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吉爾/編譯

約翰·康福思
● 因對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研究而獲1975年諾貝爾獎的英籍澳大利亞化學家約翰·康福思(John Cornforth)爵士于2013年12月8日去世,享年96歲。
約翰·康福思是迄今唯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澳大利亞人。同年,他被提名為澳大利亞年度人物。后來,他被封為騎士,再后來,他因對社會的貢獻獲得百年聯邦獎章。
約翰·沃卡普·康福思(John Warcup Cornforth)于1917年9月7日出生于澳大利亞悉尼,是四個孩子中的老二。父親名叫約翰·康福思(John Cornforth),是一名來自英國的古典文學教師。母親名叫希爾達(Hilda),是一名澳大利亞護士??蹈K荚?0歲的時候因耳硬化癥開始失聰,中耳的骨質疏松變形,停止傳輸聲音。到了20歲的時候,他完全失去了聽力。
幸運的是,在悉尼男子中學,一位年輕的教師倫納德·巴塞爾(Leonard Basser)影響了康福思,使他走上了研究化學的道路,因為化學似乎為這位青年學生提供了一個就業方向。在化學領域,他的耳聾也許不是一個障礙。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他在16歲那年考進了悉尼大學。由于他聽不到講課,他開始閱讀教科書。當時,大部分教科書都是用德文寫的,因此,他開始自修德文。他于193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和大學頒發的獎章。
在澳大利亞攻讀了一年研究生后,康福思于1939年得以去英國牛津大學深造,師從著名化學家羅伯特·魯賓遜(RobertRobinson)。在那個時候,澳大利亞尚沒有可以攻讀化學博士學位的地方。同年另一名獲得獎學金的人名叫瑞塔·哈拉登斯(Rita Harradence)??蹈K荚趯嶒炇依镉鲆娺^她,在當時,儀器設備奇缺,康福思曾經自學過吹玻璃,能夠修理一些東西,因此哈拉登斯請他修復一只被她打破了的燒瓶。
康福思和哈拉登斯于戰爭剛剛開始的1939年來到牛津。在他們完成了博士學業(研究類固醇合成)后,成為研究新藥青霉素的化學研究小組的成員。這項發現也讓英籍澳大利亞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瑞(Howard Florey)獲得了1945年的諾貝爾獎,他因分離和純化青霉素而獲此殊榮。康福思于1949年參與編撰《青霉素的化學》一書,全面記錄了這項研究工作。
康福思和哈拉登斯于1941年結婚,從此比翼雙飛,一直密切合作做研究。她成為他的研究搭檔和翻譯。他們合作撰寫了41篇科研論文,他后來說:“在我的整個科學生涯中,我妻子一直是我最持久的合作者。她的實驗技能對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她無法衡量地為我緩解了因耳聾耳帶來的交際困難;她的鼓勵和堅毅一直是我最強大的支持力量?!?/p>
戰后,澳大利亞沒有多少機會留給不能在大學講學的化學家,因此,康福思夫婦繼續留在英國。他又回到類固醇合成的研究上,與他的博士導師羅伯特·魯賓遜合作。約翰和瑞塔于1946年加入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科研隊伍,在其屬下的國立醫學研究所(NIMR)工作到1962年。他的小組于1951年首先完成非芳香族類固醇的全合成。

約翰·康福思接受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國王頒發諾貝爾化學獎
約翰·康福思與NIMR生物化學部的喬治·泡普雅克(George Popjak)合作,開始一系列廣泛的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確定膽固醇如何在體內生成。他們發現,膽固醇的碳骨架是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酶調節階段形成的,完全從乙?;伍_始。該研究工作與理解現代降膽固醇他汀類藥物的反應直接有關??蹈K颊f:“在NIMR,我與生物科學家有了接觸,并與其中幾位合作研究。尤其是匈牙利人喬治·泡普雅克,他和我一樣都對膽固醇感興趣。我和泡普雅克就開始協同安排實驗,這樣化學學科和生物化學學科可以同時應用于這一主題。”
康福思和泡普雅克鑒別出構成膽固醇的醋酸分子排列,這項研究最終使康福思獲得諾貝爾獎。在許多對天然產品、生物合成和可能的制造的調研中,他們成功地發現了制造可的松(腎上腺皮質素)的天然原料。后來的研究包括同位素標記和酶立體化學構型的擴展等新技術。
當時的NIMR主任恰爾斯·哈林頓(Charles Harington)視康福思為“無可爭議的英國一流有機化學家”。在1954年,康福思認真考慮回到澳大利亞去一家擬建于墨爾本的新研究機構工作,但最終決定不這樣做,使哈林頓大感寬慰。
康福思和泡普雅克于1962年離開NIMR,成為謝爾公司設立的米爾斯戴德化學酶學實驗室共同負責人。該實驗室是在羅伯特·魯賓遜的敦促下由謝爾公司創立,旨在推動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匯。他們在那兒研究酶反應的立體化學特性。當泡普雅克去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后,康福思繼續該項研究。康福思1975年來到蘇塞克斯大學應用科學系擔任皇家學會研究教授,直到1982年退休。
康福思是十分謙虛、謙遜的人。雖然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會變得重要,但他從來沒有奢望過想要獲得像諾貝爾獎這樣的大獎?!澳憧梢哉f它對于諾貝爾獎來說是實至名歸的,但我自己在當時的做法是把這個想法果斷地拋到腦外?!?/p>
約翰·康福思在他的科學生涯中獲得過諸多獎項,他于1953年入選英國皇家學會,同年被授予化學學會頒發的科黛-摩根獎章。他于1965年獲得弗林濤夫獎章。美國化學學會于1968年獎給他歐內斯特-岡瑟獎,他于1972年獲得魯塞爾獎。他還獲得過英國皇家學會的皇家勛章(1976)和科普利獎章(1982)??蹈K加?977年被授予爵士勛銜。
康福思和泡普雅克共同獲得過生物化學學會的西巴獎章(1965年)、斯托法獎(1967年)和英國皇家學會的戴維獎章(1968年)??蹈K寂c瑞士籍波斯尼亞化學家弗拉基米爾·普萊洛格(Vladimir Prelog)因 “他們把分子結構與化合物的特性聯系起來所做的努力”而同獲197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的消息是他妻子從收音機上聽到后告訴他的。
在2006年的一次訪談中,他回憶獲諾貝爾獎時的情形,“我想那是我實驗生涯中最樂意記住的日子。我感到很驚訝。我曾估計過我的機會大概是三分之一。我知道是羅伯特·魯賓遜推薦了我。至于頒獎儀式,我無法聽到頒獎詞。因此,就跟往常一樣,我環顧四周,自娛自樂。就在這個體育館,一個龐大的場所,但我能夠看到從黑暗的觀眾席發出的閃爍的強光。它們就那樣不斷地閃爍著,最后我意識到,所有女士都戴著珠寶首飾,而那些珠寶首飾就是產生閃爍的原因。那是我對頒獎儀式記得最清楚的場景。”
康福思繼續在英國蘇塞克斯大學講學,直到退休。退休后他環游世界各地講學,最后一次是1992年在澳大利亞皇家化學學會成立75周年紀念活動上。在那次講學中,他表示了對現代學生的同情,“當我和瑞塔在這兒學習化學的時候,化學并不是很難,并沒有太多的東西要學?,F在我為你們感到遺憾,因為要學的東西太多了?!钡拇_是太多了!而太多的原因恰恰是由于他的原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