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珠
摘 要 隨著當前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關注到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就拿我們初中英語學科來講,根據本人的調查發現,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行為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低效行為的,如何通過提升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一個研究趨勢,本文皆在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本人從事多年初中英語教學實際入手,探索改進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策略,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初中英語;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教學行為
根據本人查閱的大量資料,并結合本人從事初中英語教學的實際進行探討,探索出以下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改進策略:
一、改進課堂講述行為之策略
教師的講述主要是一種單向交流,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講或者做筆記。根據初中生聽講行為的特征,英語教師要揚長避短,提高其課堂講述行為的有效性。
1.理清“講”與“不講”的關系
教師的課堂講解行為是一種接受類的教學行為,但是接受學習并不等于機械學習。新課程要摒除被動學習的條件、糾正被動學習的行為習慣,不在于淡化接受學習,而在于優化接受學習,使之成為能動的接受學習。對于學生無法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清晰的呈現、描述和解釋,都可以助幫學生提取到有用的信息,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
2.提前告知學習目標
要清晰地講述,教師就要語言準確、指導具體,減少模糊和混亂。有這樣的一節英語課例:教學的基本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對于一些有難度的語法和句式要在下一課時進行講解。教師以這樣的話“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 lesson……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story?Now,please read the story by yourself”開始了講述,并沒有明確的告知本節課主要學習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是下次課要重點講解的,本節課只是做初步的了解。類似的講述行為往往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學生的思維困于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通常是下一課時講述的重點內容)而無法自拔,學習的挫敗感使其喪失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對于教學目標,教師內心的清楚并不等于學生的明了,提前告知至關重要。
3.熱情生動地講述
要實現熱情生動地講述,還要注意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英語教學目標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學生的視野。較之于西方文化的開放,東方文化的嚴謹對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許多教師認為,教師在課堂中要有一定的威嚴,有些夸張的動作不適合老師的身份。英語教師要表現出獨特的魅力,更加開放的心態是其行為改變的基礎。根據教學情境的設置,適當的活躍可能會更受學生的歡迎。例如,在講到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這一課的時候,有位教師利用自己表演的天賦,一會以魔鏡的口吻來講述,一會又以白雪公主的身份來表達,整節課引人入勝,學生也爭先恐后地加入了練習的行列,師生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了提高。
二、優化多媒體輔助教學之行為策略
本人認為,多媒體課件只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必要的補充,并不能起主導作用。教師要根據課堂的性質,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展開教學。
1.明了多媒體的使用目的
現代技術為外語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但許多教師對自己運用多媒體的目的認識模糊。有的教師甚至說是因為公開課上要求使用多媒體,所以自己才去制作課件的。認識的不清晰致使課件的使用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流于形式。自己投入時間和精力來精心搜集的素材、制作的動畫并沒有獲得相應的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時間和資源的浪費。教師使用多媒體的目的是服務于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不是單純地滿足學生的興趣或者迎合評委的喜好。
2.選擇適合學生水平的詞匯和句式
學生聽得懂是英語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有效的重要指標。作為一門專業化的課程,使用與教材水平相當的英語術語是其課堂教學的一項基本原則。例如,教師在講述中用到“There are four main charactors in the story”這個句子。有學生可能會因為不理解“character”這個詞而聽不懂老師所講的內容。因此,英語教師有效的課堂教學用語要建立在學生現有知識范圍的基礎上。在教學時,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詞匯、運用恰當的句式來表述教學內容。
3.教師課堂用語要與時俱進
新課程倡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課堂用語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命令式的用語轉變為對學生的要求、希望與建議,例如:“Dont use dictionary”轉變為“I would prefer you not to use a dictionary”等;在口語課中,教師的課堂用語也趨于簡單與通俗化,例如,過去教師常說的“Do you understand me?”也逐漸為“Are you with me?”所取代。同時,加拿大語、美語、澳大利亞語等也逐漸為很多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所接受和使用,并進入課堂。這些新變化都要求初中英語教師的課堂用語要與時俱進,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展開教學。
三、結論
教學行為是教師素質的動態表征,是教師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生觀的外在表現,是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的具體體現。本文主要針對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投入多、收效微”的現狀,從學科教學的角度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了研究。在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走訪調查及課堂觀察,分析了當前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不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對其提出了改進的策略。
參考文獻:
[1]王珊珊.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課堂教學行為分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08).
[2]徐永芳.初中英語教學問題及應對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12).
[3]張玉勇.提升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探討[J].才智,201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