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瑾
意大利歌劇院“四面楚歌”
★文/李 瑾
人們總是期盼在新的一年會有新的起色。然而,遠在意大利的歌劇院職工們卻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去年年底,意大利卡塔尼亞貝利尼歌劇院的職工們用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來告別2013年:貝里尼歌劇院內,一具棺材被幾個人緩緩抬入歌劇院中,葬禮的隊伍經過劇場的中央,最后來到了舞臺上。
這是一場特殊的葬禮,但與以往歌劇表演不同的是,這場讓歌劇院爆滿的葬禮,并非一出意大利歌劇表演,而是人們為告別貝利尼歌劇院本身舉行的告別禮。嚴重的資金問題,讓這座自19世紀至今上演過威爾第、普契尼、羅西尼等著名歌劇作品的歌劇院被迫關閉。
從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意大利歌劇院迎來了持續幾年的“霜凍期”。為抗議劇院多年沒有更新勞務合同和工資待遇過低,包括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羅馬歌劇院在內的幾個著名歌劇院都接二連三地發生罷工事件。
連年虧損致使歌劇院無力拿出更多錢補貼員工,引發職工與管理層之間的持續糾紛。過去幾年,貝里尼歌劇院一直在生死邊緣掙扎:由于經費短缺,歌劇院不但無法支付藝術家們的費用,甚至連支付駐場演員的工資都成了問題。由于意大利經濟的持續萎靡,這個曾經輝煌了好幾個世紀的歌劇院,開始面臨被迫關閉的窘境。
貝里尼歌劇院并不是唯一一個受到意大利經濟拖累的著名歌劇院。佛羅倫薩、羅馬、博洛尼亞、熱那亞、帕爾馬、卡利亞里等城市的歌劇院,紛紛傳來關門歇業或者即將被迫關閉的噩耗。
以羅馬歌劇院為例,這座始建于1880年的歌劇院一直是羅馬的地標性建筑之一。然而如今,這個著名的歌劇院卻背負了4000萬歐元的債務,120人面臨下崗。據估計,截至2013年底,羅馬劇院的虧損預計接近7500萬歐元。羅馬歌劇院面臨著裁員、減薪的抉擇。
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威尼斯鳳凰歌劇院和都靈皇家歌劇院尚能在未來幾個月自負盈虧維持運作,但情況也不容樂觀。2012年,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的預算為1.16億歐元。其中,36%來自于意大利政府的資助,其余的7300萬歐元來自門票、場地租借、贊助商和巡演等收入。然而,最終斯卡拉歌劇院僅僅得到了政府提供的500萬歐元的資金支持,與原定36%的預算相差甚遠。由于政府撥款不到位,斯卡拉歌劇院只得減少歌劇演出的數量。2014年,斯卡拉歌劇院將原定的13部歌劇減少到了10部。
經濟危機加之意大利政府在維護歌劇藝術方面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導致原本就不景氣的歌劇院經營日益惡化。
2007年,意大利政府共為國內各文藝團體撥款4.5億歐元,其中50%的資金用于資助那些大型歌劇院,剩下的一半分別用來資助14個愛樂樂團、18家傳統劇院以及一系列的電影院等。如此分攤下來,每家單位能夠獲得的經費相當有限。與法國和奧地利為歌劇院撥款九千多萬歐元的年度預算相比,意大利政府撥給國內歌劇院的經費顯然要“摳門”許多,經濟泥潭讓政府捉襟見肘。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里,歌劇并非唯一的預算撥款被裁減者。意大利全國的文化方面財政支出削減了近70%。
意大利歌劇院萎靡不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斷流失觀眾群所導致的歌劇票房嚴重下滑。媒體和業界認為,近年來,意大利政府對音樂教育的重視普及程度不夠,致使許多年輕人根本就不重視甚至不具備欣賞歌劇等高雅藝術的素養,這也導致了歌劇院觀眾群日趨老化和稀少。此外,現代社會的快餐文化和流行音樂的盛行,也導致歌劇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不可避免地被青年們日漸冷落。
盡管面臨著票房和收入的不盡如人意,為了保持高水平的演出質量,意大利的劇院在樂隊、演員、導演、服裝、道具和后勤等方面的開支絲毫沒有減少,整場演出下來費用高得驚人,長此以往,劇院的財務赤字也必然就越來越高。
另外,也有人指出,一項習慣政府撥款的意大利政府乃至歌劇院的領導層,相當缺乏市場的開拓意識,這也是歌劇院票房持續走低的眾多原因之一。
1998年,時任意大利文化部長維爾特羅尼曾簽署一項將公共歌劇院私有化的法令,以試圖幫助意大利歌劇院渡過財務危機。然而,當時僅有斯卡拉大劇院較為成功地吸引了一部分民間資金,其他劇院在市場轉型和改制等方面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對于常年習慣于依靠國家補貼度日的古老歌劇院來說,要想讓其迅速轉變經營理念相當艱難。況且,歌劇院私有化改革的背后,需要整體國家經濟利益的推動和政策的扶持。而當時意大利劇院創收的積極性,卻時常受到政府種種陳規的限制。例如,為了避免演出的票價過高,意大利文化部規定樂隊指揮、演員和導演首場演出的收入不得超過2.5萬歐元等。許多劇場員工抱怨這種規定只照顧到了觀眾的利益,卻沒有體現多勞多得的精神,有失公允,因而劇院方面市場化改革的積極性不高。
因此,意大利歌劇院目前面臨的矛盾,與其說僅僅是預算的捉襟見肘,不如說是傳統機制與現行市場發展需求的矛盾。只有體制、觀念、政策等綜合治理,方能為意大利歌劇院找到一條生存之路。
意大利著名歌劇記者德爾·雷菲蒂耶羅形容意大利政府和歌劇院的關系就猶如“泥菩薩過河”:“歌劇院的經濟狀況一直都不樂觀。在過去,歌劇院還可以去銀行貸款,并尋求來自政府方面的擔保。但如今,政府自身都難保,銀行對歌劇院的貸款和資助就完全停止了。”
面對經濟的困擾,意大利曾經最引以為傲的文化產品——歌劇,如今卻成為了意大利文化產品的拖累。這也留給意大利人一個難題:是從體制上尋找突破口,還是維持現狀坐以待斃?待意大利經濟回暖的時候,遭受重創和被擠壓的意大利歌劇,還能留下多少歷史的“殘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