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燕 朱薇薇
摘 要:目前高校誠信教育實效性不足,而建立在雙向心理契約上的誠信教育將會有助于提高實效性:利用心理契約非功利性特點,實施情感激勵手段;注重心理契約主觀性、動態性特點,加強與學生之間溝通機制的建立;把握大學生心理契約導向性特點,提高教育者的誠信意識;構建良好的校園誠信氛圍。
關鍵詞:心理契約;誠信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266-02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其目的得以實現的基礎,社會交往能夠順利進行離不開誠信。但目前,在高校中有部分大學生存在誠信缺失現象,例如,拖欠國家助學貸款、學術造假、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學費、造假貧困材料等現象。從一定層面上反映了部分學生誠信缺失,這從根本上要求高校加強誠信教育。
一、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現狀
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上,大多高校采用單向灌輸教育,比如開展班會,直接宣傳誠信的重要性;或通過強化外在約束力,制定強制性誠信懲罰機制約束學生做到誠實守信。實踐表明,傳統德育方式方法實效性并不高。
為此,本項目針對我校通信工程系11級學生做了一次誠信教育問卷調查,以期了解學生對于學校誠信教育的看法,以及學生對誠信教育的期望,以提高誠信教育實效性。本項目共發放問卷360份,有效回收320份。從調查中顯示87.4%的同學認為誠信很重要,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明白誠信的重要性。對于誠信缺失的原因,有一半的同學認為受周圍同學影響比較大,同時也有同學認為獎助學金利益的沖突、獎懲力度不夠、教師的言傳身教、家庭因素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都有或多或少的關系。當被問及誠信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人時,有65.5%的同學認為學生占主導地位,同時有87.6%的同學認為自我約束力在誠信教育中重要。
基于以上調查,本項目組成員對以往誠信教育方法進行了研究調查。根據調查顯示,傳統的德育比較適用于受教育者自身利益取向不鮮明或正式規制約束力強的場景,但若正式規制約束力減弱或受教育者有鮮明利益動機時,單純地以單向灌輸為特色的教育無疑會無效。而建立在雙向心理契約基礎上的創新性教育,將會彌補這個缺陷。
二、心理契約概述
心理契約這一概念于1960年初被引入管理領域。組織心理學家Argyris首先用“心理的工作契約”來說明工人與工頭之間的關系。Levinson等人明確提出心理契約是“組織與員工之間隱含的、未公開說明的相互期望的總合。”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陳加洲等學者指出,心理契約是“雇傭雙方對雇傭關系中彼此對對方付出什么同時又得到什么的一種主觀約定,約定的核心成分是雇傭雙方內隱的不成文的相互責任”。總的來說,心理契約是指個人與組織間因相互期望而形成的非書面協議。心理契約雙方對“他能從另一方獲得什么”和“他準備給予對方什么”有明確的期望。這些期望越合適,吻合水平越高,契約的力量就越強大,就越能形成令人滿意的相互關系。
心理契約的特征,一是主觀性。心理契約沒有正式的文字記錄,它是以契約雙方相互期待的形式存在雙方心理,從心理層面架構起的相互期待,需要雙方的理解、評估。二是不確定性。正式契約是寫在紙上的,契約內容是確定的,不能輕易改變,否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而心理契約是建立在雙方心理上的一種默契、約定,隨著個人心態變化,契約內容也會隨之而改變。三是雙向性,心理契約是雙向交互的聯系,是組織與成員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相互交叉的期待。組織對成員有一定的期待,同樣成員對組織也存在期待;各成員之間也期望對方能滿足達到自己的期待,是一種雙向關系。四是動態性。契約雙方會根據環境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心理契約內容,心理契約的內涵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統一的標準。隨著組織不同的發展時期以及成員不同的需求,內容也會隨之變化。
大學生誠信教育中的心理契約除具有心理契約一般特征之外,還具有其自身特點:一是非功利性。在企業中的心理契約,大多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而在學校中,心理契約強調的是學校或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是追求社會感情需要,更多地是促進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需要。所以,雙方體現的是非功利性特征。二是政治性。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心理契約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必然聯系,其政治性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心理契約期望要素中,表現出一定的政治傾向性。三是導向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就決定了心理契約的導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為前提的,將學生導向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上去。
三、心理契約理論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的運用
1.利用心理契約非功利性特點,實施情感激勵手段。把握心理契約非功利性特點,在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突出情感激勵手段。大學生誠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契約具有不同一般契約的特點,大學生的內在需要的滿足更傾向于心理滿足、情感上的滿足,而非金錢、物質上的索取。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要注重給予多的人文關懷。首先,及時對于誠實守信的同學給予口頭表揚,讓他們能夠感知誠實守信的人文關懷,引導他們構建其對錯的觀念,并為他們能夠實現更高的期待增加信心,提供動力。再次,關心大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教育者在平時就要注重與大學生建立情感上的關系,多關心學生學習生活,增強學生對教育者的情感歸屬;及時發現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思想情感問題,給予幫助、指導,增強學生對教育者的信賴,從而在客觀上提高學生心理期望與學校期望的協調性。
2.注重心理契約主觀性、動態性特點,加強與學生之間溝通機制的建立。心理契約是沒有文字規定的,是契約雙方在內心深處達成的一致性,這需要雙方有良好的溝通,了解對方期望得到什么。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雙方達成的契約內容會隨之改變,因此,在實踐當中,教育者與學生之間應不斷加強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心理所求,以便對癥下藥,更好地構建雙方之間的心理協議,達成教育目的。通過有效的溝通,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很快地了解學生的期望和對學校誠信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造成誠信缺失的直接原因,以便學校對癥下藥,提高誠信教育實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學校對他們的期望和看到他們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學生能夠找到正確的參照,不斷朝著學校期望的方向發展。同時,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感覺到被尊重,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達成雙方期望的一致性。
3.把握大學生心理契約導向性特點,提高教育者的誠信意識。要將學生導向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上去,教育者就是很好的模范示范者。在構建與學生之間誠信心理契約時,班主任(輔導員)的職業素質是信守心理契約的重要支撐點,同時也是學生與學校之間心理契約得以實現的推動者。心理契約是心理上的承諾,不是強制的規定,只能讓同學心服、口服的基礎上,才能與之建構起誠信心理契約。因此,也只有班主任(輔導員)自身擁有較高的誠信品德,在對待學生時能夠信守承諾,才可以從心理上得到同學的認可,為雙方誠信心理契約的建立提供支點。在調查中顯示,有71.1%的同學認為輔導員對自己的守信度較高和高,19.7%的同學認為較低和很低,而只有7.7%的同學認為無。這說明,對我校班主任(輔導員)的誠實守信度,學生大多數是非常認可的。這也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起誠信心理契約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保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班主任(輔導員)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以德服人;另一方面在實際班級管理過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誠信地對待每一位同學,與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誠信心理契約,以自己對學生的誠信換取學生對同學、對老師、對學校的誠信。特別是當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時,更加要體現公平公正性。在調查中,被問及“你對我校獎學金及其他榮譽稱號等評比方式的看法”時,有18.8%的同學認為評比方式公平公正,有33.5%的同學認為獎學金評比公正,但其他榮譽稱號帶一定主觀性,有17.8%的同學認為榮譽稱號等評比方式公平公正,獎學金評比方式帶一定的主觀性,有27.7%的同學認為均帶有一定主觀性。當問及誠信缺失的原因時,有16.3%的同學選擇獎助學金的利益沖突。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在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務上,學生更加關注,而目前對于公平公正的程度認可不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公平公正,誠信地對待每一位同學,言傳身教,以期換取學生的誠信。
4.構建良好的校園誠信氛圍。在調查問卷中,當被問及“你認為良好的學校誠信氛圍對于個人講誠信重要程度”時,有74%的同學認為重要,只有2.7%的同學認為不重要。從數據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整個校園環境對于個人講誠信是非常重要的。在與大學生構建誠信心理契約時,學校期望學生能夠遵守學校的相關制度,能夠誠信對待考試,不造假貧困材料等,同時,學生對學校也抱有期待。他們期望學校能夠提供一個誠信的環境,對待每一位同學公平公正,希望學校對他們能夠信守承諾。在調查中顯示,當被問及學校對自己的守信度中,有43.1%的同學認為對自己的守信度較高,有8.6%的同學認為高,較低和很低的占36.3%,而有10.5%的同學認為無。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整個學校大環境給予誠信的認可度是不高的。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是促成整個目標和成員的理想達成一致性以及促使成員之間能夠產生共同價值觀的關鍵所在。只有成員之間、成員與組織之間達成一致性,才可以使成員產生歸屬感、自尊感和成就感,從而整個組織才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波特·馬金.組織和心理契約:對工作人員的管理[M].王新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彭正龍,沈建華,朱晨海.心理契約:概念、理論模型以及最新發展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
[3] 劉月秀.基于心理契約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4).[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