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賀彥鳳 張連娜
摘 要:通過對專家訪談、高校學生調查問卷等方式對高校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育與引導問題進行深入調研。針對現階段部分大學生信仰偏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在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方面的教改方案。以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研究主體,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學的教學內容、方式、手段等方面作為切入點,從信仰的角度對高校思政教育進行探索和理論性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信仰;思政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254-02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精英群體,他們的信仰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命運。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這些新變化使大學生在思想層面產生了困惑,導致部分學生受到消極因素影響。在現階段如何建設和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提高大學生價值觀念和能力;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擴大主流識形態在學生中的影響;如何弘揚積極健康道德風尚,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中國高校思政教育緊迫和艱巨的任務。
一、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現狀,我們隨機抽取牡丹江兩所省屬高校學生對其信仰情況進行了匿名問卷調查,共發放四百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94份,來自城市170人,來自村鎮鄉為224人;其中中共黨員為29人,團員為354人,群眾11人;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信仰的為218人,除馬克思主義以外的其他信仰的為38人,沒有信仰的138人。通過對問卷的整理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一)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主流是好的
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的信仰主流仍舊是馬克思主義,還沒有達到臆測的“大規模信仰危機”,有55.33%的學生的信仰仍舊是馬克思主義;調查問卷中的68.78%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并沒有過時,有90.86%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真正地指導中國、我黨的社會主義建設,承認中國現在快速經濟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所起到的積極作用。表明近些年來中國及我黨重視思想治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當代大學生的信仰主流依舊是正確的、科學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
(二)少數學生存在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等信仰偏差現象
改革開放前對毛澤東主席的個人崇拜對扭曲了馬克思主義;蘇東劇變讓人們對能否達到共產主義產生了質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世人震驚的成就,但是也導致了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信仰偏差的問題。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困惑、迷失、動搖,甚至出現了信仰的物化或異化。尤其是在信息日益開放、多元文化強烈沖擊的現今,官員腐敗、國民誠信缺失、政府效率低下等問題被放大在公眾的視野下,有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勢力利用新媒體對于個別陰暗事件,斷章取義,根本不需要求證,直接臆斷,不斷“說怪話”對黨、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抹黑,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極容易被誤導。
(三)部分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
問卷沒有信仰學生占35.03%,說明高校的信仰問題現在必須重視起來。學生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反而不知道信仰什么,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一幅精神恍惚的狀態。另一種信仰缺失的后果更為嚴重,什么都不信,則會無視紀律和道德,不懂得尊重和畏懼,對國家、社會、集體、家庭表現淡漠,很可能成為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法無天、獨斷專行的人。
(四)部分學生存在信仰多元化現象
問卷中有51.78%認為現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弱化及偏離的原因是多元文化的影響,可見現如今多元文化對信仰的沖擊力度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必須要在多元中堅定主導,在多元中謀求共識,加強主流信仰,弘揚主旋律,進行積極正確引導,以免大學生的產生錯誤的追求觀、價值觀,出現盲目模仿、跟風錯誤信仰的現象。
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現狀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多元化的挑戰
多元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知識結構、價值取向等方面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多元化已經滲透、弱化、侵略中國原有主流意識形態,對中國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的負面影響,導致部分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弱化或缺失。多元文化使少數大學生在強烈文化沖擊中迷失精神方向,喪失思考或錯誤選擇,甚至有些學生失去信仰,失去人生的價值目標。
(二)蘇東劇變的影響
蘇東劇變導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嚴重挫折,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兩極化格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發展低潮,但同時資本主義經濟卻表現活躍,現階段社會主義的力量相較資本主義處于劣勢。蘇東劇變后一時之間對中國是否能夠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道路要如何進行、馬克思主義是否能夠在中國堅持不懈等等問題使部分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了動搖,對中國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懷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感到迷茫,馬克思主義推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問題。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
中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轉型的加速期,雖然在經濟方面中國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但是經濟市場化、經濟全球化改革多年積累的社會問題矛盾進入到了凸顯期,某些社會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人口問題、貧富分化問題、官員腐敗問題、信用危機、環境問題等引起廣大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成為了中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形成道路上的負面影響因素。對于社會存在的丑惡的、畸形的、有悖道德及法規的沉疴社會現象,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階段性的特殊社會問題,雖然具有嚴重性,但是卻無法回避的[1]。
(四)網絡環境的沖擊
恩格斯曾說過:“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著我們主要在其中活動的精神環境的影響?!盵2]網絡的超強影響力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對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度日益加深,大學生自我意識很強,但同時對事物的判斷力卻容易受外界的干擾,易產生擺動。大學生對于不良信息辨別力和抵抗力均較差,更容易成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謠言、歪曲事實、甚至危及國家安全信息的工具。
(五)教育體制及教學內容、方法的制約
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牡丹江市兩所省屬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進行調查發現,學生馬克思主義在學生中的學習熱情一般,效果并不如預期。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學生面臨學業、就業的雙重壓力,同時他們競爭意識日益增強,學生往往會根據未來招聘企業所需要的具體人才需求進行價值取舍,更加重視專業課以及英語、計算機的學習,而輕視理想、信仰教育。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涉及范圍廣,論述內涵深刻,它的理論性、實踐性、時代性非常強,導致學生感覺這門課程較難。雖然中國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進行改革,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性、應時性、合適性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開闊的視野。
三、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施對策
(一)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環境建設
高校教師的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消除高校消極文化的主渠道。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教師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依托,重要的是要做到緊緊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團隊引導學生參與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抵制消極文化影響。大學生的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但是對自身的控制力還比較薄弱,容易沉迷在網絡或游戲的世界里產生網絡依賴癥。豐富現實生活,可以將大學生課余文化變得精彩,具體內容可以非常廣泛,例如文娛體育、心理教育咨詢、考研指導、職業技能培養等。大學生適度地參加興趣小組或社團組織不僅能開闊眼界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也可以為學生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馬克思主義原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是為高校學生提供方法論指導,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化育。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從扎實學生的基礎為主要目的,教學內容必須“精”,做到“夠用”,同時還要緊跟時代步伐,適時增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通過國際國內貼近生活的具體事例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內容的不斷調整,力求達到提高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認識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加強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馬克思主義教學是涉及“三觀”的意識性較強的學科,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不是一板一眼的理性知識,教師的“體驗”及“表達”直接關系到課程效果。教師作為信息的主要輸出源,為了傳播信息無衰減及歪曲,必須要求教師自身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具備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治的政治解讀能力,避免因自身理解能力導致對理論的的誤讀。所謂“誠學之,篤信之,躬行之”,只有教師“真信”,才能自信地進行傳道、授業、解惑[3],課堂教學中才能思路清晰、得心應手,學生才能更容易對教師講解的內容認同。
(四)加快網上思政教育陣地建設
目前中國教育資源不能完全滿足擴招要求,光靠“兩課” 不能達到教學目的,網絡成為了信仰教育的有益補充。傳統教學與現代網絡平臺共同推進馬克思主義教育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F階段已有部分網站初步建成,例如中南大學的“升華網”、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新疆大學“紅湖網”、廣西省的“高校思政教育在線”、江西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等等,這些網站正在為傳播、引導、繼承馬克思主義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立洲.裂變與重生:當代人信仰危機的文化哲學探析[J].求實,2012,(4):34-37.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2.
[3] 戴月波.真信·整學·正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素質要求[J].江蘇高教,2013,(4):87-88.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