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力克
自然歌唱 美妙聲音
——美聲唱法六要素之我見
★文/徐力克
美聲唱法產生于17世紀的意大利。這是一種又被稱之為“柔聲唱法”的專業學派。它講究演唱時只盡到半分力,音色油潤明亮,層次豐富富于變化,聲部之間雖然有著嚴格的區分相互間銜接和諧統一,在唱高聲區時候,往往不用強力發聲,反而要用自然的氣息發聲,反之低音區時,往往由下腹部發出氣息,經由胸腔使聲音成為一條筆直的線條,從腦頂上面發出來。(又叫頭聲)如果在亢奮的精神狀態下,做到得心應手地運用嗓音來表現音樂,就需要對發聲器官進行系統的、專業的、長期的訓練和鍛煉。此文便是將我們平時練習的注意事項及練習重點“呼吸”、“音量”、“聲區統一”、“連貫性聲音”、“靈活性聲音”以及“微顫法”共六個部分進行羅列講述。
美聲 方法 發聲法 演唱法
音樂表演的藝術可以總體分為兩大類:一為聲樂,一為器樂。
聲樂,是指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包括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美聲歌唱(bel canto)從字義上理解為“優美的歌唱”。這是一種以自身的身體器官為音樂表現手段和表現工具的藝術形式。美聲的發展史可謂源遠流長,從古希臘時期的悲劇萌芽,到佩里的第一部歌劇《達芙妮》,再發展到法國大歌劇,20世紀的實驗歌劇等等,都會運用到美聲唱法。在不斷的學習中,在美聲的教學過程中,總結了如下幾類練習重點,對其作一一綜述。
“呼吸”,顧名思義所指的是肺部吸入和呼出空氣時胸肌的雙重運動。呼吸是歌唱的基礎。無論是多么高深的表演技巧都需要有夯實專業的呼吸功底作為奠基石。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控制氣息的能力,才能演唱出明亮、松弛而又具有共鳴的音質。因此,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們不主張用胸式呼吸法和女性演唱者常使用的鎖骨呼吸法,我們主張胸腹式聯合的呼吸法。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曾在一次演出前夕非常緊張,演出前夜,在酒店中久久不能入眠的他偶爾聽到隔壁嬰兒的啼哭。這使他靈光一閃。嬰兒如此柔弱為何聲音卻如此嘹亮?正是這樣他找到了腹式呼吸的真諦。這種通過站立的姿態,和通過吸氣,先通過鼻腔,使肺部逐漸膨脹而又不感到緊張的全呼吸法,可以保持相當時間且無疲憊感。在有節奏的歌唱旋律或者練習中,不要把氣吸得滿滿的,而是只有當中間有長休止音符的間隔時,再換氣。如果是快板樂章,歌者需要快速呼吸,就進行小量呼吸。我們通常把這種呼吸稱之為半呼吸。
美聲學派的格言是“懂得吐字和呼吸,就懂得了如何歌唱”。因此正確的呼吸方法是良好發聲的基礎。

圖1:發聲構造
在追求如上所述的曼妙聲音的過程里,美聲學派還有一句緊隨其后的至理名言:“當你沉迷于音質時候,音量就會自然而然到來。”這種在單個母音節控制音量的能力不僅是在訓練音量和呼吸,還可以讓聲音更加多樣化,富有彈性,聲音松弛自然,有豐富的表現力和豐滿的呼吸,從而促進聲區的統一化。優秀的演唱家可以做到增強聲音的強度卻不增加聲音的音量,從而即使在最大的劇場里唱出最輕的效果,也會讓全場觀眾清晰聽見。這種輕聲產生一種遙遠的感覺,可以帶來懷舊感。但如果是平凡的演唱者如此嘗試,由于氣息的缺乏,觀眾會聽不到他。如果想做到漸強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唱成了喉音效果便弄巧成拙了。
如何讓聲區統一是美聲學習過程中的難點,也是重點。眾所周知,每個音區和音區的銜接中都有“中間地帶”,在繪畫技術中這種光與陰影的交界處稱為“明暗交界線”。而在音區與音區之間,也有幾個音是“明暗交界音”。我們只要在唱上行琶音時候把高音區的末尾幾個半音唱得帶有下一音區的特點(比如更加晦澀,暗淡無光),反之亦然(如明亮些、飽滿真實些),就可以輕松處理好聲區的統一。在如此逐漸由濃轉淡或由淡轉濃的過程里,也可以避免因為聲區的突變而產生“破音”現象。
持續演唱一個音符的能力是嗓音訓練的一種獨特特質,應該特別學習把嗓音從一個音符滑到另一個音符,但在這種手法當中,兩端的音符聲音要盡可能地放輕。聲音的連貫是氣息的流動,共鳴的良好,喉頭的穩定等多種狀態平衡下的反映,使二次創作出的旋律悠揚,更加富有生命力。聲音不夠連貫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 在過渡聲區時候過于倉促,聲區的明暗交界線過于明顯,使音色時大時小不夠穩定,甚至會出現破音的情況。
(2) 起音不精準。
(3)呼吸不得當,氣息緊張。
(4)母音的共鳴處沒有很好地完全統一在一起。

圖2:頭腔構造
靈活性是美聲學派一種通過專業訓練手段使演唱者聲音充滿靈活性和彈性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主要分為表情滑音(partamento),連音(legato),音(picchettato)和頓音(marlellato)這四大類。在它們中間最常用、有效果的是連音。練習時可以借用孔空的練習曲進行練習,其中有大量的音階練習、琶音練習、裝飾音練習,或者是華彩樂段的花腔練習,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歌唱者的靈活性。
建議學生們應以慢速來學習靈活性。應該在練習中把音程唱得清晰。在練習從一個音符過渡到另一個音符的死后氣息要保持穩定。聲門擊振要使聲音清楚。但有必要說明,在練習的時候要注意節制。因為太快的練習會引起嗓音的虛弱,讓嗓音變得顫抖。因此在練習之余一定要注意保護嗓音,培養優美的靈活性要在練習中更看重質量而非數量。當這種方式被學生完全吸收后,既可以讓聲音富有生命力,又可以延長演唱時間,還能讓聲音松弛自然,可謂一舉三得。
在美聲演唱中,(vibrato)應該是每秒鐘5~7次為正常。慢于正常指標或快于正常指標都會破壞聲音的連貫性,從而產生令人不舒服的音質。可是為何這種“顫動的音符”可以表達出美感呢?也許是因為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講話時常會發抖。顫動是情緒激動的結果,如果可以將激烈的情緒通過顫音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使聽眾感受到強烈的情緒起伏,無疑會大大增加音樂的表現力。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這樣的道理,而只是人為地擺動舌部或者抖動咽肌來造成顫聲的效果。這種聲音不僅對自身嗓音有一定程度的磨損,又因為喉頭壓得過低,過慢的顫抖還會讓聲音出現“搖晃”的感覺。而下頜肌肉緊張和呼吸過淺所發出的“顫音”則會讓人有“羊咩聲”,也有人把這種過快的顫音叫做“碎抖”。
歌唱中的微顫音的快與慢和歌唱者演唱的歌曲情緒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情緒平穩時候會安寧平靜,激動的時候會快些。微顫是美聲歌唱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一種有極強藝術表現力的手段。如果想要使歌唱中的顫動做到快慢合適,收放自如,表現力豐滿,必須在呼吸的控制上下功夫。
世界上有三樣東西可以不受語言的影響,突破政治的牢籠,絲毫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削弱本身的美感,分別是建筑、美食和音樂。音樂,作為記錄人類精神文明的歷史符號,擁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史,它不僅僅是一種創造,更是一種傳承。人類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變化和進步都通過這種媒介得以代代相傳。而在眾多的音樂門類中,聲樂藝術的發展,更是一條綿延不絕的長河,在悠悠的歷史歲月中,經久不息。當一位作曲家被問到一個優秀歌手必須具備的天然本質是什么的時候,他說到,“嗓音,嗓音,還是嗓音”。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們花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教給有聲音天賦的學生們如何有效的,更好的,去利用他們的嗓音,找到屬于他們嗓音的最佳位置。以及如何能最小程度減少不必要的耗損。本文篇幅有限,僅僅把本人在教學中所能想到的演唱要點進行歸納,不一而足。美聲演唱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如果想有實際的進步,更多的要在專業輔導下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把良好的天然嗓音和其他的藝術品質相結合,把音樂的美感通過二次創作更好地傳遞給觀眾。
[1] 《嗓音遺訓》蘭皮爾蒂等著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2005年四月第一版
[2] 《聲樂教學泛論》 唐琳編著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8月第一版
[3] 《中外聲樂發展史》 胡郁青著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7年8月第一版
徐力克(1962—)女,遼寧文化藝術職工大學、遼寧省藝術學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