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宵卉
摘 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是心理素質教育的核心。健康的心理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學生只有具備了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能發展個性,創造未來活潑美麗的世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英語教師;英語教學;心理素質;興趣情感
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是心理素質教育的核心。健康的心理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學生只有具備了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能發展個性,創造未來活潑美麗的世界。我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就英語教學談談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學好英語的前提
積極健康的情感能使人的思維敏捷、深刻,想象豐富、活躍、記憶力增強。學生如能在愉快的狀態下學習英語,將會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中,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英語的教與學。教師只有充分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中學生的情感往往是不夠穩定的,一些學生性情急躁,由于英語記憶知識多,學生初學英語方法不當,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師教法不靈活,知識陳舊,造成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掉隊。而現在的中學生好勝心強,意志力弱,情緒忽高忽低,緊張浮躁,總想急于求成,一口吃撐胖子,結果欲速則不達。一些學生由于英語課程不斷加深不能適應,雖有上進的心愿,但苦于無從下手,自信心不足,失落感增強,內心感到焦慮,產生悲觀情緒。還有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在英語學習中本身不善交際,很少與同學溝通,再加上相當一部分學習教學班容量過大,學生口語交流活動面窄,學成“啞巴英語”。然而,對大多數學生來講,由于受到父母的贊同、同學的稱贊、教師的表揚這些外部動機而引起的喜悅、快樂等健康情緒則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智慧和能力的發展。因此,穩定和快樂的情緒是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具體體現。所以,我們教師在平時上課時,不僅要注意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該關心、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培養學生穩定和快樂情緒。教師要有愛心,相信所有的學生是能夠教育好的。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使學生在學習中和生活中有愉悅感、安全感、尊嚴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潛能和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要常用鼓勵性、贊揚性語言。如:“Would you please have a try?”“Dont be so nervous.”“Never mind,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Very good.”“Well done.”“A good job.”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又滿足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成功感,維持了學生的興奮點,師生緊密結合,使學生有較好的學習氛圍,形成學生人人都參加的局面,從而使他們的學習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
并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從興趣及情感兩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1.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信心
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樂意學;只有樂意學,才有學的主動性,才能不怕困難,把它學好。在中學階段的不同年級中,隨著課程內容的加深、加寬,有計劃地講一些英語國家的奇異風俗和開展一些有趣的課外活動。如:唱英語歌曲、英語猜謎、講故事、互送生日賀卡,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敢于開口講英語,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不斷進行多向語言交流和傳遞,同時還要注意內容和方法的新穎性,教師指導學生把所學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用于實踐生活。如:以描述全家福照片的形式介紹家人;以采訪的形式提供某一家庭的三餐食譜等。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以分組合作的形式,把課內的虛擬情境放到課外的真實體驗中,安排學生按英文購物單(蔬菜、水果、學習工具等)去超市完成采購任務,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2.點燃激情,愉快學習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有些教師對學生教育方式簡單,方法生硬,在“嚴愛”的招牌下,對學生過于嚴格,甚至“以罰代教”,這種教育方法會使師生之間產生疏遠感,甚至產生敵對情緒,從而使 學生放棄所學科目,不利于正常有效的開展工作。教師應抓住
“愛”的教育,不斷產生師生情感共鳴。因為“愛”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用教師的愛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最終用快樂的情感來對待學習。尤其對學困生,他們的自卑感較強,信心不足,極少體驗到受表揚的滋味,一旦給他們一點溫暖的鼓勵和期望的眼神,效果會更明顯,這樣一來,會使學生的心理更加穩定健康。為此,我們可以把情感教育比作進行英語素質教育的催化劑。
因此,教師要善于研究掌握學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感情實施心理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每堂課的教學中充滿英語課的熱情,促進中學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胡慶芳.改進英語課堂[M].科學教育出版社,2011-02.
[2]趙國忠.英語教學最需要什么[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05.
[3]曹湘洪.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12-06.
(作者單位 山西省孝義市青年路小學校)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