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應對景觀挑戰:城市設計的規范目標

2014-04-20 06:51:21阿納斯塔西亞羅凱托希德里斯
城市觀察 2014年5期
關鍵詞:景觀設計

◎ [美]阿納斯塔西亞·羅凱托·希德里斯

應對景觀挑戰:城市設計的規范目標

◎ [美]阿納斯塔西亞·羅凱托·希德里斯

盡管過去二十幾年城市設計領域蓬勃發展,但圍繞城市環境的問題卻仍未得到解決。全球化、移民、數字技術的爆炸以及圍繞消費的服務經濟都有著重要的空間和設計意義,而如何設計我們的城市還能反映出從氣候變化到肥胖的流行等一系列問題。本文將過去幾十年社會經濟轉型的空間意義,探討城市設計在應對本文列舉出的挑戰時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承擔的義務。

城市景觀 城市設計

一、引言

Allan Jacobs和已故的Donald Appleyard發表《城市設計宣言》(Appleyard & Jacobs,1982,p.2)距今已有30年之久。他們認為,“我們的城市在經濟、技術和社會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希望創造出一種有別于早期花園城市運動和現代化運動的定位,原因是兩者并未就當時的問題給出充分答案。這些問題包括:貧困的生活環境、城市居民個體喪失話語權的大規模開發項目、私有化以及公共生活的缺失、城區的無計劃擴張、破壞有價值的地方、地方性的缺失、貧富懸殊、“站不住腳的專家”、未站在城市設計師的角度去理解地方風格和背景等問題。他們的宣言鼓勵城市設計師的設計宗旨應該是宜居、個性、可控、能創造機會、富有想象力與歡樂、真實性與有意義、社區與公共生活、以及為所有人共享的環境。Appleyard和Jacobs (1982,p.2)客觀地批評早期設計理念“對工業化城市的自然衰退與社會不公的回應過于強烈”。他們所定義的“一個良好的城市環境所具備的結構特性”與簡·雅各布斯早在20多年前即1961提出的指導方針相呼應,這些特性包括:宜居的街道和社區、低密度和低使用強度的住宅、綜合各種活動、劃定公共空間的建筑物、以及具有復合布局的各種建筑物與空間。

自Appleyard和Jacobs起草他們的宣言之后,城市設計領域進步顯著,具體表現在相關文獻的豐富、城市設計專業期刊的出版與其讀者群的建立、以及城市設計專業研究生課程的普及(Palazzo,2011)。城市設計領域以外的大量學術研究,特別是關于生態理論的部分(Wilson,1993; Benyus,1997),也對該學科產生影響,并促使了“可持續發展”、“再生設計”(Lyle,1994)①、“親生物性設計” (Kellert et al.,2008)和“親生物性城市”②(Beatley,2011)等概念的提出。其中一些概念還被打造成新的“原理”和“憲章”③。

近幾十年還出現了一些呼吁設計行動起來和進行補救的設計運動,這對于西方典型的城市景觀而言尤為重要。在此影響下,新城市主義派和理性增長派反對缺乏地方性的郊區、城市蔓延和對機動車的依賴,支持混合用途、緊湊型和適合步行的城市(Duany et al.,2000; Brown & Southworth,2008)。都市居住論主義者呼吁給予人們生活的空間和社會元素更多的關注(Chase et al.,2008)。綠色城市主義者主張城市更加注重環保和能源的有效利用(Beatley,2000)。另外,景觀城市主義者反對將“自然”從“城市”中剝離出來,支持在設計中平衡人文與自然景觀(Waldheim,2006; Greenberg,2009)。

然而,盡管設計方面的文獻很豐富,各種“城市主義”盛行并呼吁有所作為,它們對“實踐”的影響卻并不大。近幾十年,我們看到了許多土地利用密度加大和混合用途開發項目,建造了不少獲得LEED白金認證的建筑物,然而這些努力的規模有限,對于北美城市的問題而言猶如杯水車薪。其中只有一些大型項目是根據可持續的環保原則來設計的(例如:紐約市的高線公園、英屬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市的混合用途項目塢邊綠地、溫哥華的東南福溪濱水開發項目、緊接著頗具爭議的“大挖掘”工程開工的波士頓羅斯·肯尼迪綠道、紐約斯塔滕島的清泉垃圾填埋場改造項目)。其他許多大型的改造廢舊基礎設施和濱水濱江地區、或將棕地變為綠地的城市設計設想,由于經濟和政治上的原因,在啟動多年后,仍停留在起步階段(如多倫多的濱水項目、洛杉磯河、橘子郡公園)。

事實上,大多數城市開發項目都是在市場驅動的城市主義背景下進行的,往往會產生“規模過大卻缺乏生氣的或者不過是為傳統開發項目增添些許綠意”④的結果。可以說,Appleyard和Jacobs指出的所有問題,在美國仍然存在,有些甚至在加重。在市中心的街區,或者外居業主不遵守建筑規范的地方,由于缺乏公園、休憩用地和行道樹等主要康樂設施,居住環境普遍較差。個體開發商是實際上的城市建設者,他們的行為主要是利益驅動的,而不是從整個城市的宏觀角度出發。同時,城市更新時代結束后,公共部門的角色明顯變得暗淡(Loukaitou-Sideris & Banerjee,1998)。除了鼓勵城市垃圾填埋、活化再利用、公交導向型開發、停車位大小的路邊公園或稱“完整的街道”等特殊例外的某些州和市,如今的規劃機構更注重調控而非前瞻與規劃。與此同時,城市開發顯然也不受貧困社區居民的控制。富有社區的居民雖然有時能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其建成環境的整改意見,但他們的行動通常是排他性的,即出于“別設在我家后園”的想法,而非從宏觀的城市目標著眼。

過去幾十年見證了史無前例的私有化擴大和公共生活的喪失。公司和購物中心等私人建筑不斷激增,而政府對公園和公共用地的投資卻在萎縮。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一些州和地方政府不得不出售其公共建筑、露天場地及其他公共大樓,縮減規劃和城市設計部門規模,解散重建機構。

盡管專家們不斷呼吁城市建設更加緊湊,加大公交站點附近的居住密度,深化混合利用程度,“城市蔓延”的進程卻并未逆轉,城區絕大部分的土地用途都只有一種(Wheeler,2008; Wheeler & Beebe,2011)。環保主義運動也許比30年前更具影響力,但有價值的地方仍然在消失,尤其是當其他用途給開發商、業主或地方政府帶來的利潤更高時。過去二十幾年,貧富差距愈發懸殊,財富越來越多地集中在5%的最富有的人手中,而更多的家庭降至貧困線之下。美國人口普查顯示,2009年貧困人口達4360萬,而1985年這一數字僅為325萬。這種經濟不公在現實環境中表現為富裕社區與貧困社區之間的差距拉大。

這些長期無法解決的問題使得城市評論家邁克爾·索金(2009,p.155)宣告了“城市設計終結”,因為它已“無法創造性地應對城市及其人口在形態上、功能上和人文上的需求”。盡管城市的老問題頑固難治,新問題又層出不窮,但將過錯全都歸咎到城市設計頭上是不公平的,因為建成環境的產生源于并且離不開更高層面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進程(Castells,1977; Gottdiener,1985; Cuthbert,2006)。然而城市設計也絕非一位無辜的旁觀者。因此,更深入地理解更高層次的社會經濟進程是如何影響城市形態,以及某些設計方案和結果是如何強化或削弱特定物質條件的,對城市設計師大有裨益。接下來,本文將簡要回顧過去30年的某些轉變、趨勢和和事件如何影響城市景觀,城市設計師對此又作出了哪些回應或不回應。文章結束部分提出了一些目標,有助于城市設計師更好地應對社會力量和關切所帶來的壓力。這些目標將成為未來行動的整體標準框架,而不是作為宣言的具體實施步驟。⑤

二、社會動力與關切及其空間涵義

過去30年,社會、經濟、文化和技術領域發生的巨變影響了美國城市及其居民。其中一些影響社會生活和城市形態的主要力量包括:⑴全球化程度加深和外來移民的增多,促使新的“種族景觀”和城市中非正規性的擴張;⑵圍繞消費、旅游和娛樂服務的后福特主義經濟的出現;⑶涌入城市地區的人口增多,機動車擁有量增多;⑷新信息技術和新通信技術的擴張。與此同時,三種重要的關切出現或者加強,它們都具有空間和設計內涵:⑴懼怕戰爭和恐怖主義;⑵對可持續性的關注;⑶對由于久坐不動引起的肥胖和糖尿病蔓延的關注。接下來本文將追溯這些力量和關切的空間內涵。

(一)“種族景觀”與非正規性

在短短的30年里,全球經濟重構和大量外來移民推動了新文化景觀的形成,促使了多元需求的產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被Arjun Appadurai (1991,p.192)稱為“人種心理學”的一種擴張,“它是一種人口景觀,構成了人類所居住變化中的世界,包括了游客、移民、難民、流亡者、外來工以及其他構成世界的關鍵特征的移動群體和個人”。

民族性景觀早在19世紀就在美國出現,只不過由于局限在貧民窟等臟亂差的地方,因此大部分人都沒有留意到。然而,自20世紀末開始,“大量少數族裔”出現在許多美國城市,各種文化在其邊界內共存,在空間內形成一種“構建、表達和強化身份認同的流動的過程”(Zukin,1995,p.289)。在街區公園,果嶺被轉換為臨時的足球場,中間有商業帶,新入駐的個體商戶的門面不帶英語標識,人行街道上小販靠推著手推車叫賣墨西哥煎玉米卷為生。不過這些空間的標識是臨時和自發的,而非“人為設計”。盡管關于文化景觀的學術文獻非常豐富(如Groth & Bressi,1997; Melnick,2000; Wilson & Groth,2003),但是:

設計師們從來沒有從理論上充分認識“公共”的含義,不僅包括社會中不斷多元化的公眾就城市的商業集會、慶典和日常居住空間產生的利益和主張,還包括這些空間可能出現的地方。

當代城市設計實踐并基本沒有將文化作為設計的決定因素。當現代性的“普世性”受到譴責,地方和文化的特有風格往往被忽略,靈感則從“新傳統”和“不受時間限制的建筑方式”中尋求。

新的移民潮以及貧富差距拉大也引發城市中非正規的或曰“反叛”的景觀在街角、跳蚤市場、貧民窟、血汗工廠和移民勞工聚居地前所未有地增長(Holston,1995; Sandercock,1998; Chase et al.,2008)。這些常見的非正規景觀,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與正式城市的浮華景觀有著天壤之別,后者主要是富人光顧的,包括市政建筑、企業摩天大樓、文化購物中心、有門禁的住宅小區。雖然近年來有不少城市設計領域研究關注非正規景觀的態勢和特征(Rojas,1993; Holston,1995; Leclerc et al.,1999; Loukaitou-Sideris,2002; Arreola,2004; Irazabal,2011),但它們仍存在爭議,且往往是規劃部門為了消滅、控制、規范和改變這些非正規景觀而對其作出貶義描述。正如之前所說,“非正規性及其周邊居民仍未能引起城市設計師的關注,更別說吸引他們的技術投入了”(Mukhija,2011,p.574)。

(二)地方的推廣與消費性景觀

城市促進主義與城市間相互競爭是美國大城市在工業資本主義前期的特點,當時的紛紛城市競相建造最高的摩天大樓和大型基礎設施(鐵路、火車站、運河等)。在這一資本主義的晚期階段,城市間、城市地區間的競爭重新出現。后福特主義經濟強調消費、旅游和娛樂服務的供給。消費者和文化活動及設施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刺激經濟發展(Hubbard,1996)。城市越來越多地運用地方推廣來打造城市“品牌”——一種能讓它們更好地與其他城市展開競爭從而獲取更多私人投資、游客、參展企業、顧客以及富裕的新移民的獨特吸引力。為此,作為一種能夠改變城市物理屬性的策略,城市設計被用于打造更加積極的城市形象或“品牌”(Cuthbert,2011; Lang,2011)。然而,這種城市設計策略主要適用于特定的和主要的城市地區和轄區——亦即那些游客的“眼光會停留”的地方(Urry,1990)——城市里的其他街區依然還是被忽略。為了打造地標建筑,“明星建筑師”們“起催化作用”的城市設計戰略往往受到追捧。因此在近幾十年,許多美國城市出現了壯觀的新圖書館、文化中心、音樂廳、購物廣場、博物館、教堂,它們主要都分布在市中心地區。這些建筑綜合體背后的城市設計戰略,往往尋求一種自足的參照,在此過程中,它們與城市網格的其他部分脫離開來,與周邊街道的公共環境對立起來。盡管對獨特風格和視角有著的不懈追求,但諷刺的是,全球品牌與物質和文化背景脫離的結果,只不過是商品性的一般空間(Yakhlef,2004)。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城市設計沒有在城市空間與地區間建立起聯系,也沒有磨平正規和非正規景觀之間的“棱角”。兩者被圍墻柵欄、自動扶梯和入口門禁分隔開來。相反,城市設計師的專業知識繼續服務于繁華場所和高端文化的創建。

(三)公共空間的私有化、防御與收緊

對社會混亂和公共空間犯罪的恐懼加劇了各種城市景觀之間外在差異,并在“9·11”恐怖襲擊之后達到頂峰。鑒于公共領域可能承受額外和意外的威脅,對其的控制也因此逐漸加強。體育館、機場、火車站等人們日常生活的必經場所,由于經常聚集大量人群,人們也擔心它們會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同理,吸引人們上街到廣場上、公園或體育館里開展政治集會、宗教慶典和體育盛事,也有機會成為恐怖襲擊的攻擊目標。盡管其實遭受偶然的街頭犯罪或恐怖襲擊傷害的可能性很小,但公眾的不安全感卻有蔓延之勢。

即便在“9·11”恐怖襲擊之前,對社會混亂和公共空間犯罪的恐懼,還促使對公共空間進行保護和私有化,將被認為是不受歡迎、有危險嫌疑或僅僅是不得體的人群或用途從私營企業大樓和購物廣場中剔除掉。這種某些人享有特權而另外一些人卻沒有的“圈圍公地”的做法,往往被看作是“對公共空間的侵犯”(Smith & Low,2006)。因此,城市設計往往推崇以分離、孤立和圈地而非以連接、延續與準入為特征的空間戰略。在空間上,人們的恐懼心理通過設計手段轉化為防御型的城市設計策略,尋求對空間的控制、保護和防御,然而諷刺的是,這可能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恐懼和不安,或如學者們所說的“以為能增加安全感,其實是徒增了不安全感”(Marcuse,2006,p.919)。

(四)城市的無邊界與不斷萎縮

盡管新都市主義者十分支持緊湊型開發和互相聯通的街道布局,但新都市主義的景觀只占全美大都會景觀的不到1%(Wheeler,2008,p.407)。相比而言,在機動車擁有量增長的推動下,美國不少大都會地區經歷了橫向擴張,城市外圍地區更低廉的土地成本進一步加重了這一趨勢。⑥這催生出“無邊界城市”(Lang,2003),其特征是在更廣的地理區域范圍內低密度土地利用分散蔓延趨勢顯著,并由公路系統松散地連結起來。預計從現在到2050年,美國超過50%的人口增長將出現在八大崛起中起的、由州際公路和鐵路干線連結起來的大都會地區(Carbonell & Yaro,2005)。另外,學者們發現,特大城市和地區不僅在擴張,而且也在分裂為不同類型的、相互之間相對獨立的景觀(Wheeler & Beebe,2011)。

雖然分散化的特大城市和地區是20世紀末城市化進程的特點,但其反面現象——人口萎縮和反城市化——也刻畫著另外一些城市(如新奧爾良、底特律、克里夫蘭、匹茲堡、阿克倫市等)。城市的無邊界與不斷萎縮,要求城市設計從大都會層面進行干預。小規模步行空間和公共室外空間等城市設計傳統理念在這里似乎并不適用(Scheer,2011)。

(五)非場所性范圍和虛擬公共空間

廣場、中心公園和主要街道等傳統公共空間的中心性不僅遭到無邊界和多中心的大都會景觀所侵蝕,也遭受著另外一種“公共空間”出現的侵蝕。后者不是實體空間,而是虛擬空間。Mel Webber(1964)關于“非場所性城市范圍”和“非鄰近社區”的預言在20世紀最后25年得到體現了。如今,網頁設計師的數量遠遠超過城市設計師,大部分社會交往、信息交換和交流都不需要實體空間。它們發生在網絡空間上,只要有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等其他電子設備便可以實現。一方面虛擬空間在不斷擴張,越來越多家庭能連上互聯網;另一方面實體空間在不斷萎縮,人們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離開住所去進行購物、娛樂和工作等各種社會活動。

法國哲學家Paul Virilio (2002)觀察得出結論:

當代城市的表達不再由大門剪彩開張、儀式游行或一連串的街道所決定。從今往后,建筑必須解決“技術性空間的時代”到來的問題。(p.441)

城市設計面臨的重大挑戰,就是要重新審視其基礎媒介——實體空間——的角色和目的,因為它會考慮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交界的問題。

(六)氣候變化的威脅與“石油峰值論”

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加上自然資源殆盡的威脅,“石油峰值論”和氣候變化催生出圍繞可持續性問題的各種話語表達與爭論探討。這些威脅對于城市設計有著重要參考意義,因為城市地區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戶,其對能源資源的需求比例也是最大的。棲息地滅絕、空氣污染和水污染以及能源資源的減少,與我們對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如果過去的城市設計實踐是部分問題的根源所在,那么新的城市設計實踐又能否成為解決一部分問題的方法所在呢?

近幾十年,全球變暖城市碳足跡問題已然催生出一系列具體的設計建議和政策。提倡將住房與商鋪集中在公交站點節點附近的公交導向型開發,意味著更緊湊的城市形態和減少對機動車的倚賴。設計出“完整的”或“接地氣的街道”旨在提升步行、騎車和公交利用,同時擴大城市森林的覆蓋范圍。能源和環境設計領導-社區開發的評價體系旨在推動那些有助于節水節能和降低碳足跡的項目。除了這些設計上的應對以外,可持續性還給城市設計帶來了額外的挑戰,包括從不同層面考察生態思維的界面,平衡社會、經濟和環境目標。

(七)有害健康的社區

如果氣候變化威脅著地球的壽命,那么肥胖以及包括糖尿病Ⅱ期、呼吸道、心血管等在內的相關疾病便在縮短著人類的壽命。有研究者稱,這些疾病部分是由于有害健康的社區缺乏合適、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步行和體育活動設施造成的(Jackson,2003)。不少美國社區的布局和城市形態(長長的圍墻、寬寬的街道、活動分散、車流密集)使得步行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同時,城市中鋪設的水泥路和公路加劇了熱島效應和臭氧濃度。那些空氣質量極差的社區往往臨近高速公路,那里的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例非常之高。步行、騎車和鍛煉機會的缺乏無疑使人們養成了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相關數據更是令人吃驚。2011年中小學生走路或騎自行車上學的人數比例比1969年降了68%(Mc-Donald,2007)。過去30年,12~19歲年齡段的超重和肥胖兒童比例翻了三番,而6~11歲年齡段甚至翻了四番(Babey et al.,2009)。

為應對肥胖蔓延的威脅,緩解其嚴重程度,過去十年間關于積極生活方式的研究非常豐富。這些研究都表明,城市蔓延及建成環境的其他方面與肥胖之間有著明確關系(Ewing et al.,2011)。然而在實踐中,針對創造健康城市的設計干預進展得非常緩慢。

三、城市設計的目標

城市設計怎樣才能應對上述令人怯步的問題?為公共部門或私營部門工作的城市設計師在努力創造良好的城市環境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完成這個角色,他們必須重新思考,拓寬專業視野,用是否達到直接應對上述挑戰的既定目標來檢驗城市設計的結果。這一部分列舉了一系列互不排斥、不分先后的目標;它們代表的是人們所期望的設計結果而非需要優先處理的具體或分級步驟。

(一)拓寬城市設計師的視野與視角

種族景觀和非正規性的普遍不僅要求城市設計師必須融入城市的整體市政環境——公眾廣場、主要大道、中心公園和市民中心——還包括日常生活的普通和剩余空間——街道與人行道、公交站、換乘總站、停車場、街心公園等。十多年前,城市設計學者提出了“日常城市主義”的概念,它是本地各種活動交織形成,不受城市設計約束,也不為城市設計所轉移(Chase et al.,2008)。事實上,城市設計實踐的精力被不成比例地投入到華而不實的城市項目中,幾乎沒有思考或關注如何將最樸實無華的普通景觀變得更舒適、宜居和人性化。有跡象顯示,在一些城市這種情況正在慢慢轉變。紐約的“通往廣場的人行道”項目以及三藩市的“通往公園的人行道”項目將市中心的剩余空間和道路路域改建為舒適的休憩和綠化區。在費城、奧克蘭和洛杉磯則出現了“停車位大小的路邊公園”項目。“城市環境的哪些特性能讓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變得更加怡人?城市的人行道應該具備哪些元素以便為長時間在這里做生意的商販創造更舒適的環境?拉美裔社區的停車場應該包含哪些設計元素和設施?”像這樣問題應該成為城市設計實踐的核心關注所在。

(二)處境化與代入

城市設計經常受到以歐洲為中心的美學認知的引導(Marshall,2009),但這種局限的視野應該敞開,接受其他視角的啟蒙。城市設計師應該學會處境化,即不僅要更好地理解,還要協助協調一座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環境內不同乃至沖突的需求。一座城市里唐人街的空間應該區別于拉美裔行政區的設計,擁擠的城市社區的功能和空間特性也應區別于城郊低密度富人區 (Loukaitou-Sideris,1996)。例如,社區公園的利用率更高,應該滿足舊城低收入社區的不同需求,因為那里的大多數住家都沒有私家空地,這與市郊富人社區有足夠大的私家后院的情況截然不同。無論如何,公園設計項目似乎都是一個標準化的模式,往往忽略了社會經濟背景的特征(Loukaitou-Sideris,1995)。

另外,城市設計可以通過在城郊社區范圍內更好地融合非傳統的住房類型、高密度和多樣化的土地用途來更好地滿足不同社會種族群體共居的需求。新城市主義者Stefanos Polyzoides解釋了他是如何應對加利福利亞州帕薩迪納市和南帕薩迪納市高密度、混合用途開發項目的挑戰的:

在Mission Meridian和Del Mar公交導向型開發這兩個項目中,我們使用的是混合密度的理念……我們創建了建筑類型,有些高于或低于平均密度。我們在現場的安排是使他們能更好地與周邊社區聯系。(摘自Loukaitou-Sideris,2010,p.63)

在社會科學和參與性設計方法的協助下,如今我們可以了解男女老少、不同種族、無家可歸的人或殘疾人各自不同使用模式。但城市設計師的挑戰是利用這些信息創造出滿足多元化需求和不同社會群體價值觀的實體環境。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不同的需求之間可能存在矛盾,社區的公共空間也可能極其有限。

處境化也意味著將建筑物“代入”它們所處的環境背景中。強調起催化作用的城市項目和追求城市品牌往往會帶來地標建筑過度集中但卻各自為政或與城市本身不協調的問題。這種情況還會被來自開發商和客戶的期許,以及美國城市典型的碎片化、項目化的開發模式所支持。這樣的城市設計處理方式會給城市景觀帶來“空白”和不連貫性,加深城市仿佛一個雜亂無章的碎片集的形象,而非由相關場所共同構成的一個富有意義的景觀。

城市經濟的不公平發展進一步拉大了正規和非正規、富裕和貧窮、私有和公共景觀之間的差距,對犯罪與恐怖主義的恐懼更讓這種隔閡加深。盡管這是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在空間上的反映,但城市設計至少能運用空間技術建造出更加包容而非排外、搭接而非隔離、相連而非分離的景觀。事實上,不同城市地區的邊界或交界類型(公共和私有土地、不同的社區)對于我們如何認識當地環境至關重要。明確劃定界限、突兀的不連貫性和設有圍墻、柵欄或門禁的邊界突出的是隔離與封閉。相反,以轉換地帶形式存在的“軟”邊界和靈活的邊界往往有著架起連接橋梁的功用(Gehl,1987)。城市設計還可以通過增進而非阻礙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劃和設計來減少恐懼和猜疑帶來的更可怕的后果。設計元素應該強調和強化共公共空間與其他城市架構的聯系。在社區層面,建筑物與公共領域的聯系、首層空間的使用構成、開放與封閉空間的關系、土地混合利用等,都能展現Jane Jacobs (1961)、Donald Appleyard和Allan Jacobs (1982)所構想的令人愉悅的公共空間類型。

(三)縫合與再利用

近幾十年,美國城市設計師對街道、街區或者社區開發的積極性高于其對城市或區域的開發積極性。旨在為整個城市環境作規劃的現代主義的城市設計,往往被后城市主義碎片化、項目化的開發模式所替代(Loukaitou-Sideris & Banerjee,1998)。新城市主義建議以形式為基礎的準則取代傳統的分區,也就是說既希望引領城市設計的主流,同時允許增量的、項目化的開發存在。但以形式為基礎的準則受到的關注和質疑多來自學者而非從業者。回顧最新的美國和加拿大21座大城市頒布的城市設計方案可發現,僅有一座城市采納了以形式為基礎的準則(Linovski & Loukaitou-Sideris,forthcoming)。

當前無邊界和城市萎縮的問題需要一種從大都會著眼的設計視角。對于存在城市蔓延問題的大都會地區,城市設計必須設法大力發展節點,抑制跨躍式發展,通過公共空間、河道系統與濱水區域、橫穿大都會景觀的公交和路網的“縫合”作用來統一截然不同的地區。紐約市新的高線公園,是將一條廢棄的鐵路改建為一座線形的高架公園,從而成為“縫合”與“再利用”的典范。

當然,設計的回應并不足以改變城市萎縮的命運。無論如何,設計還是可以與要求重新配置和再利用空置地塊和建筑物的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互補。通過設計進行干預,如在剩余的空間建公園、游樂場和社區花園,推進城市農業發展,變舊廠房為臨時集市,流動的文化場所或青少年聚會場所,拓展城市森林,這些也許不能解決城市萎縮的結構性問題,但可以幫助消解籠罩在社區上空的被遺棄般的負面形象。

(四)編織與界面

我們可能夸大了對于渴求傳統公共空間終結的呼喚,但網絡空間的確已經接手了之前由公共空間行使的許多功能。如今,美國的許多傳統公共空間利用率依然相當低。而另一方面,全球人氣高漲的公共空間——紐約時代廣場、東京涉谷街頭、墨爾本聯邦廣場——在吸收了新的電子媒體和數字化展示技術進行重新設計后則獲得了更高的知名度(Gencel & Velibeyouglou,2006)。鹿特丹中心的劇院廣場原來是一處死氣沉沉的城市空間,直到West 8設計公司將它變為一個互動的城市舞臺后才有起色。

虛擬世界的快節奏和臨時性可以看作是物質空間固定性的對立面。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城市設計方案可以從物質和虛擬空間的模糊與交互中獲益:

數字通訊和展示技術具有允許對作為活動空間的公共空間進行“重塑性”、“互動性”、“定制性”、“感官性”、“實時性”等參數設置……(Gencel & Velibeyouglou,2006)

(五)綠化與可持續

近些年的人為和自然災害,全球性氣候變化,使得我們有必要思考城市設計如何為打造能迅速恢復活力的生態可持續城市作出貢獻。Ian McHarg (1969)提醒我們在設計中考慮自然因素的重要性,Michael Hough (1984)呼吁城市設計將生態進程放在首位。過去十年,生態和景觀城市主義敦促設計師重新發現自然系統(空地、水道、自然景觀)并將其作為大都會形態的重要決定因素(Waldheim,2006; Scheer,2011)。但綠化城市和將自然作為設計的框架只是可持續城市及其人口的一個側面。可持續性給城市設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在不同層面(從地塊到街區、社區、城市、大都會地區、區域乃至全球)都要融入生態思維;幫助城市地區在資源需求上自給自足;增強其應對自然災害的恢復能力(Hester & McNally,2011)。這幾點在不同的層面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和規劃實踐(見表1)。在建筑物與城市地塊層面,提升生態可持續性的設計將的表現是使用環保技術、擁有無源冷暖氣系統和屋頂綠化的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的布局;能循環用水的景觀;用灰水(即從盥洗室、沐浴間和廚房等流出的洗滌廢水)進行灌溉。在城市街區層面,城市填埋和適應性再利用政策能夠帶來更緊湊的城市形態,提供更多的居住選擇,而“完整街道”的開發使得各種交通模式換乘平臺更順暢,鼓勵人們騎自行車出行,讓小商小販重新回到人行道上。在社區層面,提供社區康樂設施(公園、游樂場、自行車徑、小區士多、公交車站),使其與居民住地通過社區服務的節點安排有效連接起來,另外混合用途開發和互相連通的街道對減少短途出行對機動車的依賴也大有幫助。在大都會和區域層面的一系列設計干預,如引導開發項目遠離自然災害高發區、靠近公共客運系統和運輸節點,減少棕地,空地維護與再開發、濱水體系與自然棲息地,這些都能為城市和區域的綠化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表1 不同地理層面的生態設計案例

如果呼喚生態可持續性要求城市設計師關注城市和區域的健康發展,那么大眾健康研究人員最新的關于人類健康與物質環境關系的發現則使我們明白了社區布局、人行道基礎設施、公園和空地對健康生活的重要性(Boarnet & Takahashi,2011;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09)。這些發現也為城市設計實踐闡明了意義,提升居住場所與零售和休閑活動的連通性,提供能容納步行者與騎行者的街道,將車流量大的公路及其他污染源設在遠離學校、游樂場、公園和居民區的地方。正如建成環境的布局與犯罪的關系早已證明的那樣,健康的社區同時也是安全的社區。首層靠路面一側設有士多的多用途建筑,窗門朝街道方向開能夠起到來自路人和在附近建筑物里干活的人自然而然的監視作用,從而將街頭犯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四、結論

總的來說,與其哀嘆“城市設計的終結”,更希望看到城市設計在視野、視角和影響力上有所拓展。本文認為城市設計并不是操控城市形式的美學實踐,它根植于社會、經濟、文化、技術和環境背景,應從中汲取有用之處,同時對其作出回應。除了給正規空間和城市的主要地區帶來繁華與壯觀以外,城市設計還應該包容與改善普通的非正規環境和日常生活的活動。除了提升社區空間和建設怡人的室外空間以外,城市設計還應該為干預和影響大都會和區域等更高層面提供戰略視野。除了吸取過去的經驗建造當代建筑以外,城市設計還應該考慮它的作為對未來的影響。城市設計不應以與技術進步無關為借口而被忽略,它應該設法利用新技術,并與新技術互動。城市設計不應是“明星設計師”自上而下的實踐,而應是汲取各學科之長的集體努力,從生活模式和多元化的公眾需求中汲取營養,啟迪智慧。城市景觀在21世紀初面臨著眾多挑戰,城市設計有義務幫助其解決困難。

注釋:

①Lyle (1994,p.10)將“再生體系”定義為“通過自身的功能性進程對其運行所需的能源和物質進行持續的替代”做準備。

②Beatley (2011,p.45)將“親生物性城市”定義為“在設計、規劃和管理中將大自然放在首位的城市;認識到人類與大自然間日常互動的必要性,也了解大自然與大自然系統所帶來的環境價值與經濟價值”。

③這里歸納了1991年由Peter Calthorpe、Judy Corbett、Michael Corbett、Andres Duany、Peter Katz、Elizabeth Moule、Elizabeth Plater-Zyberk、Stefanos Polyzoides和Steve Weissman等人提出的Ahwanee原則,該原則于1996年被擴充為《新都市主義憲章》。還有建筑師William McDonough和化學家Michael Braungart在1992年提出的漢諾威原則,“旨在創造一個能讓設計師們思考如何將可持續性融入其建筑設計中的參考平臺”。

④引述來源不明。

⑤歷史上大多數成功的宣言的背后,都有更宏大的社會、政治或文化運動在支撐,而不僅僅是個人思想的產物。

⑥首先注意到美國的城市模式的是法國地理學家Jean Gottman(1961),他造了“特大城市”一詞,用來形容波士頓到華盛頓特區之間的城市圈。

參考文獻:

[1]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9) The built environment:designing communitie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Pediatrics,23(6),pp.1591-1598.

[2]Appadurai,A.(1991)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Public Culture,2(2),pp.1-24.

[3]Appleyard,D.& Jacobs,A.(1982)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Working Paper No.384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4]Arreola,D.(Ed.) (2004) Hispanic Spaces,Latino Places:Commun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5]Babey,S.H.,Jones,M.,Yu,H.& Goldstein,H.(2009) Bubbling over Soda Consumptions and its Link to Obesity in California (UCLA:Center for Health Policy Research).

[6]Beatley,T.(2000) Green Urbanism:Learning from European Cities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7]Beatley,T.(2011) Biophilic Cities:Integrating Nature into Design and Planning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8]Benyus,J.M.(1997) Biomimicry (New York: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9]Boarnet,M.&Takahashi,L.(2011) Interactions between public health and urban design,in:T.Banerjee& A.Loukaitou-Sideris (Eds) Companion to Urban Design,pp.198-207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0]Brown,M.& Southworth,E.(2008) Manag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green buildings and smart growth,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40,pp.653-675.

[11]Carbonell,A.& Yaro,R.(2005) American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megalopolis,Landlines,17(2),(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Available at http://www.lincolninst.edu/pubs/1009_American-Spatial-Development-and-the-New-Megalopolis (accessed 28 November 2011).

[12]Castells,M.(1977) The Urban Question (London:Arnold).

[13]Chase,J.,Crawford,M.& Kaliski,J.(2008) Everyday Urbanism,2nd edn.(New York:Monacelli Press).

[14]Cuthbert,A.R.(2006) The Form of Cities -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Design (Oxford:Blackwell).

[15]Cuthbert,A.R.(2011) Understanding Cities (Oxford and New York:Routledge).

[16]Duany,A.,Plater-Zyberg,E.& Speck,J.(2000) Suburban Nation:The Rise of Spraw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North Point Press).

[17]Ewing,R.,Bartholomew,K.& Nelson,A.C.(2011) Compactness vs.sprawl,in:T.Banerjee & A.Loukaitou-Sideris (Eds) Companion to Urban Design,pp.467-483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8]Gehl,J.(1987) Life between Buildings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19]Gencel,Z.& Velibeyoglu,K.(2006) Available at http://www.isocarp.net/Data/case_studies/772.pdf (accessed 7 December 2011) Reconsider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42nd ISoCaRP Congress 2006.

[20]Gottdiener,M.(1985)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 (Austin,TX: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1]Gottman,J.(1961) Megalopolis,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

[22]Greenberg,K.(2009) A third way for urban design,in:A.Krieger & S.Saunders (Eds) Urban Design,pp.201-208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3]Groth,P.& Bressi,T.(Eds) (1997) Understanding Ordinary Landscap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4]Hester,R.&McNally,M.(2011) Interwist and interwine:sustainability meet urban design,in:T.Banerjee & A.Loukaitou-Sideris (Eds) Companion to Urban Design,pp.619-631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5]Holston,J.(1995) Spaces of insurgent citizenship,Planning Theory,13,pp.35-51.

[26]Hough,M.(1984)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London:Elsevier Science).

[27]Hubbard,P.(1996) Urban design and city regeneration: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landscapes,Urban Studies,33(8),pp.1441-1461.

[28]Irazabal,C.(2011) Ethnoscapes,in:T.Banerjee & A.Loukaitou-Sideris (Eds) Companion to Urban Design,pp.562-573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9]Jackson,R.J (2003) The impac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health:an emerging field,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93(9),pp.1382-1384.

[30]Jacobs,J.(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Random House).

[31]Kellert,S.,Heerwagen,J.& Mador,M.(Eds) (2008) Biophilic Design:The Theory,Science and Practice of Bringing Buildings to Life (New York:John Wiley).

[32]Lang,J.(2011) City branding,in:T.Banerjee & A.Loukaitou-Sideris (Eds) Companion to urban design,pp.541-551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33]Lang,R.(2003) Edgeless Cities:Exploring the Elusive Metropolis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34]Leclerc,G.,Villa,R.& Dear,M.(Eds) (1999) La Vida Latina el LA:Urban Latino Cultures (Thousand Oaks,CA:Sage).

[35]Linovski,O.& Loukaitou-Sideris,A.(forthcoming) Evolution of urban design plans in the US and Canada:what do the plans tell us about urban design practice?,Journal of Planning and Education Research.

[36]Loukaitou-Sideris,A.(1995) Urban form and social context:cultur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meaning and uses of neighborhood parks,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14(2),pp.101-114.

[37]Loukaitou-Sideris,A.(1996) Cracks in the city:addressing the constraints and potentials of urban design,Journal of Urban Design,1(1),pp.91-103.

[38]Loukaitou-Sideris,A.(2002) Introduction: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ethnic landscapes,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19(4),pp.271-273.

[39]Loukaitou-Sideris,A.(2010) A new-found popularity for TODs? Lessons from Southern California,Journal of Urban Design,15(1),pp.49-68.

[40]Loukaitou-Sideris,A.& Banerjee,T.(1998) Urban Design Downtown:Poetics and Politics of For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1]Lyle,J.(1994) Regenerative Desig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42]Marcuse,P.(2006) Security or safety in cities? The threat of terrorism after 9/1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30(4),pp.919-929.

[43]Marshall,R.(2009) The perpetual problem of definition and role,in:A.Krieger & S.Saunders (Eds) Urban Design,pp.38-57 (Minneapolis: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44]McDonough,W.and Partners (1992) The Hannover Principles: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Prepared for EXPO 2000,The World’s Fair.Hannover,Germany.Available at http://www.mcdonough.com/principles.pdf (accessed 1 February 2012).

[45]McDonald,N.(2007) Active transportation to school:trends among U.S.schoolchildren,1969-2001,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32(6),pp.509-516.

[46]McHarg,I.(1969) Design with Nature (Garden City,NJ:Natural History Press).

[47]Melnick,R.(Ed.) (2000) Preserving Cultural Landscapes in America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48]Mukhija,V.(2011) Urban design for a planet of informal cities,in:T.Banerjee & A.Loukaitou-Sideris (Eds) Companion to Urban Design,pp.574-584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49]Palazzo,D.(2011) Pedagogical traditions,in:T.Banerjee & A.Loukaitou-Sideris (Eds) Companion to Urban Design,pp.41-52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50]Rojas,J.(1993) The enacted environment of East Los Angeles,Places,8(3),pp.42-53.

[51]Sandercock,L.(Ed.) (1998)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A Multicultural Planning History (Berkeley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2]Scheer,B.(2011) Metropolitan form and landscape urbanism,in:T.Banerjee & A.Loukaitou-Sideris (Eds) Companion to Urban Design,pp.611-618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53]Smith,N.& Low,S.(2006) Introduction:the imperative of public space,in:S.Low & N.Smith (Eds) The Politics of Public Space,pp.1-16 (New York:Routledge).

[54]Sommer,R.(2009) Beyond centers,fabrics,and cultures of congestion:urban design as a metropolitan enterprise,in:A.Krieger & S.Saunders (Eds) Urban Design,pp.113-130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55]Sorkin,M.(2009) The end(s) of urban design,in:A.Krieger & S.Saunders (Eds) Urban Design,pp.155-182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56]Urry,J.(1990) 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Sage).

[57]US Census Bureau (1960-2010)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1960 to 2010.Ann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upplements.

[58]Virilio,P.(2002) The overexposed city,in:G.Bridge & S.Watson (Eds) The Blackwell City Reader,pp.440-448 (Oxford:Blackwell).

[59]Waldheim,C.(Ed.) (2006)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60]Webber,M.,Dyckman,J.W.,Foley,D.L.& Guttenberg,A.Z.(1964) The urban place and the nonplace urban realm,in:M.Webber (Ed.) Explorations into the Urban Structure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61]Wheeler,S.(2008) Built landscapes in metropolitan regions,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27,pp.400-416.

[62]Wheeler,S.& Beebe,C.W.(2011) The rise of the postmodern metropolis: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Sacramento metropolitan region,Journal of Urban Design,16(3),pp.307-332.

[63]Wilson,C.& Groth,P.(Eds) (2003) Everyday America:Cultural Landscape Studies after J.B.Jackson (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4]Wilson,E.O.(1993) Biophilia and the conservation ethic,in:S.Kellert & E.O.Wilson (Eds)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65]Yakhlef,A.(2004) Global brands as embodied ‘Generic oases’:the example of branded chain hotels,Space and Culture,7(2),pp.237-248.

[66]Zukin,S.(1995) The Culture of Cities (Cambridge,MA:Blackwell).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Urban Landscapes:Normative Goals for Urban Design

Anastasia Loukaitou-Sideris

Despite the flourishing of the urban design field over the last quarter of a century,many of the issues and problems haunting urban environments have not been resolved.Forces such as globalization,immigration,the explos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and the rise of a service economy centred on consumption have important spatial and design implications,while how we design our cities may have repercussions on a variety of concerns ranging from climate change to the epidemic of obesity.The paper traces some of the spatial implications of socioeconomic shifts during the last decades,and explores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of urban design in addressing the outlined challenges.

urban landscape; urban design

TU984

10.3969/j.issn.1674-7178.2014.05.004

阿納斯塔西亞·羅凱托·希德里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Luskin公共事務學及院城市規劃系副教授。

(編譯:陳丁力)

猜你喜歡
景觀設計
景觀別墅
現代裝飾(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2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瞞天過海——仿生設計萌到家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設計秀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種設計叫而專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景觀照明聯動控制技術的展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天堂|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精品va|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日韩天堂网|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亚洲视频色图|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永久色|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欧美v在线| 男人天堂伊人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狠狠亚洲五月天|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午夜在线不卡|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国产精品主播| 亚洲成人播放| 国产99热| 色婷婷久久| 青青草久久伊人|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91小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婷婷伊人五月|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一个色综合久久|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色老头综合网|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伊人激情综合网|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在线欧美日韩|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尤物视频一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四虎永久在线| 色精品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免费视频|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