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茴茴
小提琴國際比賽:才能之外的“潛規則”
★文/陳茴茴
2014年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剛落下帷幕,重返初辦城市莫斯科的柴科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又開始引人關注?;钴S在音樂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幾乎都有過在國際著名小提琴賽事獲獎的經歷。比賽是門檻,是歷練,還是跳板?眾說紛紜間,越來越多的“國際”比賽蜂擁而出。想在比賽熱潮中“成功突圍”,需要琴童與師長有一顆冷靜的心。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童衛東,曾經擔任過著名小提琴家林耀基老師的助手,協助林老師輔導很多選手參加各種比賽,同時也擔任過國內外很多比賽的評委,對于國內外小提琴比賽有著獨到的見解。對于國際小提琴幾大重要賽事,即柴科夫斯基大獎賽、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等,他認為都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點:有悠久的舉辦歷史、含金量高、比賽戰線長、技術難、比賽后續環節完善(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財團資助獲獎選手舉辦音樂會、出專輯,提供名琴使用等等)、比賽過往勝出者是如今音樂界的佼佼者。在這些共同特點之下,每個比賽還會因為舉辦國或命名音樂家而具有細微的差別。童衛東舉例說,比如“老柴”比賽,深受俄羅斯學派影響,偏重于俄羅斯藝術特點,藝術風格上更推崇情感爆發力;“伊麗莎白”比賽戰線偏長,曲目量比別的比賽幾乎要多出一倍,對選手的體力和心理是很大考驗,而且這個比賽還有一個“出其不意”之處,曲目中會準備一首選手從未拉過的協奏曲,現場給選手譜子,然后將選手分別分到相對封閉的小屋子練習一周后直接合樂隊進行比賽。這種“出其不意”考察的就是選手的應變能力與真正實力。帕格尼尼比賽則“賽如其名”,延續了帕格尼尼“鬼才”般的技巧風格,在技巧上要求非常高。
一次比賽或許能改變一名小提琴演奏者的命運,這是比賽帶給參賽者最直觀的沖擊,也是無數人想要投身“賽?!钡脑?。童衛東對待比賽,無論是過去的“唯比賽論”,還是現在有些老師以追求藝術為借口拒絕一切比賽的做法,他都覺得過于極端。他舉例說,國際上知名的比賽,海外參賽的選手都是自由參加,失敗就離開,沒有什么負擔。而國內孩子參賽時,往往要背負師長、院校甚至是國家的榮譽,孩子未參賽就背負了很多額外的東西。一次比賽并不說明什么,在嚴謹客觀的基礎上,挑選適合自己的比賽是最重要的。一旦選擇比賽,苦練是必不可少的。他非常贊同林耀基老師當初訓練學生參賽的方法,林老師在技術上要求很嚴格,總是要求把學生的技術提升到完美無缺、萬無一失的層面,才允許學生參加比賽。一旦決定參賽,他會親自陪著學生一點點完善技術上的細節。17歲即獲得柴科夫斯基大獎賽銀獎的青年小提琴家陳曦回憶起當時林老師賽前對自己的訓練,說林老師一直堅持如果技術達不到,即使是到了比賽前一天,也不會讓他參賽。正是這種將技術練到出神入化程度的標準,林老師的學生才會在許多比賽中以驚人的技術取得了音樂表現力上意想不到的結果,取得好的成績。
在國際大賽中,中國學生都顯得有些吃力,尤其這幾年沒有太好的成績,青少年比賽相對而言要好一些。童衛東認為其中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大多數學生有才能但綜合素質不夠;一是學生從老師那里學習到的東西無法與世界潮流推崇的方向接軌,即使有才能,也無法與時俱進,限制了他們在國際比賽中脫穎而出。這就對國內的小提琴教學提出了新命題:學生,如何在學習技巧的同時,提高藝術修養與文化內涵;老師,如何引導學生與國際接軌。
童衛東說,國內西洋音樂的氛圍還是欠缺一些,喜歡走捷徑的人又多,使得很多有才能的孩子不愿意腳踏實地。有才能的孩子不少,但最后走出來拔尖的,往往是最努力的。比如曾獲得帕格尼尼比賽金獎的青年小提琴家寧峰,德國學習的經歷使得他的演奏極富歌唱性,技巧完美且有豐富的表現力,同時他又很有修養,在藝術上有著執著的學習態度。童衛東總結說,要想在國際比賽中嶄露頭角,僅有才能是很不夠的,還需要眼界的提高,文化的積累,還有相應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