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英,李 娜
(1.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2.江蘇大學 財經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江蘇作為我國制造業大省,2011年其制造業生產總值達到20978.51億元,占GDP的42.7%,但OEM的生產方式使本土制造業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底端,缺乏國際競爭力。2011年江蘇省制造業R&D投入689.51億元,占總產值的3.3%,1各項數據由2012江蘇統計年鑒計算所得。相比于國際大公司平均5%的研發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1]亟需提高產業發展質量。金融危機后,已步入“后工業社會”的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強調經濟的發展應該回歸制造業。顯然,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
另一方面,江蘇是經濟外向度較高的省份,自2003年以來,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穩居全國第一,為生產性服務業FDI的引進提供良好環境。2011年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99.9億美元,占服務業總體FDI的85.14%,高出全國8.71個百分點。2數據由2012江蘇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計算所得。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服務業的精髓部分,是整個社會經濟的“黏合劑”,[2]其與制造業關系最密切。生產性服務業FDI的“外溢效應”給制造業帶來知識資本和技術資本,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制造業的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3]因此,實現產業協同發展,保證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基于此,本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檢驗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FDI與制造業發展的關系,并試圖找出哪些行業FDI對制造業發展的貢獻較大,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引導FDI的投資方向。
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最早由格林菲爾德(Greenfield,1966)[4]提出,由于其內容的復雜性,學術界至今沒有統一概念。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學者格魯伯和沃克的觀點,指出生產性服務是“那些為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用做中間投入的服務”,[5]因此,生產性服務業即為提供中間投入的部門和行業。3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外延,各國學者具有不同觀點。根據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以及歷年統計年鑒統計口徑,筆者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外延分類應以2004年為分界點,2004年以前生產性服務業包括地質勘探及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教育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業。2004年以后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6個行業。涉及細分行業的研究均采用2004年以后的分類標準。
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過70%,服務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也達到60-70%,生產性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的比重超過50%。[6]2011年江蘇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2.44%(2012年上升為43.8%),服務業就業人口和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分別為36%、23%,4各項數據由2012江蘇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計算所得。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居于全國領先地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1)規模特征。自20世紀90年代,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重點領域。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實際FDI規模由1998年的36.06億元增長為2011年的645.27億元,增長了近17倍5生產性服務業FDI數額利用每年平均匯率轉為人民幣計價。(如圖1所示,其中PSFDI代表生產性服務業實際FDI,下文同)。1998-2001年生產性服務業FDI規模增長較緩慢,甚至在2000年有下降趨勢,但我國加入WTO后,江蘇省對外開放程度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2008-2010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長速度有所放緩,隨后2010年生產性服務業FDI呈直線上升趨勢。

圖1 1998-2011年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實際FDI規模
(2)行業特征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4-2011年間,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在生產性服務業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房地產業,平均每年利用生產性服務業實際FDI總額的2/3以上;2004-2006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FDI規模處于第二位,自2007年開始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與之對應地,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吸引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總體上來看,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三者的FDI總和占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實際FDI規模的80%以上,金融業等利用外資的比重不足20%,但隨著江蘇省不斷對外開放服務行業,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實際FDI的規模呈現不斷增長趨勢。
理論上,生產性服務是制造業的中間投入,生產性服務業FDI的“溢出效應”可以為制造業的發展帶來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支撐制造業的良性發展。從圖2可以看出,江蘇省1998-2011年制造業增加值與生產性服務業FDI具有相同的發展趨勢,制造業增加值隨著生產性服務業FDI規模的增長而增長,其中MGDP代表制造業增加值。6基于研究的實際意義,制造業增加值已經利用GDP平減指數剔除價格因素,2004、2008、2010及2011年制造業增加值采用2001-該年的第二產業平均增長率進行估算。

表1 2004-2011年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實際FDI的行業總額和比重 單位:億元或%

圖2 1998-2011年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FDI與制造業總產值
(1)數據說明。本文采用江蘇省制造業增加值為因變量,生產性服務業實際FDI為自變量,選取1998-2011年數據對兩者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為使本文研究更具實際意義,制造業增加值利用GDP平減指數消除價格因素,生產性服務業FDI利用每年的平均匯率轉換為人民幣計價。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兩個變量取對數,分別記為LNPSFDI和LNMGDP。數據來源為1999-2012江蘇統計年鑒及世界銀行數據庫。
(2)實證檢驗。該部分實證檢驗分三步進行:第一,由于本文采用時間序列數據,為避免偽回歸,利用單位根檢驗檢測LNPSFDI和LNMGDP的平穩性;第二,若平穩,運用兩變量的E-G檢驗法判別兩個時間序列是否協整;第三,如果具有協整性,則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考察兩變量的因果關系。以上操作均借助于Eviews6.0進行。
單位根檢驗。兩個單整變量只有同階時才具有協整關系,對兩個變量進行ADF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LNPSFDI與LNMGDP同是一階單整,可以進一步分析兩者的協整關系。

表2 單位根檢驗結果
協整檢驗。首先建立LNPSFDI與LNMGDP的回歸模型,利用OLS進行參數估計得到殘差序列;然后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若平穩,則兩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建立生產性服務業FDI與制造業增加值的回歸模型:

運用OLS對模型(Ⅰ)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其中殘差序列。
由計算結果可知,殘差平穩,說明LNPSFDI與LNMGDP存在協整關系。為了彌補長期靜態模型的不足,引進誤差修正模型(ECM)建立短期動態模型。回歸結果為:

研究結果表明,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FDI每增加1%,制造業增加值就會增加0.568938%,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以0.363866的比率對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長做出修正。
Granger因果檢驗。協整檢驗只能說明生產性服務業FDI與制造業增長具有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不能說明兩者存在Granger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滯后期分別取 1、2、3,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見表 3。
由表3可知,滯后期為1-3時,制造業增長都不是生產性服務業FDI變化的原因;滯后期為1時,在5%水平下生產性服務業FDI是制造業增長的格蘭杰原因。

表3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1)數據說明。根據要素的密集程度,制造業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三種類型,研究制造業各行業時選取三種類型的代表性行業,分別為紡織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3]生產性服務業細分行業以交通倉儲郵政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分析對象,因為它們與制造業的關系較為密切。[7]以制造業及三個行業的增加值為因變量,記為MGDP、MGDPF、MGDPT、MGDPJ;以生產性服務業 3大行業的FDI為自變量,記為LNPSFDI1、LNPSFDI 2、LNPSFDI3。利用2004-2011年數據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8]為了消除異方差,所有變量均取對數,數據來源為2005-2012江蘇統計年鑒及世界銀行數據庫。
(2)模型的建立及回歸結果

其中模型(Ⅲ)為生產性服務業分行業FDI對制造業整體影響的回歸模型;模型(Ⅳ)為其對制造業典型行業影響的回歸模型。運用Eviews6.0進行分析,回歸結果見表4。
由表中回歸結果可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表4 生產性服務業FDI與制造業細分行業回歸結果
1)所考察的三個生產性服務行業的FDI對制造業經濟增長影響力最大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其每增加一個單位,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0.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FDI的貢獻率分別為17.3%和3.5%。江蘇省交通倉儲和郵政業的發展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外資的投入大大提高了貨運流轉效率,提高制造業生產率。租賃和商務服務業FDI的引進為制造業提供一整套完善服務,激發制造業的創新。金融業FDI的貢獻率較低,沒有發揮金融業應有的作用,可能與金融業的開放程度不大有關。
2)在紡織業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FDI的貢獻最大,其每增加一單位,紡織業增加值增長18.8%,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外資的貢獻率為7.8%,金融業外資的貢獻率是5.4%,紡織業總體受生產性服務業FDI的影響較小,可能與江蘇省紡織業資本與技術要求低有關。在通用設備制造業中,其每1元的增加值中,52.6%來自于交通倉儲和郵政業FDI的貢獻;租賃和商務服務業FDI的影響系數為0.21,相比其他兩種類型的制造業來講,通用設備制造業受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外資的影響最大;金融業FDI的作用不顯著。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制造業中,其增加值每增加一個單位,交通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FDI的貢獻率分別為0.359和0.125,金融業FDI的作用依然不顯著。
生產性服務業FDI對制造業的影響效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FDI理論認為,跨國企業中的資本、技術等企業綜合要素經由外資的途徑進入東道國,隨著外資企業在東道國的經營,往往會通過競爭效應、技術人員流動以及模仿—示范等渠道,產生跨國公司至本土企業的技術、知識和管理技巧的擴散,即溢出效應。與本土服務業企業相比,外資服務企業具備強大的所有權優勢,提供具備更高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的服務,生產性服務業FDI的增加經由溢出效應,提高本土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生產性服務業FDI對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這種效應,依賴于產業間的垂直聯系。因此,如果割斷二者間的垂直聯系,這種效應幾乎可以肯定是不存在的。
引入生產性服務業FDI直接加劇了國內服務行業的市場競爭,促使本土服務企業努力創新,提高服務質量。現有研究表明,生產性服務業FDI可以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服務。可以將優勢資源集中于生產環節,節約成本,促使價格下降。價格下降的原因:一是外資企業的入駐打破原有的市場格局,加劇競爭,原有的壟斷商失去壟斷地位,因而只能不斷壓低成本;二是服務業的自由化擴大了市場范圍。
生產性服務作為制造業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在示范效應作用下,引入生產性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借鑒服務提供商的管理理念和營銷方式。生產性服務業FDI提高制造業出口競爭力。大多數生產性服務不能直接貿易,但作為中間投入,可以轉化為本土制造業產品的比較優勢,提高其出口競爭力。
本文分析了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FDI的規模和行業特征,發現生產性服務業FDI與制造業具有相同的增長趨勢。實證檢驗表明,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FDI與制造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且當滯后期為1時,生產性服務業FDI規模的變化是制造業增加值變化的原因,而制造業的經濟增長不能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轉向生產性服務業。分行業的實證研究表明,所考察的生產性服務業分行業中FDI經濟作用最大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其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的影響力最小。生產性服務業FDI對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影響較顯著。本文研究表明,生產性服務業FDI規模的擴大具有積極顯著的影響,具體的影響效應表現在:生產性服務業FDI對制造業產生外溢效應;FDI促進制造業競爭力提高。
在生產性服務業中,金融業FDI對制造業的貢獻較小,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為制造業聚集閑散資金、擴大融資規模、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的作用。原因可能有:第一,金融業體系中大型銀行占的比例太高,幾大商業銀行壟斷市場,對外開放力度不大,外資金融機構在整個中國的市場份額不足2%;第二,金融業服務對象集中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及國有改制的股份制企業,缺乏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外資。相對來講,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FDI的作用較大。由此可見,FDI集中于發展較成熟的生產性服務業,新興行業對外資的吸引力較小。
為了更好地發展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進而有效推動制造業的持續發展,要把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招商引資”變為有針對性的“招商選資”,借鑒上海自貿區在生產性服務領域的開放創新發展模式,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相關制造業企業應增加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進而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
[1]葛如江,楊玉華.“中國制造”五大“軟肋”[J].決策與信息,2010,(11):6.
[2]D.Riddle.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World Development [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6.
[3]江靜,劉志彪,于明超.生產者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效率提升:基于地區和行業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7,(8):52-62.
[4]Greenfield H.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77-94.
[5]格魯伯,沃克.服務業的增長:原因和影響[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
[6]原毅軍,李軍.國際產業轉移與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升級—基于承接高端制造業國際轉移視角[J].經濟研究導刊,2011,(4):137-140.
[7]汪斌,金星.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作用分析[J].技術經濟,2007,26(1):44-47.
[8]劉艷春,陳利昌.計量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