像《匆匆》這樣的課文,就必須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悟,去朗讀。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題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參考文獻:
[1]李桂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教材與教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