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錫蘭
摘 要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傳授、情感交流、智慧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準確評價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關鍵詞 教學;課堂;課程改革
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是由于某些實施者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領會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的原因,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現象。我們發現:許多課堂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為,卻丟失了寶貴的東西——“有效性”。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傳授、情感交流、智慧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下面,筆者就自己在教學中對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的初步探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位教師都清楚,語文教學的根本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因此,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的起點,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落點。這種“生本”理念必須在教學的設計之初就應該得以體現,牢固確立三維目標的意識,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實可行的課程目標,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據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突出語文學科特色,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和科學感悟;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要在“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目標的針對性,不斷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二、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有了新的變化,教師都樂于去創設情境開展教學,這確實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然而,有些課創設的問題情境簡單、枯燥、平庸,沒有創意,學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課堂教學流程舒緩有余而緊湊不足,教學效果不高。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問題情境創設的優化性。那么,如何去創設優化性的問題情境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將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
將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輕松的發展。問題情境的呈現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出適當的選擇: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任務感興趣。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實或有趣現象引出問題;從情節生動的童話和故事情節引出問題;從游戲活動中引出問題;從直觀演示或實際操作引出問題;從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出問題;從新舊知識的矛盾引出問題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2.問題要緊扣有關的語文學習內容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掌握有關的語文知識,提高閱讀水平和寫作的能力。因而,問題的設計必須要緊扣語文有關的學習內容,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內容的“語文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抓住其核心和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注意為學生提供一些語文知識方面的“原型”問題,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語文實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3.問題要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來自問題的挑戰
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靈活地處理教材,給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語文奧秘的欲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語文的特點,經歷語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三、組織探究活動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并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因而,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我們也發現有些教師卻把它演繹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點綴”,成了形式和走過場的“合坐”,有的老師認為,一堂課中如果沒有小組合作探究,就體現不出新課改的理念,于是,不用合作討論的問題也去討論,結果討論不但沒有效果,浪費了時間,還使學生產生了浮躁的情緒,不利于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我認為要組織探究活動一定要考慮這節課是否有探究的必要?是否每篇課文都要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探究的問題是否有價值?等等。如果這節課真的需要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話,也要注意以下幾點。endprint
一是要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起源于新穎的問題、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營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復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
二是要靈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愿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三是要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四是要促進學生在探究中的互動與交流。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做的首先是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的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還應鼓勵學習小組之間進行對話,并為這種交往、交流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獲。
四、準確評價 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準確合理的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意識,因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評價實踐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發展需要,從掌握知識的廣度、理解知識的深度、知識鞏固的程度、錯誤的數量和性質、口頭表達能力、是否有創新性等方面做出公正的評價。具體地說,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要做到:
1.評價要自然真誠、創新多變
只有發自肺腑的表揚才能觸動學生的心,喚起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所以我們要加強積累,使評價語不斷更新,常用常新,時時給學生不同時空,不同情景,讓學生聽而不厭。
評價要敢于批評、指明方向
2.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通過評價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充滿對指揮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教學中,教師的評價不能一味地表揚,對學生的錯誤回答,一定要委婉地或直截了當地指出,并指明改進的方向和方法,鼓勵他們努力去做,使學生在課堂評價中不斷成長。
3.評價要積極生成、全面發展
教學過程是需要生成的精彩,課堂評價語言更需要教師的慧眼,善于捕捉生成的契機,巧妙地運用于教學活動中。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評價語更是難得可貴的。
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也是一項復雜而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不斷探索、付出開創性的努力。只要我們廣大教師積極投入其中,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學習、積極探索、深入研究,就必將會實現有效的、多向的、高質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真是情境,從而構建優質高效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創設富有情境的課堂,因為富有情境的課堂影響著學生的心靈與人格,在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不斷建構一方美麗的精神樂土;富有情境的課堂,能釋放出無窮的魅力,在學生的心田上綻開絢麗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課堂,能讓生命的精彩在課堂上涌動;富有情境的課堂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