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犟
(中石油西部鉆探固井壓裂工程公司,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含蠟原油加劑降凝降粘實驗研究
吳犟
(中石油西部鉆探固井壓裂工程公司,新疆克拉瑪依834000)
摘要:含蠟原油低溫流動性差,其輸送能耗高。特別是在氣溫較低的季節,含蠟原油常規輸送的生產技術問題更為突出。針對含蠟原油特性與輸送現狀,在認識其流變規律的基礎上,系統地研究含蠟原油對常用流動改進劑的感受性,進而采用復配技術篩選評價。
關鍵詞:降凝劑;降粘劑;作用機理;實驗研究
我國絕大多數原油屬于高凝原油和稠油,據統計,含蠟量高于10%的原油產量約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90%,膠質瀝青質含量較高的稠油產量約占原油總產量的7%。目前,我國對高凝原油及稠油的開采和集輸主要采用傳統的熱力方法,這種方法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系統地研究含蠟原油對常用流動改進劑的感受性,進而采用復配技術篩選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降凝的作用機理
關于降凝劑的作用機理至今尚無定論,一般認為,“降凝劑改變了原油中蠟晶的形態和習性,從而改善了原油的低溫流動性能。”比較公認的理論有共晶理論與吸附理論。共晶理論認為:降凝劑分子有與石蠟分子相同的和不同的結構部分,與石蠟系統相同的部分為烴鏈(非極性基團),可與石蠟共晶;而與石蠟不同的部分(極性基團),則阻礙蠟晶進一步長大。吸附理論認為:降凝劑將原油中的蠟晶中心吸附在其周圍,阻止進一步析出蠟晶結合,使其不與輕組分一起形成三維網狀凝膠結構,從而降低了原油的凝固點,而達到了改善流動性的目的。
1.2降粘的作用機理
關于降粘機理,有學者提出了高分子表面活性劑的高分散作用;還有學者從膠體流變學出發,提出利用氫鍵的形成以及常溫下化學反應改變膠質的形態,使蠟晶、膠質聚集,形成輕餾分油包蠟晶、膠質,以改變原油均相分布為非均相膠體,降低連續相粘度,利于原油流動性改善的構想。張付生、王彪根據紅外光譜和X 衍射原理提出降粘劑分子借助強的形成氫鍵能力和滲透、分散作用進入膠質和瀝青質片狀分子之間,部分折散平面重疊堆砌而成的聚集體,使引起原油高粘度的由膠質、瀝青質以氫鍵結合形成的平面重疊堆砌聚集體的結構變得松散、有序程度降低,從而起到降粘作用。
2.1驗儀器及樣品
2.1.1實驗儀器
所用實驗儀器為HAAKERS600旋轉流變儀,恒溫水浴,試管,盛油用的玻璃瓶,攪拌器。
2.1.2樣品配制
(1)取得某采油一廠原油樣品。
(2)取得已知密度的降凝降粘劑樣品。
(3)配制加劑10PPM、20PPM、60PPM和80PPM的原油樣品。
2.2試驗方案
將不加劑原油和加入不同劑量的降凝降粘劑原油加熱至原油中蠟晶全部溶解,再按一定方式降溫,使降凝降粘劑在原油降溫析蠟過程中發揮作用。在不同溫度下分別取樣,測定改性原油的凝點、表觀粘度、剪切速率、剪切應力,繪制流變曲線及粘溫曲線從而得出反常點及析蠟點,并根據實驗數據繪制表格得出流態方程。從而得出加入多少劑量的降凝劑的降凝效果最好。
3.1不加劑原油
采用Haake RS-600流變儀測量一廠原油流變性,當油溫從60℃降至40℃時,原油始終處于牛頓流體狀態,其粘溫特性如表1。

表1 原油不加劑流變性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一廠原油的析蠟點為45℃,反常點為40℃,60℃~45℃之間。
3.2原油加劑10PPM
將一廠原油油樣加入降凝劑,加劑量為10PPM,采用RS-600流變儀測量一廠原油流變性,當油溫從60℃降至33℃時,原油始終處于牛頓流體狀態,處于牛頓流體的溫度范圍至少降低了7℃,且低溫時的動力粘度明顯降低,其粘溫特性如下表2所示。

表2 原油加劑10PPM流變性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一廠原油加劑10PPM后,反常點為33℃,降低了至少7℃,析蠟點為40℃,降低了5℃,低溫(40℃)時的動力粘度降低了25%。
3.3原油加劑20PPM
將一廠原油油樣加入降凝劑,加劑量為20PPM,采用RS600流變儀測量其流變性,實驗結果表明:當油溫由70℃降至30℃時,原油始終處于牛頓流體狀態,反常點為30℃,,析蠟點為38℃,與不加劑比較,反常點降低了10℃,析蠟點降低了7℃,低溫(40℃)粘度降低了33%,其粘溫特性如表3所示。

表3 原油加劑20PPM流變性實驗結果
對不同的降凝劑和不同的原油,目前還沒有一個可參考的最佳加劑量的標準,都需要通過實驗測定分析決定。在本實驗研究中,由表6可以看出,當加劑20PPM時,原油的凝點降低得最多,為11℃。因此對降凝作用,最佳加劑量為20PPM。

表7 粘度比較
3.4原油加劑60PPM
將一廠原油油樣加入降凝劑,加劑量為60PPM,采用RS600流變儀測量一廠原油流變性,實驗結果表明:當油溫從60℃降至33℃時,原油始終處于牛頓流體狀態,反常點為33℃,與不加劑比較,降低了7℃,析蠟點為40℃,降低了5℃,且低溫時的動力粘度明顯降低,與40℃時的動力粘度相比較,降低了20%,其粘溫特性如表4所示。

表4 原油加劑60PPM流變性實驗結果
3.5原油加劑80PPM
將一廠原油油樣加入降凝劑,加劑量為80PPM,采用RS600流變儀測量其流變性,實驗結果表明:當油溫由70℃降至33℃時,原油始終處于牛頓流體狀態,反常點為33℃,,析蠟點為38℃,與不加劑比較,反常點降低了7℃,析蠟點降低了7℃,低溫時的粘度降低,與40℃時不加劑原油相比下降了20%,其粘溫特性如表5所示。

表5 原油加劑80PPM流變性實驗結果
3.6不同情況下的凝點
不同情況下的凝點值見表6

表6 凝點比較
由表7可以看出,加劑原油在低溫時,粘度降低比較明顯,隨著溫度的升高,粘度降低的幅度越來越小;當溫度達到一定值時,粘度幾乎不再降低。
這是由于在低溫時,原油中的膠質、瀝青質容易析出,使原油的粘度增大;根據張付生、王彪根據紅外光譜和X 衍射原理,加入的降凝降粘劑分子借助強的形成氫鍵能力和滲透、分散作用進入膠質和瀝青質片狀分子之間,部分拆散平面重疊堆砌而成的聚集體,使引起原油高粘度的由膠質、瀝青質以氫鍵結合形成的平面重疊堆砌聚集體的結構變得松散、有序程度降低,從而起到降粘作用。因此低溫時的降粘效果比較明顯。
而當溫度較高時,膠質、瀝青質溶解在原油中,以液體的形式存在,對原油粘度的影響不大,所以,再加入降凝降粘劑,效果并不明顯,甚至粘度沒有什么變化。
在同一溫度下,加不同劑量的降凝降粘劑,粘度降低幅度也不一樣。如表2,粘度降低隨加劑量的變化趨勢一樣,變化幅度不大,且在加劑量為60PPM時,粘度降最大。
實驗說明,降粘作用與加劑量有關,且不是加劑量越大越好,也存在著一個最佳加劑量。
這是由于當加少量降粘劑時,所有的降凝降粘劑分子借助強的形成氫鍵能力和滲透、分散作用進入膠質和瀝青質片狀分子之間,部分拆散平面重疊堆砌而成的聚集體,使引起原油高粘度的由膠質、瀝青質以氫鍵結合形成的平面重疊堆砌聚集體的結構變得松散、有序程度降低,起到降粘作用。
當達到一定量時,降凝降粘劑分子剛好充滿膠質和瀝青質片狀分子間隙,這也就是最佳加劑量。
再繼續加降凝降粘,降凝降粘分子就分散在原油中,由于降凝降粘都是高分子就結構,所以此時,不但起不到降粘作用,反而會使粘度增加,但影響不是太大。
在本實驗中,對降粘作用,最佳加劑量為60PPM。
表8分別列出了各原油樣品的析蠟點和反常點,可以看出加劑原油的析蠟點和反常點比不加劑原油都有所降低;而在加不同劑量的降凝降粘劑時,析蠟點和反常點的變化不大。

表8 析蠟點和反常點比較
綜上所述,綜合考慮降凝降粘,最佳加劑量為20PPM。
參考文獻:
[1]李娜.油添加降凝劑輸送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
[2]張付生,王彪.復合型原油降凝降粘劑EMS的研制[J].油田化學,1995(02):117-120.
[3]EL - Camel M ,Ghuiba F M.EL - Batanoney M H ,Gobiel S.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Acrylate Polymers for Improving Flow Properties of Waxy crude Oils.Jour2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4(01):9~19.
[4]梁發書,李建波等.稠油降黏劑的室內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2001(20):87~89.
[5]王彪,張懷斌等.一種新型原油降凝劑的研究[J].石油學報,1998(02):97~102.
[6]宋昭崢,孫杰,李傳憲,葛際江,張國忠.降凝劑對高蠟原油流變性的改性效果分析[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1):52~55.