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虻
多層結構的瑰寶
——肖邦《前奏曲》第1首音樂分析
★文/李 虻
肖邦的鋼琴前奏曲充滿鮮明個性,賦予傳統的織體以新的表現力,由此塑造的音樂形象表達出緊張的情緒和熱切的渴望,并具有某種結構的組織意義。其《前奏曲》第1首(Op.28 No.1)典型地代表了肖邦鋼琴作品的織體結構特征,如華彩性織體中引入旋律因素,增強聲部的獨立性;旋律聲部疊加與各聲部節奏對位,增強作品的層次性和立體感;線性和聲與功能和聲巧妙融合,結合外音的運用,增強各隱伏聲部的流動性……作品雖小巧卻才華橫溢,堪稱多層結構的瑰寶。
在這首看似充滿華彩性、織體化的前奏曲中,單一音樂形象下隱藏著邏輯縝密、層次豐富的聲部組合。當我們將這些隱藏的聲部逐一“剝離”開來,能夠看到它們各司其職,功能清晰。下面以16~19小節為例,將鋼琴譜與剝離的五個層次分譜對照說明。
16~19小節層次圖式
五線譜

五層次分譜


本例旋律與織體融為一體,樂譜的表達形式上并沒有哪一個聲部具有獨立的旋律屬性。如果以四聲部為基礎對鋼琴譜進行分解研讀,可以分析出五個聲部,相互間形成鮮明的對位節奏,其中的旋律部分由三個聲部互相加強。
聲部⑴是旋律聲部,在整首樂曲中均位于小節的第2拍,每小節的兩個音符具有動機化、半音化發展的特征,前一個音為輔助音性質,后一個音為和弦骨干音,組合構成極為簡練的主題材料。
從鋼琴譜上看到的聲部⑵,始終在高音部與中音部之間轉換,前半拍在中音部,后半拍在高音部,剝離后形成完整的填充式分解和弦。分解和弦并沒有完全按照和聲功能關系發展,兼顧了聲部的流暢性。其中,第2與第4個音形成逐級上行的隱伏聲部,與聲部⑸的線性低音以八度疊加的形式遙相呼應;第1與第5個音與聲部⑴旋律相同,與聲部⑶重疊。
聲部⑶與聲部⑴之間始終保持著旋律相同、節奏對位的關系,同時重復著小節中聲部⑵的頭、尾兩個音,并有意忽略了2/8的節拍組合。
聲部⑷在強拍以分解和弦的形式承擔著低音的職能,弱拍全部休止。
聲部⑸具有明顯的線性低音特征,既保持了功能和聲序進的基本規律,又通過線性低音實現線性和聲的多聲部流暢性。聲部⑸在本曲中有兩種獨立應用:其一是中間部分的線性低音,其二是尾聲部分低音部的主持續,兩種形態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只有將上述5個聲部的屬性分辨清楚,才有可能進一步認知其特殊的結構邏輯。
本曲雖僅為樂段規模,但樂句、樂節、樂匯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相互關聯,在不對稱的發展中暗含著嚴謹的結構邏輯。

前樂句旋律呈對稱性,包含4+4的兩個樂節。前樂節3~4小節是1~2小節的同頭異尾變奏,4~8小節低音線性級進上行,破壞了第4小節的句讀感,直至第8小節經DD56-D7開放,這是確認8小節樂句結構的
重要依據之一:

后樂句包含7+9的兩個樂節,以不同的方式對前樂句兩個樂節進行不對稱擴展。前樂節9~12小節為前樂句平行結構,雙音動機上行模進兩次后返回,向下屬方向離調;后樂節從第16小節開始,延續向上模進發展的趨勢,于第21小節達到高潮點后折返下行,將前樂節的不對稱結構進一步擴大。旋律線清晰地呈現出兩個樂節的不對稱形態:

25~34小節的尾聲中,上方聲部延續了前樂句主題的音樂風格,具有再現意義,平衡了劇烈擴充對前后樂句不對稱結構的影響;建立在主持續的變格上補充終止,使具有擴展意義的后樂句的情緒得以舒緩。
本曲樂段結構的關系及終止式的設計等,保留了古典主義音樂一部曲式的特征,無論是前樂句SⅡ56-DD56-D7的半終止,還是DDⅦ7-K46-D7-T的結束終止,和弦的功能性都得到基本體現。但4~8小節、12~15小節、16~24小節等三處線性低音,不僅對結構劃分產生影響,也影響到和弦的使用原則。如第4小節開始的線性低音,削弱了第4小節的句讀感,使之更符合樂匯的屬性;又如第16小節開始的T6和4弦,既不屬于經過四六和弦,也不屬于輔助四六和弦,而是線性低音的起點,由此構成的線性低音與高音旋律八度錯位疊加。
在多層次織體中,多重隱伏旋律線的流暢發展,使和弦之間的功能關系明顯弱化,配合和弦外音所起的作用,使線性和聲與和聲的功能進行造成一定的沖突。和聲的功能性與線性并存,共同影響著音樂的結構及和聲的發展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