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寬云 徐劍
【摘要】 目的 觀察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治療老年下肢慢性皮膚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 下肢慢性皮膚潰瘍在局麻或無麻醉下進行清創, 按傷口大小和形狀裁剪封閉負壓引流(VSD)材料覆蓋傷口創面, 持續引流, 7~8 d拆除, 傷口為新鮮肉芽組織后改為換藥治療, 直到傷口愈合。結果 本組105例老年下肢慢性皮膚潰瘍經1~4次封閉負壓引流, 傷口創面肉芽組織新鮮, 經換藥后創面愈合, 隨訪半年, 傷口處瘢痕不明顯, 部分局部稍凹陷。結論 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治療老年下肢慢性皮膚潰瘍操作簡單, 損傷小, 縮短了療程, 療效肯定,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封閉負壓引流;老年;下肢;慢性皮膚潰瘍
慢性皮膚潰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特別是老年患者下肢皮膚潰瘍, 常規換藥治療過程較長, 療效不穩定。安陸市普愛醫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對105例老年下肢慢性皮膚潰瘍應用封閉負壓引流技術(VSD)治療, 療程明顯縮短, 療效確切,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105例, 男63例, 女42例, 年齡66~88歲, 平均年齡73歲。下肢慢性皮膚潰瘍部位:大腿12例, 小腿70例, 外踝4例, 足背11例, 例足底8例。發病原因:壓瘡4例,糖尿病足19例, 下肢靜脈性潰瘍30例, 機械性外傷52例。下肢慢性皮膚潰瘍大小約4.5 cm×5.5 cm~5.5 cm×10.5 cm,病程3.5~7.5個月。
1. 2 方法
1. 2. 1 治療前常規檢查 常規檢查血液、心電圖、X線等項目, 以排除內科性疾病。
1. 2. 2 材料 VSD材料為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鹽泡沫材料, 內置1~2根14號多側孔硬質硅膠引流管, 長度30~50 cm;生物透性薄膜。
1. 2. 3 治療方法 常規在局麻或無麻醉下行潰瘍清創, 徹底清除壞死組織, 創面用3%雙氧水、生理鹽水反復交替沖洗。按傷口創面大小和形狀剪裁VSD材料, 將泡沫置入傷口創面, 并充分接觸整個創面, 邊緣與周圍正常皮膚縫合, 使VSD材料超出皮緣1 cm并固定, 用生物透性薄膜密閉粘貼VSD材料及周圍皮膚, 引流管接中心負壓。VSD材料變塌陷表示引流通暢, 7~8 d可拆除VSD材料。若傷口創面肉芽創面新鮮, 改為傷口規范換藥, 直到傷口愈合;若創面肉芽組織生長緩慢可再用VSD材料覆蓋、引流。
2 結果
105例老年下肢慢性皮膚潰瘍經1~4次封閉負壓引流,傷口創面肉芽組織新鮮, 經換藥后創面愈合, 隨訪半年, 傷口處瘢痕不明顯部分局部稍凹陷。
3 討論
老年人下肢血液循環相對較差, 如伴有糖尿病、下肢靜脈功能不全等內科疾病, 則容易形成下肢皮膚潰瘍。本組病例通過清創后行VSD封閉負壓引流技術, 促使傷口較快形成新鮮肉芽組織, 為傷口的修復、愈合提供了支撐。VSD封閉負壓引技術能促進傷口愈合, 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通過其機械性引流作用, 減少了創面壞死組織及分泌物與代謝產物對組織細胞的損傷作用, 同時使創面保持清潔, 形成不利于細菌生長的創面環境[1];②通過機械作用促進角質蛋白細胞生長和蛋白質合成, 細胞外信號的傳遞到細胞內, 使得創面細胞發生增殖;封閉負壓環境導致傷口周圍氧張力下降, 刺激修復啟動信號, 有效改善愈合[2, 3]; ③通過持續負壓吸收將創面組織液吸出體外, 減輕了局部組織腫脹壓力,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有利于巨噬細胞及中性白細胞發揮其吞噬與殺菌功能。
VSD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治療下肢慢性皮膚潰瘍的優點有:①減少換藥次數, 從而減少頻繁換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②有效的避免交叉感染, 生物透性薄膜阻止細菌入侵, VSD封閉負壓引流是一個密閉的系統, 有效預防了開放換藥可能招致的污染和感染。③VSD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創傷較小, 患者痛苦小、經濟負擔輕。
VSD封閉負壓引流治療的護理:①持續負壓維持在0.02~0.06 MPa之間;②保持引流管通暢, 早期每天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 后期可每隔2~3天沖洗一次;③老年患者長期臥床, 應注意避免墜積性肺氣、下肢深靜脈栓塞、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④若傷口周圍有潛行腔隙, 經過負壓加壓使潛行腔隙閉合。
本組患者傷口愈合后隨訪半年, 傷口處瘢痕不明顯, 功能影響小。該方法操作簡單、損傷小、療程短、療效肯定, 患者及其家屬容易接受, 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廖燈彬,寧寧,劉曉燕,等.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在地震骨折傷員感染創面中的應用.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9,34(10):245.
[2] Danciu TEm Gagari E, Adam RM, et al. Mechanical stra in delive anti-aptotic and proliferative signals to gingival fibroblasts. Dent Res, 2004, 83(8):596-601.
[3] Ingemansoson R Blood flow change in normal and ischemi cmucardiam during topically applied negative pressure. Annthorac surg, 2007,84(2):528-5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