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慕姣
中國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上海 201203
當藝術家想要描述某個物體的時候,總是會選擇一個比較吸引人的瞬間來展現其魅力,吸引受眾的眼光。人的眼睛喜歡看動的東西,當我們注視著一片寧靜的海域或者是空曠的草原時,有一條魚躍出水面或者有一只野兔竄出草叢在曠野上奔跑然后又竄入另一堆枯草,我們的視線一定會跟隨著這些小動物,并為它們的行為發出不同的感嘆。所以,藝術家在展現某樣物體時,會選擇它最具動感的一面來展現。如果畫海,便要波濤洶涌;如果畫人,最好是情緒波動的時候;就算是畫寧靜的山嶺,也要描繪里面流動的煙霧繚繞與光影斑駁。因為“動”的東西,更容易吸引受眾的眼光,激起他們的感慨,引發他們的共鳴。球賽進球的瞬間,整個賽場都會沸騰;謎底被揭開的時刻,觀眾的心會高高懸起;音樂最激昂的時刻,你感覺都無法呼吸。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會有一個高潮部分,靜止的畫面也一樣。
插圖作為一種游走于商業與純藝術之間的類別,更是需要去吸引受眾的眼球以達到其商業目的。插圖,是對于文字的注解以及擴展。一個故事總有起承轉折,插圖作為一個靜止的畫面如何去傳達故事的起伏,表現其高潮呢?通過畫面的動態展現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動態來源于真實的運動,既運動著的人或物體上下起伏以及其他跟隨運動共同體現的一種狀態。而在畫面上,在一個靜止的二維空間里,這種真實的運動狀態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藝術家們在靜止的畫面上傳達的動感,并不是真正的由于運動而產生的感覺,而是通過描繪運動著的物體或生命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使受眾產生一種靜止畫面在運動的錯覺。描繪動態,傳遞動感。
人的眼睛在看,可所見并不就是所知所感。在視知覺中,人的記憶,也可以說是在見到當下物體之前的知識會影響當下對于此物體的認知。二人看見的是同一實物,但是各人有各人的眼睛⑴,各人還有各人的知識結構。在我們進行藝術學習的最初階段,總會有這樣一個小試驗。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然后鼓勵大家發揮想象力去思索這是什么。這是一個圓嗎?還是一個餡餅,一個下水道口,一個氣球?當你看到這個圓時,你曾經見過的類似物體會從記憶中出現,告訴你它是什么。視覺經驗在我們的認知、辨認活動中有很大作用。所以,當我們看到畫面中柳葉紛飛,就會感到微風拂面;當我們看到畫面中有人臉頰紅腫用手捂著,就知道他剛被打過,并視其畫面的表現力度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當我們在畫面上看到一個人衣袂翻飛,頭發向后揚起,身后的景物呈現虛化狀并向后延展,就會認為這個人是在奔跑。這種用靜止的物體組合出運動的感覺就是插圖畫面上動感表現的方式。套用一句佛教箴言:風不在動,帆不在動,是我們的心在動。受眾因所見的畫面加上視覺經驗的作用產生錯覺,并因此而產生情感,插圖家們要使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再使他們感受到“動”。
如何在靜止的畫面中表現動感,有很多種方式,有很多影響它的因素。畫面的構成元素中,點、線、面和色彩、構圖等都會對其產生影響。本文意在分析曲線在靜止畫面中對于動感表現的作用,所以對于其他元素不作贅述。
線條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無盡的地平線,矗立著的電線桿,飛機飛過的軌跡云,或者是小朋友隨意畫的歪曲的線條。每一條線,每一種線都有著不同的特征,對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情感領悟。現實的線條可以表現靜態的感覺,也可以表達動態的感覺,同樣的,靜止畫面中的線條也可以,甚至還能有更豐富的表達。
直線,是點與點之間最近的距離,毫無轉折,毫無累贅的一通到底。表現一種一往無前的孤勇,一種雖千萬人吾往誒的決然。單獨直立的線表現一種孤傲,一種大漠孤煙直的冷漠;成片的直立的線又在冷淡中夾雜了一絲傻氣,仿佛水泥森林的無奈;各種方向的直線又有了一種慌亂而沒有方向的情感表達。
圖1 :Delort插圖
“在藝術和自然界中,我們可以把線條考慮為運動軌跡——紀錄運動的點的能量痕跡”⑵。對于使用直線來表現動感,在漫畫領域已經有很好的范本。運動感是一種位置移動。⑶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火車在你眼前遠去,最后化為一條灰線直至消失;昆蟲近距離從眼前飛過,只能看見一個模糊的黑影;黑夜里會車,對面的車輛從你身邊擦過,你看不到車身,只能看到車燈在黑暗中劃過一道明亮的光線。這是因為物體的快速移動超出了眼睛的識別范圍。快速運動在形態上的變化,最常見的是順著運動方向,在主體和背景之間出現的線性模糊,運動體的邊緣也變得模糊⑷。在漫畫表現手法中,為了展現物體或人物的速度,會使用速度線,即順著運動的方向在物體后添加平行于速度方向的直線,并根據透視效果需要改變速度線之間的平行關系。另一種方式,是直接將運動著的物體的某條邊緣虛化成一組平行直線。這種模擬真實生活中運動行為的視覺效果并將其平面化的方法,也可以運用于插圖的繪制(如圖1)。
僅有直線的世界是單一的,僅有直線的表達是蒼白而生硬的。甚至在自然界中,難以尋找到單純的直線。曲線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相對于直線的干脆與直接,曲線多了一份迂回前行甚至是徘徊不前的慵懶。描繪女人總是用曲線,因為女人相對柔軟;描繪江南水景,總是河道蜿蜒,因為江南也是柔軟的;可是曲線也可以混作一團,再也理不清頭緒;也可以化作硬漢身上的紋身,猙獰而危險。
有著無數臉孔的曲線也是可以展現各種動態的。一粒石子落入平靜的水面,水面泛起的波紋是曲線狀的;狂風吹過山林,樹枝被壓彎,樹叢如海浪般起伏,也是曲線狀的;一個四方的磚塊不會滾動,只有渾圓的石頭才能“行走”;人在站立的時候是比直的直線,在奔跑的時候卻變成了蜷曲的曲線。因為有動,直線變成了曲線,那么反過來,有了曲線,受眾就能感覺到動態了。
組成一個畫面的最基本元素是筆觸,藝術家們使用各種各樣的筆觸,在畫面上制造質感或表現氣氛。表現粗糙的肌理或是激烈的情緒,需要使用粗魯明顯的筆觸,而表現精致細膩的肌理或是安逸祥和的氛圍,則不需要明確的筆觸,反而要將之巧妙地隱藏。在運用筆觸制造動感方面,梵高是個中翹楚,他的繪畫作品普遍被認為擁有較強的視覺運動感。
圖2 梵高作品
梵高的作品在后期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張揚的力度,畫面極具吸引力,除去他大膽的用色,他不拘一格的筆觸也為畫面增色不少。他開始使用扭曲的線條來表現云朵、樹冠以及麥田等等事物。這種獨特的筆觸使他所創作的云朵、樹葉、麥浪像是火焰一般躍動在畫面上,以及受眾眼前。梵高對柏樹有一種特別的喜愛,在他寫給他的兄弟提奧的書信里,有這樣一段他對于柏樹的描述:“他們宛若黑色的音符,跳躍在陽光明媚的風景中。這些黑色音符既富于神韻,卻又及其難以演奏好”。這段對于柏樹的描述適用于任何想要在靜止畫面上表現的動作。梵高使用一種蜷曲的曲線,將樹葉的搖動轉化成一種毛發的卷曲以及火焰的形狀,他的作品形象化地展示了云卷云舒這個詞語(圖2)。而他對曲線筆觸的使用并不僅僅停留于筆觸的表現上,他的所有蜷曲的筆觸都是有著一個內在的方向指引的,這種排列使相鄰的曲線段以一個中心相互產生追逐感,進而引起視知覺旋轉的運動感⑸。
漢代的石刻畫一般被認作我國最早的插圖樣式,這些石刻畫多被用來描繪神話典故或是表現皇朝威武盛世太平之景,多刻畫歌舞升平之貌。
圖3 漢代石刻嫦娥奔月
漢代石刻《嫦娥奔月》(圖3)將人物的外形曲線化,以此來表現“奔”的動作。作者將嫦娥的下半身刻畫成了的蛇形,加上下凹的背部,整個人物外形就像是一條滑行的蛇,自然產生了動感的暗示,根據人們的視覺經驗就會產生嫦娥前行的感覺。而嫦娥的廣袖鼓起形成一個圓弧,受眾的日常視覺經驗告訴他們當人靜止并且無風的時候,長袖委地,而當人奔跑并且風吹進衣袖時,長袖才會鼓起形成一個布袋狀的外形。這幅石刻圖利用曲線的外輪廓巧妙地制造了運動感和風感。
圖4 吳冠中先生作品
吳冠中老先生的作品也使用了很多的曲線外形來表現主題。他的作品中對于江南的刻畫,并沒有如其他藝術家去描繪水街十里,楊柳依依,而是將江南建筑的外形扭曲(圖4)。提到江南,自然想到吳儂軟語,小橋流水,江南的風都是軟的,吳老先生將這種感受的東西通過曲線的視覺語言表現出來,將生硬的瓦片疊成的屋頂也揉成了曲線,屋頂、樹枝、長廊都成了流動的河流的一部分,整個畫面猶如一條小涇在延伸,展現出江南特有的似水柔情。
圖5 插圖家sheep作品
插圖家sheep也是一位使用曲線外輪廓展現畫面動感的作者。他的作品多使用水彩,色彩柔和雅致,喜愛留白。這幅作品中,他通過無數的彎曲的絲帶,柔順的發絲來展現人物的輕盈感以及自由感,由此暗示一種飛行的動作狀態(圖5)。
圖6 初山滋作品
圖7 《凱爾金的秘密》
構圖對于一幅繪畫作品而言,其重要之義不再贅述,好的構圖可以引導受眾的視線,抓住受眾的眼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插圖家們熟知的S型構圖,C型構圖,螺旋形構圖都是展現插圖魅力的好幫手。
插圖家初山滋的這幅作品就使用了螺旋形的構圖(圖6)。畫面中右上角一個人臉,他的手中握著一個托盤,盤中像是盛著水,拇指大小的姑娘在其中滑動一葉扁舟。托盤中的螺旋形線條暗示著水的流動,水流的方向與小舟行駛的方向不同,更是以一種對抗展現出畫面的動感。
《凱爾經的秘密》這部動畫片是一部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片,除去它別致的造型和繽紛的色彩,它使用的大量螺旋形構圖以及S型構圖也是吸引受眾的一個方法。這個場景并不是典型的曲線構圖,但是可以看到它將樹林明顯地分為近、中、遠三個層次,每一層的樹木頂端組合成一條較為平緩的曲線,這種層層遞進的曲線很容易就和海浪聯系到一起,涌動感自然而生,氣勢磅礴(圖7)。
曲線在靜止畫面中表現運動感的運用還有很多,很多的藝術家在不經意間就已經開始使用了。像是達利的作品《記憶的永恒》,就是使用曲線的外形表現一種融化的進行感,進而表現畫面的時間感。中國畫強調“勢”,有動才有勢,有直白的以曲線表現河流,也有隱晦的以水墨曲線邊緣展現動感,這些都與本文觀點有著相通之處。
曲線在靜止畫面中表現動感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插圖家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增強畫面的吸引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充滿魅力。
[1]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11:12.
[2]帕特里克,弗蘭克.視覺藝術原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2:41.
[3]王令中.視覺藝術心理.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3:87.
[4]王令中.視覺藝術心理.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3:88.
[5]金偉.從梵高繪畫筆觸的演變看其畫面的運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